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婷
編輯 重點君
劃重點:
1、阿里云增速低于預期,原因是推理需求增長沒有完全給到阿里云,而訓練需求下滑卻實打實的要從盤子里拿掉。
2、電商盤子足夠大,淘天依然是穩定的基本盤和現金流來源。但其他業務線的問題,暴露了阿里的多元化戰略失誤。
3、阿里現狀像極了2010年的亞馬遜:電商盈利支撐云業務巨額投入,忍受市場質疑,但最終AWS成為亞馬遜數萬億美金市值支柱。
阿里昨天發了2025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核心數據未達市場預期,市場用腳投票表達對這份“平淡”成績的失望,股價如期大跌。
阿里一直試圖講一個“AI驅動增長”的新故事,這個故事要追溯到前任CEO張勇,現任CEO吳泳銘上任后AI的使命得以明確和加強。
阿里AI面向未來要講的故事核心是:阿里云是中國“AI時代的基礎設施供應商”和最大受益者。阿里為此先后著手解決需求和供給問題:張勇時期先后投資了Kimi、MiniMax、智譜AI等一眾人工智能初創公司,企圖用投資綁定算力需求;吳泳銘上任后,宣布三年投入3800億元,用于建設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相當于中國版“星際之門”。
阿里目前面對的問題是,AI業務尚未扛起大旗的情況下,核心電商以外的業務仍在虧損泥潭中掙扎。本文重點討論三個問題:
第一,阿里云是AI時代最大受益者的故事還能講通嗎?
第二,阿里淘天基本盤穩定嗎?其他業務難題如何解決?
第三,怎么看阿里AI的長期表現?
|先看阿里云。今年初, DeepSeek走紅,讓市場對推理側算力需求上漲產生過高預期,認為阿里云為代表的互聯網云廠商業績將爆發。 賣方預期中值大體為 17%,部分樂觀的賣方或投資者預期更是達 到 20% 以上 。 結果是,阿里云一季度 同比增長 17.7%,創三年最快增速 的情況下,仍達不到部分投資者預期。
事實上,DeepSeek并不會立刻推高客戶對公有云平臺的推理需求。原因是多數客戶是通過自己采購硬件的方式部署DeepSeek的,今年上半年爆火的DeepSeek一體機也讓我們看到了這一點。
不光如此,相比美國B端用戶超強的消費能力,中國市場B端用戶總體消費能力較弱,相對支付能力強一些的政企類用戶,從安全角度考慮,大多選擇本地部署,即便要租用算力,也更傾向于用電信運營商的云。阿里過去因為反壟斷調查,丟掉了很多政企的單子,但在2月份馬云握手后阿里的這一窘境正在得到改善。
另外,DeepSeek、Qwen等開源模型能力越來越強,許多國內二三線的中小模型廠商或者初創公司,開始陸續被擠下牌桌。比如阿里投資了李開復創業公司零一萬物,后者已經宣布不再做超大基礎模型。這些情況導致訓練側算力需求短期內的下滑。
推理需求增長沒有完全給到阿里云等互聯網公有云大廠,訓練需求下滑卻實打實的要從阿里云的盤子里拿掉。
除了市場大盤并未像想象中樂觀,為應對華為、騰訊等對手的競爭,阿里云不得不降價換市場,表現在財報上就是,公共云收入占比提升但利潤率被稀釋,而且利潤下降的幅度比市場預期明顯更高。
|再看淘天和其他業務。過去幾年,外界普遍認為,阿里核心電商在拼多多、抖音電商等新崛起電商平臺沖擊下,已經變得不再穩定。阿里確實損失了一些份額,但是電商盤子足夠大,淘天依然是穩定的基本盤和現金流來源。
受益于去年底開始的“國補”政策,整個線上消費市場回暖。淘天最核心的CMR收入達到711億,同比增長12%,是過去16個季度中的最快增速。此外88VIP會員數、天貓618預售等也表現強勁。
但其他業務線的問題,暴露了阿里的多元化戰略失誤。由于包括國際電商、菜鳥等業務增長顯著偏低,以及剝離銀泰和高鑫零售對收入體量的影響,阿里集團的增長已回到個位數。
阿里目前一邊斷臂求生,止損非核心業務,一邊為未來核心賽道持續輸血。本季度阿里完成對高鑫零售和銀泰百貨的出售,徹底退出傳統零售戰場。這一止血操作雖短期提振現金流,但也宣告其新零售戰略的失敗。
另外,阿里本地生活加入外賣大戰。近期聯合餓了么推出“外賣補貼戰”,意欲防守京東外賣的沖擊,并試圖從美團手中搶份額,但代價是利潤率進一步承壓。即時零售是阿里必須拿下的戰役,美團強大的即時配送和運營能力,已經讓劉強東走到臺前正面迎戰,戰火遲早也會燒到阿里的電商陣地。重點君后續會就這個話題單獨討論。
|阿里AI長期會有更好表現嗎?到目前為止, 阿里的 AI故事開局并不順利 。 投入巨大但尚未形成規模化收入,技術優勢 也沒有 完全轉化為商業優勢。但 這僅僅只是開局, 若拉長時間線, 阿里 AI長期還是充滿希望 。
阿里巨額 基礎設施 投入將產生 長期價值 。 這些設施不僅是阿里的護城河,更是中國 AI產業的“水電煤”。 而 AI應用正從互聯網向金融 、 制造業、農業 、采礦 等傳統領域擴散。這種 技術應用擴散 ,將 為阿里 帶來更持久的增長動力。
同時,阿里強大的開源生態也能形成杠桿效應。阿里在基礎模型領域曾一度落后于百度等競爭對手,但通義千問的開源策略在去年底以來,已經被驗證是正確的路徑,Qwen基礎模型能力也在國內站穩前二。而開源生態一旦形成,阿里可借助模型/應用開發者反哺自身商業化,實現類似安卓與谷歌的協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阿里云在AI時代的“基礎設施供應商”角色穩固,但阿里云AI收入主要來自算力租賃,模型調用、行業解決方案等高附加值業務占比不足。這是未來創新的方向。
我們更要看到行業發展趨勢。目前全球超過85%的IT支出仍用于本地部署,尚未進入云端。未來10到20年,這個等式大概率將會發生逆轉,其中的巨大增量顯而易見。如果一家公司的使命是“讓世界沒有難做的生意”,成就客戶,并且相信每一次客戶體驗都將通過人工智能得到重塑,那么就會積極投資人工智能,這正是阿里正在做的。
阿里現狀,像極了2010年的亞馬遜:電商盈利支撐云業務巨額投入,忍受市場質疑,最終AWS成功助力亞馬遜站上萬億美元市值。當下阿里云似乎正重復相似路徑:用淘天的現金流養AI,用開源生態綁定開發者,用行業合作沉淀場景。短期看,阿里的財報業績承壓。長期看,這或許是中國科技公司發展本土AI甚至沖擊全球AI領導權的必經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