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9/10 (393)
Goodreads: 3.77/5 (9513)
文穴推薦值:??????????
短評:它的出版標志著當代意大利小說走出“埃萊娜”的陰影。在意大利獲得榮譽只是它在世界范圍內獲得知名度的開始。
關鍵詞:底層敘事 家庭群像 意大利 青年困境
*以上數據截止發稿日,文穴推薦值源于內部票選
面對失序的緊張,混沌現狀的無措以及回應以絕望的憤怒的個體,是朱莉婭·卡米尼托這部小說《湖水永遠也不會甜》聚焦的對象,它雖然依舊描繪了意大利底層生活和女性成長敘事中的羞恥和辛酸,但是卻比埃萊娜·費蘭特更鋒利骨感,并以一種新的姿態正在征服世界讀者,目前其簡體中文版已經上市,而英譯本將于今年6月下旬上市。
除了在GR上受到的廣泛關注,卡米尼托還憑此榮獲意大利著名坎皮耶羅文學獎(Campiello Prize)并入圍斯特雷加獎(Strega Prize)的決選,而在意大利獲得聲譽顯然只是這部作品獲得世界性關注的前奏。
底層敘事的新意
故事發生在1990年代,籠統一些,讀者甚至可以將其歸納為意大利底層少女的成長敘事。
故事講述工人階級家庭的年輕女孩蓋婭隨家人從羅馬貧困郊區遷居至布拉恰諾湖畔看似田園詩般的安圭拉臘。這次搬遷由蓋婭強勢的母親安東尼婭推動,本應是逃離貧困的新起點,然而散發著"滑膩藻類與潮濕羽毛氣味"的湖泊卻成為他們渾濁停滯生活的隱喻。湖底沉睡的古鎮傳說與水下的圣誕馬槽景觀,始終映照著小說中彌漫的苦澀幻滅。
主流的讀者關注到的是小說對貧困腐蝕性與優績主義謊言的沉思,確實卡米尼托揭露了"社會謊言"——教育與努力能自動打破階級壁壘。母親安東尼婭是這一信念的化身,她近乎暴虐地逼迫女兒學業精進,而閱讀經典似乎成了學習的代名詞,文中的一段或許同樣讓東亞讀者夢回中學時代:
“你去了文科高中以后,難道就和別人聊這個叫琳達還是什么的人,這個誰也不認識的家伙,聊那些花里胡哨的書嗎?你這八年都學了些什么?你按我說的,詢問圖書管理員的建議了嗎?
“問了,但是她提到的書都太難懂了……
“你就是這樣,碰到一點困難就放棄,要么就跟大家做一樣的事,要么就做些毫無意義的事。”
底層敘事的粗澀感在于無家庭資產和父母(這里主要是母親)以現有條件托舉的孩子不得不背負用閱讀來實現階級躍遷的“神圣使命“,當埃萊娜·費蘭特將底層敘事僅作為埃萊娜與莉拉這對彼此磨礪但是又緊緊纏繞且令人著迷的競對/摯友關系的背景時,卡米尼托則把底層敘事濃墨重彩地通過母女關系這一端口,清晰地輸送給了讀者,由此促成了閱讀的聚焦與主題的綁定。
這是一個大膽的舉措,因為大多數寫作者會因此讓小說陷入為反抗而反抗的表層叛逆敘事,從而讓復雜的家庭人物沖突簡化為俗套的話語權之爭。
蓋婭與母親——安東尼婭以及她們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在于令人窒息的家庭現狀以及安東尼婭充滿不確定性的“托舉“,這在小說提及閱讀這一話題之前就已有描寫,當安東尼婭為了蓋婭的網球課而駁斥長子和現任丈夫的抱怨,擠出預算為其買拍子時,她所表達的情感與訓斥女兒讀閑書時并無二致:
“剛才大概沒有說清楚,我沒有在征求誰的同意,而是在通知你們,我要節省出一部分的錢來買球拍,我們每個人都要為此做出一些犧牲。母親用尖銳的眼神盯著馬里亞諾。
你會為了我們每個人都這么做嗎?我們都能有自己的球拍嗎?那我也要。馬里亞諾嘴里嚼著一塊面包,神氣十足。
少來勒索我,我什么都不會給你。你妹妹這段日子可不好過,作為母親我是知道的,你作為哥哥也應該理解。可你只顧著自己到處閑逛,去你那些集會、游行。你以為我們沒發現,也不知道嗎?“
無意義的“托舉”
蓋婭成長敘事的主線伴隨著母親孤單且執著的“托舉“,如果讀者理解了這一部分安東尼婭的表達,或許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后來母親對女兒閱讀經典的強迫,暫不遑論這樣的規劃路徑是否合理,因為這并非文學本身的意義。讀者應當覺察的是在批判母親在孩子身上投射人生理想的正當性時,規劃的結果、意圖以及行為方式都不應單一地被用來當作簡單審判的依據。
當安東尼婭對教育與努力能自動打破階級壁壘的”社會謊言“深信不疑時,她并不知道這會給女兒蓋婭帶來傷痛的同時依舊無法使她擺脫貧瘠:蓋婭從被嘲笑的學童成長為博士生時,她發現那張文憑并未打開任何大門,她的古典文學教育(希臘語與拉丁語)在這個更看重人脈與特權而非知識的世界里顯得荒誕可笑。顯然,在埃萊娜這里,模糊但自然的躍遷的臺階消失了,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埃萊娜莫名其妙地走了上去,而在《湖水》這部作品里,蓋婭卻一直迂回在“湖底”。可以說關于這一主題描摹某種意義上超越意大利語境,直指全球千禧一代在理想幻滅中的掙扎。這也使得卡米尼托的表達更加骨感,也更聚焦當下青年人所面臨的生活現實。
這是一個“機遇萎縮”、“承諾崩塌”時代,而蓋婭便是面對這一困境的年輕人之一。
這也牽引出了小說的另一個情緒線索——憤怒。
憤怒,作為情感線索
憤怒算得上是小說的情感脈搏。蓋婭特殊化但也具普遍性的怒火滲透于她的關系、選擇與世界觀中。不同于投身熱那亞抗議的兄長馬里亞諾,她的憤怒內向而具破壞性,在網球拍被毀后對霸凌者的報復等場景中爆發。卡米尼托將這種憤怒描繪為對羞辱的反抗,卻也成為人際聯結的障礙。由此,蓋婭作為故事的角色——兼具敘事主體和敘事客體的身份——在小說中既讓人同情,也讓人畏懼。
總的來說,卡米尼托在這部小說中刻畫了同樣卓越,但與“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完全不同的底層女性成長圖景,相比于埃萊娜文本中枯澀又粘稠且若即若離的友誼與讓人看了惱火但又符合情理的情欲關系所映襯的主角生活圖景變遷,蓋婭成長的軌跡背后依仗的則是倔強且備受創傷的家庭群像:執拗且堅韌的安東尼婭、沉默且絕望的殘疾父親、渴望反抗但暴力又怯懦的馬里亞諾以及那對靜默見證家庭破碎的雙胞胎弟弟。這一切讓蓋婭的悲劇更加真實也更加豐富,也終使小說中在描摹其脆弱性的枝椏上綻出“卓越“的苞果,對筆者而言,這本書也標志著意大利當代小說最終走出了”埃萊娜“的陰影。
撰稿:Muzuer
排版:阿洛
校對:文穴編輯部
文章內容僅供個人閱讀、交流
不代表平臺立場
??敬請期待??
文穴第三屆華語書評大賽
“成為建設者而非旁觀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