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椿
由于歷史原因和生產力低下等因素,夏朝以前的實物遺存大多湮滅在自然之中,我們現在能夠看到夏朝的文化遺存很少。然而殷商時代就有大量的文物遺存可以證明,尤其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興起的考古熱潮,到如今的遍地開花,迄今為止發現了大量殷商時期的青銅器和甲骨文,使我們能夠簡單探尋殷商文化的概貌。
一、甲骨文的興起和湮滅
說到這,不能不提一下甲骨文,堪稱上世紀考古最大的發現,甲骨文是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這種古老的文字,由于是鐫刻在龜殼、獸骨上,骨質堅硬持久,所以經過幾千年仍然能夠呈現在世人面前。
那么,甲骨文如何出現如何湮滅又被發現的呢?甲骨文應該最遲在夏朝就已經被使用了,迄今為止發現甲骨文有15.4萬多片,其中夏朝甲骨文遺存較少,絕大多數是殷商時期的。那么,為什么會夏朝甲骨文較少呢?
首先是因為殷商時期人們崇信鬼神。如《禮記·表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王室在處理大小事務之前,都要預先求神問卜。通過灼燒龜甲獸骨確定吉兇,再把結果鐫刻在骨片上,最后妥善保存。所以數量巨大。而夏朝也信鬼神,也問卜刻骨,只是沒有殷商時期那么多。
到了周代,逐漸用筮法(用蓍草占卜)替代了卜法(鐫刻灼燒龜甲),如《周禮·春官·筮人》有:“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后卜。”筮法比卜法操作簡單方便,隨著筮法廣為應用,以龜卜為代表的卜法漸漸凋零。
又隨著生產力大發展,到周朝青銅器鑄造工藝的大量使用,王室大事都銘刻在青銅器上。一般事務則記錄在竹木簡冊上,書寫方便快捷。因而作為殷商時期主要文字載體的甲骨文(記錄當時占卜結果),已失去實用價值,因而逐漸被人們拋棄。
甲骨文由于雕刻困難,為了適應甲骨紋路,往往一個字有多種字體。而文字書寫簡冊以后,書寫簡便,字形變得更規范,筆畫也漸趨復雜,逐漸形成篆書。反而以前的甲骨文逐漸變得沒有人認識和關注,于是在商周以后甲骨文便被遺忘在歷史長河中。
(▲殷墟出土的龜甲甲骨文)
再到后期,經過千年,甲骨文即便被人們發現,也往往當成中藥材龍骨使用。其原因是因為,一則古人識字的屬于少數;二則即便識字也不認識;三則只是從中藥作用考慮,從未想過文字價值。
龍骨最早記載于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曰:“生山谷。”但是未明確具體位置。三國時期《吳普本草》中記載:“生晉地(即今山西)山谷陰,大水所過處。”后代醫藥書也多有記載,描述龍骨主要出于山西。而山西是古文明主要遺址地之一,龍骨之中難免有大量含有文字的甲骨被古人用作藥用而消失。
這點筆者印象深刻。小時候,在老家(山西)經常有藥材公司收購“龍骨”,也有人在田邊、地頭或山邊挖龍骨。老人們常說有的龍骨上有紋路(字)的醫效好,往往自己保留了熬藥。大了后才知道原來龍骨里有不少就是甲骨文!
(▲夏朝甲骨文)
甲骨文被正式發現于1899年,國子監祭酒(相當于教育部長)王懿榮從古董商人范壽軒手中收購了一批龜甲、獸骨,上面刻有文字,甲骨文由此開始被學界所熟知。迄今為止,出土甲骨文154600多片。其中殷墟被專業機構發掘近25000片,被私人和文物販子發掘的達十萬片以上,發現地大多在河南和山西。
綜上所述,夏朝的甲骨文本來就少,歷史上人們用作中藥材使得一部分消耗掉。而殷商時期發現大量甲骨文也是在殷墟遺址,才集中發現大規模甲骨文,社會上零星甲骨文基本很少見。因此,我們現在很難看到夏朝的甲骨文。
二、殷商時期君主和知名人物
根據歷史記載,結合文物遺存,我們開列殷商君王世系依次如下,殷商君王都子姓,省略。名字組成是由廟名(號)+本名:天乙履(商湯)、外丙勝、仲壬庸、太甲至、沃丁絢、太庚辯、小甲高、雍己密、太戊伷、仲丁莊、外壬發、河亶甲整、祖乙滕、祖辛旦、沃甲逾、祖丁新、南庚更、陽甲和、盤庚旬、小辛頌、小乙斂、武丁昭、祖庚躍、祖甲載、廩辛先、庚丁囂、武乙瞿、太丁托、帝乙羨、帝辛受(紂王)。
甲骨文發現商朝的眾多諸侯方國,諸如商方、子方、土方、鬼方、羌方、人方、周方、井方、危方、虎方、亞方、犬侯、暴侯、杞侯、攸侯、而伯、可伯、莫伯等等,迄今為止發現可辨別名字的有150多個諸侯方國。
