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普林尼的資深讀者:點擊上方「火山口的普林尼」→右上角菜單欄→設為星標,其他平臺讀者請關注公眾號“火山口的普林尼”
歷經一陣陣激烈的沖突之后,印度與巴基斯坦達成了停火協議,宣布將圍繞領土爭端、對武裝分子的態度以及水資源問題等進行新的談判。兩國此番沖突,又是因克什米爾發生襲擊事件而起。可以說,克什米爾問題是印巴繞不過去的坎,這是殖民時代埋下的一顆雷,時至今日,過去近八十年,雙方圍繞克什米爾爆發大小沖突多次,仍未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耸裁谞?,緣何成為印巴沖突的無解難題?
民族成分駁雜、宗教與社會多元化
克什米爾位于興都庫什山脈的薩特累季河流域,地處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南麓,北鄰帕米爾高原,東接西藏,西連巴基斯坦控制下的旁遮普地區,地理位置戰略性顯著。
克什米爾自古以來便是一個民族成分駁雜,宗教與社會極其多元化的區域??耸裁谞栐缙诰用窨赡苁怯W雅利安人部落,受古代印度文明影響,先后出現婆羅門教與佛教。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統治期間,前期征伐四方,后期反思自己的行為并且大力推廣佛教,克什米爾地區在此時開始出現佛塔與寺廟。到了公元1世紀貴霜帝國時期,克什米爾佛教文化進一步繁榮,第四次佛教會議就是在克什米爾召開,大乘佛教得以發展。
隨著貴霜帝國的衰弱,印度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克什米爾也由地方貴族統治,如卡爾科塔王朝(約625-855年),這兩百余年間克什米爾經濟文化興盛,國王拉利塔迪亞擴張領土,興建寺廟和灌溉工程。這一時期,克什米爾地區印度教和佛教并存,藝術與建筑(如馬爾坦德太陽神廟)達到高峰。公元10世紀起,印度教濕婆派在克什米爾興起,取代佛教的主導地位。這期間,克什米爾與鄰近的中亞、西藏等地貿易頻繁,文化交流活躍,可以說,克什米爾是南亞大陸與印度文明同外界聯絡的窗口。
到了13世紀,德里蘇丹帝國時期,伊斯蘭教在印度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蘇菲派傳教士在此時進入克什米爾,伊斯蘭教逐漸傳播。隨著1339年,統治克什米爾地方的沙赫米爾王朝(Shah Mir Dynasty)建立,克什米爾開始進入穆斯林統治時期,正是從此時開始,穆斯林逐漸成為了克什米爾地區的主要居民。
1526年,來自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的突厥部落酋長巴布爾進入北印度,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疆域最為廣袤的莫臥兒帝國(鼎盛時期,領土包括今天的印度、孟加拉國以及阿富汗大部)。在阿克巴大帝統治期間,克什米爾被納入莫臥爾帝國的疆域,但地方總督仍然有著較大的自主權。
隨著帝國連年征戰,財政入不敷出,加上英國殖民者開始進入印度,18世紀以后,莫臥兒帝國名存實亡,克什米爾的分離主義再次興起??耸裁谞柕目偠较仁窍蚪y治阿富汗的艾哈邁德·沙阿·杜蘭尼國王求救,后者出兵將克什米爾納入自己統治麾下。與此同時,旁遮普地區的錫克人勢力也開始逐漸壯大,在19世紀初期,錫克人趕走了克什米爾地區阿富汗國王,將克什米爾納入錫克帝國的統治范疇。值得一提的是,錫克帝國于19世紀30年代向處于西藏控制之下的拉達克地區進軍,彼時的清朝駐藏大臣拒絕發兵援助,拉達克地區就此落入克什米爾統治者的勢力范圍之內,錫克帝國的擴張野心,為后來印度與中巴兩國的邊境沖突,埋下了一顆暗雷。
英帝國助克什米爾從錫克帝國獨立
