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定格文化脈動,以筆觸書寫民生溫度。
是怎樣的文化磁場,讓媒體記者們頻頻駐足?
是怎樣的創新實踐,織就起文化書院的脈絡?
一場采風活動的開啟,揭開了這場文化探索的序幕。
5月15日,東營市舉行“文化社區(文化書院)”集中采風活動,山東廣播電視臺東營記者站、黃三角早報、東營市融媒體中心等6家省市級媒體組成采風團,以文化社區與文化書院為窗口,深入東營區及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多個社區,實地探訪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社區文化書院等特色文化陣地。從非遺工坊的匠心傳承到紅色記憶的深情講述,從文明實踐的創新模式到智慧賦能的便民服務,采風團從多元視角見證文化社區(文化書院)的鮮活圖景。
玉蘭社區:書畫中的全齡文化生活
“歡迎來到我們玉蘭社區!”文明實踐志愿者熱情迎接采風團。步入社區文化書院,一幅由居民甄宇寧自創詞牌并填詞、潘京執筆手書的《行香子·德馨玉蘭》畫卷徐徐展開,詞中“德潤馨區,書墨歌童”的生動筆觸,勾勒出社區生活的詩意棲居。在閱讀區,年輕人與白發長者共處一室,孩童圍坐聆聽紅色故事,志愿者聲情并茂的講述與書頁翻動的沙沙聲交織成獨特的文化韻律。“這是只有言傳身教才能帶來的感染力。”一位記者感慨道。從手繪文化墻到全齡共讀場景,玉蘭社區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文化根植于居民生活的每個角落。
辛興社區:公園里的文化書院
“從社區任何角落步行10分鐘即可抵達書院,輻射周邊2萬余居民。”辛興社區黨委書記李東升的介紹讓采風團眼前一亮。這座坐落于東辛公園的開放式文化書院,集非遺工坊、全齡課堂、閱讀空間于一體,年均舉辦52場文化活動,服務覆蓋率超80%。書院內,京韻唱腔與墨香書聲相映成趣;書院外,公園綠意與市井煙火無縫銜接。“舉目皆是景,伏案滿墨香”,辛興社區以“15分鐘文化生活圈”為半徑,構建起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基層治理新范式,讓文化服務真正成為“家門口的幸福”。
錦華社區:“編輯部”的文化接力
在勝利街道錦華社區,一份由退休媒體人丁興農發起的《錦華之聲》社區報,見證了“一人初心”如何激蕩起“萬眾回響”。從一份客廳手寫小報到53期連載的翹首以盼,從社區托舉到自收自支,從一開始的小區傳閱到如今的跨社區交流,這份小小的報紙凝聚著社區居民共同的文化情感。采風團駐足聆聽了這份“基層編輯部”背后的故事——一位位花甲、乃至耄耋之年的編輯,用他們的熱忱與執著,將社區的大事小情、家長里短化作鉛字,將社區居民緊緊相連,共同奏響了一曲和諧的社區之歌,讓社區共鳴在每一個角落回響,也讓這場文化探索之旅在錦華社區收獲了別樣的溫暖與感動。
從玉蘭的詩意棲居到辛興的“15分鐘文化生活圈”,從錦華的草根辦報實踐到各社區非遺傳承、智慧賦能的多元探索,東營正以文化為筆,繪就基層治理的“同心圓”。這些鮮活經驗,不僅為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更彰顯了“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業”的東營擔當。各媒體將通過深度報道、短視頻、圖文特輯等全媒體形式,持續展現東營文化社區(文化書院)建設的生動實踐。(大眾新聞記者 商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