在第63屆高等教育博覽會 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即將舉辦之際,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人民網教育頻道推出“建設教育強國”系列訪談欄目,重點邀請東北地區高校領導、專家學者,圍繞活動主題:融合·創新·引領:服務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暢談思考體會、凝聚發展共識。
在第63屆高等教育博覽會 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即將舉辦之際,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接受了人民網記者專訪。
開展跨學科雙導師制,
重點培養復合型人才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 - 2035 年)》明確提出,實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這是建立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相互支撐、帶動學科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機制,能夠實現基礎學科突破,引領學科交叉融合再創新。”李玉表示。
李玉認為,東北高校應發揮在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的傳統優勢,設立基礎研究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原創性、引領性研究項目;深化科教融合,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發-產業轉化”全鏈條創新;構建“領軍人才+創新團隊+青年后備”的梯隊體系,開展跨學科雙導師制,重點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
“要聚焦老工業基地升級、糧食安全等戰略,結合優勢學科資源和技術創新需求,打造特色鮮明的交叉學科團隊。”李玉介紹,吉林農業大學成立了“三物融合”創新團隊,構建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完整生態鏈,創新實踐推動了農業綠色轉型。
談到評價機制創新,李玉表示,要通過系統性機制創新,為學科交叉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和持久動力。“實行‘精準畫像’機制,建立學科需求與人才特長的智能匹配系統;推行‘代表作+里程碑’考核制度,設立學科交叉創新貢獻評價指標;試點‘旋轉門’制度,建立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構建‘事業平臺+生活服務+人文關懷’三維保障體系,打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
李玉介紹,未來,學校將重構新時代卓越農林人才培養和鄉村振興“訂單式”人才培養體系,深化“三融三通”協同育人模式,建立跨學科人才庫,根據項目需求動態配置學科力量,在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中發揮更大作用。
完善激勵機制,
讓科研人員從成果轉化中獲益
談及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李玉表示,學科交叉融合是創新根基,要打破學科壁壘、構建多學科交叉體系,促進“三物融合”與“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耦合。
“以菌物學科為例,其融合生物學、農學、工程學等學科,形成從微生物機制解析、農業廢棄物利用及智能裝備研發的全鏈條創新,既讓基礎研究突破生物育種等‘卡脖子’技術,又借工程創新推動成果轉化,形成‘學科鏈-創新鏈-產業鏈’無縫銜接。”談到學科融合的具體實踐,李玉表示。
產教深度融合是暢通轉化渠道的關鍵。李玉認為,要構建“需求導向、利益共享”機制,實現高校創新鏈與產業需求鏈閉環。建立“雙師協同”育人機制,設“產業教授”崗位,將產業經驗融入教學;搭建“校地(企)協同創新”平臺,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完善激勵機制,讓科研人員從成果轉化中獲益,激發科研人員將成果應用于實踐的動力。
對于評價體系的改革,他認為,要打破“唯論文”“唯帽子”評價模式,實施“分類評價、貢獻導向”機制。優化職稱評聘制度,引入“用戶思維”,將成果使用者滿意度、產業應用效果等納入評價,推行“代表作制度”,以多元成果形式替代論文,促使科研聚焦社會需求。
責編:郝孟佳、熊旭
記者:李昉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學術立會 服務興會 規范辦會 創新強會
微信號 : zggdjyxhwx
網址:https://www.cahe.edu.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