就在此時,英帝國在印度的殖民影響力日漸深遠,印度在英帝國諸多殖民地中,號稱“英王王冠上最閃亮的明珠”,可見英國對印度的重視程度。在殖民印度之際,英國采取了直接統治與分而治之相結合的方式,前者即直接將印度視作國王的私產,并且派出總督直接管理,后者是在印度拉攏一些王公貴族,建立土邦,直接聽命于英國的統治。而錫克帝國作為一個獨立的地方強國,與英國的殖民利益背道而馳。恰好錫克帝國此時陷入激烈的內斗之中,一位名叫古拉伯·辛格(他是一名印度教徒,錫克帝國采用的是宗教寬容政策,并不是印象中的錫克教與印度教極端對立,水火不容)的地方官員,渴望借助英國人的力量,加強自己對所在地區的控制力。就這樣,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與古拉伯·辛格里應外合,擊敗了錫克帝國,錫克帝國只得承認克什米爾地區的獨立地位。英國人扶持古拉伯·辛格成為克什米爾的大君,確立了查謨和克什米爾土邦的主權地位。統治克什米爾的大君是印度教徒,但穆斯林人口在這一區域的占比近八成,大君也習慣于盤剝底層穆斯林,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克什米爾地區的宗教與階級矛盾愈演愈烈。
英國殖民者之所以愿意授予克什米爾相對獨立的地位,一方面是因為克什米爾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距離駐印部隊的大本營非常遙遠,直接統治需要耗費過多的成本,相比較之下,扶持一個親英政權,既能夠節約統治成本,又符合英帝國在南亞與中亞地區的戰略需求。
1857年,印度爆發反對英國統治的王公大起義,英國一方面廢除了東印度公司在英屬印度的特權,使得印度直接處于女王的統治之下,另一方面,適當讓渡部分利益,拉攏親英統治者,賦予土邦特殊的地位。而在對外關系上,大君治下的克什米爾,時常充當英帝國的馬前卒。
由于19世紀中葉,沙俄渴望獲得印度洋的出海口,并在中亞地區緊鑼密鼓地展開擴張活動,還試圖顛覆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在英俄競爭的背景之下,英國往克什米爾地區派出官員,監控沙俄軍隊的動向。沙俄在克里米亞敗北之后,進一步將戰略重心轉移到了中亞,對英屬印度虎視眈眈。
克什米爾大君雖然是在英軍的扶持下獲得地位與權力,但隨著時間的遷移,大君與英國人的利益也并非完全保持一致,一度試圖聯合沙俄勢力,來對抗英國的殖民勢力。不過隨著德國的興起,老牌殖民帝國建立的秩序面臨重新洗牌,英國和沙俄為了維護殖民地相關利益,達成共同針對德國的同盟協議,在南亞也重新劃定勢力范圍,沙俄便放棄了對印度的擴張,克什米爾大君也沒法依靠外部力量來對抗英國的統治。
印巴分治下克什米爾成兩國相爭焦點
到了20世紀,印度獨立運動如火如荼地興起,最有代表性的兩股力量便是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與穆斯林聯盟。國大黨創立于1885年,由英國退休官員發起,最初旨在為受過英式高等教育的印度人提供一個與英國殖民政府對話的平臺,促進政治改革,爭取更大的自主權,后來變成主張領導印度獨立運動,爭取完全獨立的政黨。圣雄甘地與印度首任總統尼赫魯,都是國大黨的代表人物。
國大黨創立之初,被廣泛認為代表了印度教徒的利益,穆斯林社區感到自己被日漸邊緣化。1906年,穆斯林聯盟在達卡(今天的孟加拉國首都)建立,一開始主張保護在印度的穆斯林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方面的權益,推動穆斯林在殖民政府中獲得代表權,在立法機構中獲得單獨席位。1930年,穆斯林聯盟提出“兩民族理論”,主張英屬印度境內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不同的民族,穆斯林需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這就是巴基斯坦的構想。國大黨與穆斯林聯盟的主張,決定了獨立之后的印度,必然會演變成兩個獨立的國家。
