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1世紀的網民,相信大部分人都接觸過網絡小說,網文,要說網絡小說的最風靡的應該是學生時代,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那代人。
彼時的互聯網還算在發展初期,大家還拿著翻蓋的手機聯系朋友,手機還沒有觸屏功能,用著手機左右鍵看著網絡小說,
彼時的娛樂方式較為單一化,小說成了為數不多的消遣。
不過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當下,娛樂方式也逐漸多樣化,卻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沉迷于網絡小說,
在我從事咨詢的過程中,就遇到過一個十分無奈的母親,38歲的羅女士。
提到自己的孩子,她總是眉頭緊鎖,16歲的孩子整日沉迷于網絡,荒廢學業和青春,老是一個人待在家里,不愛出門,
她十分不解虛幻網絡小說里究竟藏著什么,令孩子如此上癮癡迷。
然而,沉迷于網絡小說的何止是青少年,根據中國社會科學文學研究所發布的《202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中的相關數據顯示:
截止2023年6月,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5.37億,并且發展速度十分迅速。到2023年年底時,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已進一步增長為5.5億。
在總用戶里,有將近80%的網絡文學用戶來自于45歲以下的中青年群體,
雖然呈現出一定的年輕化勢態,但是也不能忽略中年用戶的規模,30歲以上的網文觀看者占比約20%。
那么,為什么有這么多的人沉迷于網絡小說呢?他們都是什么心理?
代償:彌補生活的平淡感
心理防御機制理論(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Theory)由奧體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所提出,
該理論認為個體在心理失衡時,會采用間接的方式來維持心理的平衡,消除內心的不安,
比如退行、投射、升華等,這些間接方式被稱為心理防御機制。
心理防御機制中有一種叫代償效應(Compensatory effect),
指的是個體通過某種方式彌補自身在某方面的不足或者缺陷,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平衡,這種代償心理在觀看網文時表現得尤為明顯。
毋庸置疑,網絡文學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豐富的幻想空間,讀者能夠在文字中體驗到來自另一個平行世界的沖擊,
這些新奇的體驗,正是他們彌補自身生活中無聊或者平淡感的重要方式,
同時文字的代入感與代償效應,也讓他們將主角的逆襲與成功代入到自己身上,從而在心理上獲得一定的情感滿足。
通過滿足讀者的代償心理,讓讀者獲得一定的自我價值感與成就感,暫時將自己并不滿意的生活現狀“隔絕開來”。
然而代償心理也是一種逃避的方式,短時間內會讓讀者在虛擬世界中體驗到快感,但是一旦讀者脫離那個環境,就很容易陷入巨大的空虛感之中。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并不是一種良性的閱讀習慣和生活方式,因為現實中的問題往往無法逃避,逃避只是延遲時間,解決不了本質。
投射:滿足情感需求
投射(Projection)也是心理防御機制的一種,代償是彌補自身的不足與缺陷,投射則是人對某些事物的幻想通過具體載體所表現出來。
這正是無數人沉迷于網絡小說的重要原因,在虛擬世界中,讀者能夠找到與自己產生共鳴的作品,
在這些作品找到屬于自己的情感投射,比如理想的伴侶,理想的生活方式,理想的世界等等。
此時的網絡小說是讀者精神世界的載體與具象化表現,因此有的讀者會對某一部小說念念不忘,因為這部小說滿足了自己的情感投射。
弗洛伊德認為,個體的無意識中往往存在著許多被壓抑的欲望和沖動,
網絡小說中的某些情節和人物形象往往能夠激發出讀者的愿望與沖動,這些未完成的愿望就成了潛意識的一部分,
比如在一些穿越文中,主角通過重生或者穿越回到了過去,彌補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遺憾,
而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遺憾,讀者就很容易產生強烈代入感,跟著小說中的角色試圖去彌補自己的遺憾。
網絡小說,正是通過引發讀者情感共鳴的方式讓讀者與小說中的人物建立起一定的情感鏈接,
通過文字里的代入感引導讀者對其產生無意識的情感投射,進而在不知不覺中沉迷于網絡小說帶來的短暫愉悅與快感。
無可厚非,文字帶給人的有逃避與代償也有積極作用,網絡小說本就良莠不齊,其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
但是積極正向的文字只會給人帶來療愈作用,同時它也會告訴你人生注定是需要獨自面對的,逃避其實沒有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