歷史記載和甲骨文對照知名人物很多,諸如歷史上第一名相伊尹,賢相仲虺、伊陟(伊尹子)、臣扈、甘盤、傅說,筮相巫咸、巫賢(巫咸子)等,宗室大臣有箕子胥馀、微子啟、商容、比干、費仲、飛廉、惡來(飛廉子)、季勝等等。另外有文字記錄的女子有:武丁時期的婦好(婦好墓甲骨文出土1萬余片)和紂王寵妃妲己等。
三、殷商時期人名的大致特點
1、君王開始正式啟用日名制
日名制?是指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的制度,盛行于夏商時期,尤其以商代最為典型。夏朝晚期君主胤甲、孔甲、履癸(夏桀)均采用天干命名,到商王朝君王基本全是用天干命名。除了君王,王室婦女(主要是皇后)也用此命名,諸如“司母戊”(司母戊大方鼎)、婦好(后母辛)、紂王妃子妲己也遵循此制。
日名制起源于古人對太陽的崇拜,尤以殷商為甚。人們自視為太陽神的后裔。君王以天干命名,代表和神靈緊密的聯系,是天命的執行者,不可侵犯。使得民眾對商王的統治更加敬畏,從而鞏固了商朝的政權。
日名制命名依據現在頗有爭議,有學者認為是出生之日天干(生日)命名,有的認為是去世之日(忌日)天干,還有的認為特定祭祀日(祭日)天干,還有認為是廟號命名(廟號)。
筆者認為,其實爭論的觀點只有兩種。也就是究竟是生日天干還是忌日天干,屬于命名法則。至于祭日和廟名都是命名后的稱謂,這不能混為一談。比如祭祀日期(祭日)按照幾千年傳統,都是生日或者死日(忌日),不可能另選日子。就殷商來說,謚法還沒出現,廟號還是依舊按照前面而定(天干名字),沒有證據證明另用天干命名廟號。
因此,我們要討論的只是出生之日的天干還是死亡之日的天干,哪一個更合乎事實?筆者認為生日天干命名比較正確。因為,若是忌日(死亡之日)命名,就和甲骨文以及史書記載相沖突。以商紂王帝辛(名受)為例,一般認為他死于甲子日,可他的命名卻是帝辛,并非帝甲。
這點其實古人早有記載。西漢《易緯·乾鑿度》:“帝乙則湯,殷家質,以生日為名,順天性也。”班固在《白虎通德論·姓名》:“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質,故直以生日命子也。”《殷本紀·索隱》引皇甫溫說:“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為名,蓋自傲始。”
這些都說明古人一致認為殷商日名制的規則是君王出生之日天干。確定了命名規則,就確定了周年祭日,同樣也就確定了廟號名字。
2、日名制只針對君主和后妃,其他臣子則沒有這種待遇。從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來看,日名制只是對帝王或者王妃。諸如殷商諸君王、后母戊、后母辛。而包括商王文丁之子比干(商紂王之叔)、比干兄弟箕子、微子啟,宰相伊尹、仲虺、傅說等都沒有如此待遇,只有名字,沒有廟號。
3、為避免日名制重復,天干前加字別稱。因為天干十天一輪回,雖然君王都有自己的名(比如紂王名受),但是廟號用天干命名,所以很容易出現重名。為了避免重復,古人按照排行、血緣、祖孫順序、封邑等規則,加在天干前面,如大乙(商湯)、大丁、中壬、大甲、大庚、小甲、大戊、中丁、小辛。
4、天干前加字有一定順序規則。從甲骨文來看,殷商時代帝王天干前字為“祖、匚、示、太”等,就是《禮記》說的“考,王考,皇考,顯考,祖考”如太戊,匚乙,匚丙,示壬,示癸等。到后來甲骨文消失,人們不知道這種叫法,比如太史公誤書為報乙、外丙、主癸等。其實有可能太=大=天,示=主,匚=報,中=仲等等。
(釋文:乙未,酒彡茲品上甲十,報(匚)乙三,報(匚)丙三,報(匚)丁三,示(主)壬三,示(主)癸三,大乙十,大丁十,大甲十,大庚十,小甲三,□三,且(祖)乙十)
5、天干前別字有可能是封邑名。如沃丁、雍己、河亶甲、沃甲、南庚、陽甲、盤庚、廩辛,可能是君主繼位前所封之地的邑名。
6、天干前加美譽字。如武丁、康丁、武乙、文丁等,這個屬于贊譽功績的美稱。這是后代謚法以及廟號尊稱的最早萌芽。
7、人名多單名,多表達美好希冀和愿望。如君王名履、勝、庸、至、絢、辯、高、密、伷、莊、發、整、滕、旦、逾、新、更、和、旬、頌、斂、昭、躍、載、先、囂、瞿、托、羨、受等。
8、諸侯貴族名字,往往以方國、官職、職業、占卜、居邑、排行、容貌特征等,再加上本名,共同組成人名。比如崇侯虎,為商朝崇城國君,侯爵,名虎。比干,居比邑,名干。(商朝還沒正式實行封建,所以不是封邑)仲虺,排行第二,名虺(大概出生時打雷閃電,所以名虺)。巫咸、巫賢,是擔任占卜的名相。
以上就是殷商時期人名的大致特點,純屬個人觀點和看法,筆者魯鈍,拋磚引玉,敬請諸位學者老師批評斧正,謝謝。
2025/5/15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