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在北緯21°的黃金水域,海風與淡水交匯,溫暖濕潤的氣候與北部灣優質海域共同孕育出東興對蝦無與倫比的鮮美風味。如今,這片黃金海岸正借助現代農業科技,打造一條高效、智能、綠色的對蝦產業鏈,讓東興對蝦從地方特產蝶變為中國水產品牌的新名片。
生態賦能,孕育黃金鮮度
作為中國與東盟唯一海陸相連的口岸城市,東興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生態環境。東興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所在海域,水質達到國家海水水質標準Ⅱ類,部分甚至達Ⅰ類,周邊無工業污染,氣候溫暖濕潤,十分適合對蝦養殖。這里不僅是傳統的水產養殖聚集區,更被納入《防城港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的陸基海水池塘養殖區,地理稟賦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東興市推動對蝦產業從粗放式養殖向現代化轉型。2024年,東興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總產值達71.25億元,其中對蝦主導產業占比86%。
科技加持,驅動產業升級
從傳統漁業到現代智慧養殖,東興對蝦產業正迎來跨越式發展。東興市紅樹林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獨特的生態優勢,采用“海水養殖+淡水育苗”模式,產出的對蝦肉質緊實、鮮甜度高,通過循環水養殖系統將尾水轉化為可循環資源,養殖密度和成活率顯著提升,為東興對蝦的高品質打下基礎。
技術創新是東興對蝦產業升級的“加速器”。紅樹林公司與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廣西大學等機構合作,擁有30多項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多功能執行終端”可實現水、電、氣、過濾系統的低成本遠程控制。在智能化養殖基地內,水處理系統、全自動投喂系統、實時水下監控系統等一應俱全,總控室通過物聯網技術集中監測各項參數。從傳統土塘養殖的每立方水體產出10斤蝦,到如今科技賦能下每立方水體產出20—30斤蝦,采用新技術養蝦,不僅產量有效提升,蝦的質量也更有保障。據測試,循環水系統產出的東興對蝦蛋白質含量比傳統塘養蝦高3%,而且無抗生素、無泥腥味、肉質更鮮甜緊實。
同時,該公司將AI視覺系統與DeepSeek語言大模型引入養殖管理。通過“AI+大數據”的組合,不僅實現了精細化管理和效率躍升,還推動了生態優化。公司負責人表示:“未來隨著數據積累,AI技術的應用空間將更大,養殖將邁向更智能化、可持續化的新階段。”
目前,東興市在全市層面搭建智能水產養殖云平臺,投資800萬元整合水質監測、智能投喂、尾水監管和氣象預警功能。紅樹林公司緊隨其后,不斷豐富AI養殖數據,為全市智慧漁業樹立標桿。
東興市現代農業產業園。黃文龍攝
品牌引領,拓展國際市場
生態與科技賦予東興對蝦“天生麗質”,品牌建設則讓它“聲名遠揚”。東興市打造了“怡祥”等20余個地方特色漁業品牌,其中5個被認定為“廣西著名商標”,3個入選廣西“桂字號”農業品牌目錄。東興市整合資源力推“東興對蝦”區域公用品牌。
東興市農業農村水利局負責人認為,東興對蝦要在國內市場脫穎而出,需突出差異化優勢。當地養殖的大規格對蝦,參考《東興對蝦》團體標準及出口美國、歐盟的檢測要求,投喂優質蛋白飼料,無藥物添加,確保綠色健康;封閉的循環水系統隔絕外界環境影響,建立可溯源養殖基地,增強消費者信任。
在市場策略上,東興對蝦依托冷鏈海鐵聯運加速走向全球市場,多家養殖技術公司也計劃逐步開發活蝦、冷凍蝦、熟蝦等多樣的水產品加工生產線,滿足不同消費場景。2024年,東興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海產品加工貿易年產值突破30億元,加工轉化率達92.8%。
聯農帶農,共享發展紅利
東興市以生態為基、科技為翼、品牌為帆,破解對蝦產業的“鮮度密碼”。東興市大力推行“示范區+企業+合作社+養殖戶”訂單漁業模式,發展對蝦養殖3.2萬畝,產量達4.2萬噸,惠及邊民6萬余人。紅樹林公司流轉萬尾村360余畝土地,每年向村民支付租金80余萬元,直接惠及近百戶農民;在建設及維護過程中,年支付勞務費超百萬元。
同時,東興市將對蝦產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依托京族文化推出民宿和出海體驗項目。2024年,產業園接待游客240萬人次,旅游總消費3.85億元,為邊民創造了2000余個就業崗位。(鄧集煜 李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