二戰后,英國國力日漸衰微,負債嚴重,無力維系廣袤的海外殖民地,艾德禮政府便決定加快速度推動殖民地獨立。蒙巴頓就是在此時上任英屬印度總督。他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地促使英屬印度各方盡快達成協議,完成獨立,同時要將獨立之后的國家納入英聯邦體系,繼續維持英國的影響力。
1947年,在蒙巴頓的協調之下,國大黨與穆斯林聯盟簽署《印巴分治協議》(又稱《蒙巴頓決議》)。這并不是說蒙巴頓本人人為地分裂了印度與巴基斯坦,而是在既有的分裂事實基礎上,按照雙方都可接受的兩國方案進行分家。但由于負責確定邊境線的英國官員,缺乏對印度的了解,僅僅是簡單粗暴地根據所在地居民的信仰來劃線,這使得后續居民遷移的過程中,發生了不少宗教沖突與地域仇視事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英國政府除了確立印巴分治且獨立之外,還對土邦進行了特別關照。規定土邦在獨立之后,具有自主選擇權,可自由選擇加盟印度或者巴基斯坦任意一方,也可以選擇獨立建國,怎么抉擇基于兩個主要因素:地理相鄰性和人民的意愿。國大黨一開始對這個議案并不滿意,強調任何土邦獨立都是非法的,土邦必須被納入印度整體的框架。穆斯林聯盟的代表真納則贊成土邦自主選擇的方案,他認為維持土邦的自主利益,與巴基斯坦獨立建國,在法理上具有相似的合理性,這樣可以使得巴基斯坦的獨立建國,贏得更多支持。
時任克什米爾大君哈里·辛格在歸屬哪一方的抉擇上略顯猶豫。前文提到,大君的家族是印度教徒,而克什米爾地區主要的居民是穆斯林。恰在此時,巴基斯坦方面支持的部落武裝侵入克什米爾,試圖迫使克什米爾加入巴基斯坦,大君擔心就此失去控制權,便決定簽署《加入書》,并入印度以換取軍事支持。
就這樣印度與巴基斯坦爆發第一次印巴戰爭。1948年,聯合國介入,促成停火,劃定臨時“控制線”,將克什米爾一分為二:印度控制約2/3地區(查謨、克什米爾谷地和拉達克),巴基斯坦控制約1/3(稱為“巴控克什米爾”或“自由克什米爾”)。聯合國建議通過全民公投決定克什米爾歸屬,但因雙方無法就公投條件達成一致,公投從未舉行。印度方面始終認為哈里·辛格大君簽署的《加入書》是克什米爾并入印度的合法文件,巴基斯坦方面則堅持根據民族自決原則,克什米爾應當加入巴基斯坦。雙方就這一問題,大半個世紀以來爆發多次沖突,克什米爾問題,無疑是印巴關系的命門。
停火注定短暫
從歷史淵源的角度看,克什米爾問題是殖民時代的遺留問題,其多元的文化、成分駁雜的民族以及歷史上長期受多方勢力的影響,多種宗教勢力在此地混居,都加劇了克什米爾地區局勢的復雜性。但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克什米爾問題,已經成為了印巴兩國轉移內部矛盾,增強凝聚力之際必打之牌。本輪印巴沖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誘因就是印度莫迪政府在2019年廢除了克什米爾自治地位,將其重組為中央直轄區。這是莫迪一以貫之的強化印度教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施政方略。進一步激化了新德里中央同克什米爾地方主義者的矛盾,巴基斯坦方面自然也是非常不滿。
相比較之下,巴基斯坦內部政治派別斗爭較為嚴重,且存在俾路支等恐怖主義勢力試圖分離國家,但每一位政客在克什米爾問題上,都表現出了寸土不讓的強硬態度。
回溯歷史上的印巴沖突,克什米爾地方武裝力量也往往成為暗藏的隱患。正如本輪沖突,印度方面指責向游客開火的武裝分子受到巴基斯坦的庇護,巴方則予以否認,這樣的羅生門事件導致的兩國沖突,在歷史上極為常見??耸裁谞柕貐^想要實現徹底的和平,印巴兩國首先需要對民族主義敘事進行調整,淡化克什米爾地區沖突的色彩,同時在歷史文件的合法性上,雙方需要達成某種共識。只有這兩個先決條件完成了,才有可能開展更深層次的對話,否則,任何協議,或許都僅僅是短暫的?;鹇暶?,沖突仍會卷土重來。
(本文首發于《南方周末》,在此感謝編輯辛省志老師?。?/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