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4912
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人文歷史的縮影,也體現了城市的文明高度。上海是近代中國博物館的發源地。150多年前,這里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徐家匯博物院,截至2024年末,上海已有備案博物館171座,全年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949個,接待觀眾超過4千萬人次,比2023年增長30%以上,創歷史新高。“逛博物館”已逐步成為市民的生活方式。
長期以來,評價博物館偏重于從政府主管部門和專業的角度,并形成一套與之相對應的評估體系和標準,如館藏品數量、博物館等級等;對博物館的評價評估主要來自政府和專家;方式上也習慣于自下而上“有意識申報”的統計數據。至于社會、公眾、媒體對博物館的關注、了解、參與和評價,則鮮有路徑和標準。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通過線上與線下的結合,使得全方面、立體化、數字化對博物館的評價成為可能。在市文旅局的支持指導下,從2021年起,“上海市博物館社會影響力指數”首次發布,今年已是連續第六年發布。從博物館自身看,它是面向大眾、為大眾服務的,擔負著引領公眾回溯歷史與文明、體味知識與藝術的獨特功能。因此,特別需要重視和了解社會與觀眾對博物館的反映;而從社會影響力的維度、與所在區域正相關的指標、以及影響力排名變化等,正是博物館所需要了解和正視的。它不僅反映了上海博物館行業的總體狀況,還為各博物館的調整提升提供了依據。
鑒于此,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以客觀大數據為基礎,搜索上海171座博物館過去一年的“無意識沉淀”數據,通過自動化全網采集、數據庫調用、指標權重確立、云計算等方法,形成“2025上海市博物館社會影響力指數”,包含總榜和多個分類及特色榜單。
本指數評估體系共由兩級指標構成,其中一級指標為知名度、傳播度、參與度、融合度、服務度和轉化度,六大指標下共設31個二級指標。從傳播學角度而言,“為人所知、為人所傳、為人所用”依次構成了從認知到態度再到行為的體系,在此思路下形成了“知名度”、“傳播度”與“參與度”三項一級指標;從記憶遺忘理論來看,單單借助外部傳播環境的信息運作,打造屬于自己的博物館文化IP遠遠不夠,還需要進一步引導操作。為此,確立了另外三項一級指標,即“融合度”、“服務度”與“轉化度”。
一、博物館社會影響力TOP30
從綜合排名看,上海博物館和上海科技館連續多年蟬聯前兩名,代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水平。
從博物館等級看,大型一級博物館仍居頭部地位。前三十中有8座國家一級博物館,如上海博物館(第1位)、上海科技館(第2位)、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第5位)、上海天文館(第6位)、中共一大紀念館(第8位)、錢學森圖書館(第11位)、上海大學博物館(第16位)、上海魯迅紀念館(第28位)等。
從博物館類型看,行業類博物館占據榜單半壁江山,上海科技館(第2位)、上海世博會博物館(第3位)、上海自然博物館(第4位)、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第5位)、上海天文館(第6位)、上海電影博物館(第7位)、上海玻璃博物館(第9位)等行業主題類博物館,以垂直個性化的文化內容吸引眾多愛好者,彰顯出上海這座城市厚重的產業底蘊。
從經費來源看,171家博物館中屬財政資金類的113座,屬非財政資金類的有59座。其中,上海玻璃博物館(第9位)和上海震旦博物館(第12位)為非財政資金類的典型代表。根據國際博物館建設運營特點和發展趨勢看,上海應加大力度,研究制定支持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博物館的建設運營的政策,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從整體上加快博物館建設和活力提升。
其中,TOP10的博物館有以下特點:
1)上海博物館連續五年蟬聯冠軍。該館以其收藏的大量珍貴文物而享譽國內外,館藏文物逾102萬件,藏品體系種類齊全、系統完整,被譽為“包羅中國古代藝術萬象”的頂級藝術博物館。2024年,上海市博物館的文創收入總計超4.9億元,其中,上海博物館以3.83億元高居榜首。
2)上海科技館各項數據均表現優異。該館是全國最熱門的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備受游客和學生喜愛。雖然該館于2023年3月31日起閉館裝修,預計2025年底才重新開放,但憑借強大的資源配置、豐富的線上主題展覽、強勢的分館加持,上海科技館實現多渠道全方面覆蓋傳播。
3)上海世博會博物館首次進入前三。該館是國際展覽局唯一官方博物館和文獻研究中心,致力于全球世博文化與創新的展示、推介、教育、培訓和文獻研究,并為世博文化交流平臺。受到2025大阪世博會以及上海世博會十五周年的熱度帶動,2024年世博會相關話題較多,上海世博會博物館也首次進入前三。
4)上海自然博物館推動科學普及。該館通過“演化的樂章”“生命的畫卷”“文明的史詩”三大主線,呈現了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繽紛生命、生態萬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緣、上海故事、未來之路等10個常設展區,以及臨展廳、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區域。
5)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尋訪中國與海洋的交集。該館是中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專題類航海博物館,室內展示面積達到2.1萬平方米。鎮館之寶是一艘復建的“明代福船”,總長31米、寬約8米,有四五層樓高。
6)上海天文館感受宇宙級的浪漫。該館是全球最大天文館,包含教育、展示、研究、收藏、交互五大功能。這里不僅是知識的海洋,更是一座充滿未來感的"宇宙樂園",以星空為原點,構建了一個跨越科學與人文、歷史與未來的完整宇宙敘事體系。
7)上海電影博物館再現百年電影的魅力時光。上海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創造過輝煌成就,而該館是目前國內文史資料最多、信息量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電影史主題展陳之一,館內的大量藏品留下了中國電影流金歲月的珍貴記憶。
8)中共一大紀念館追尋紅色足跡。該館是上海乃至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近年來,立足上海紅色沃土,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黨課,同時激活文旅“流量密碼”。2024年共計接待觀眾超過300萬人次。
9)上海玻璃博物館是排名最高的非財政扶持類博物館。該館全方位地展現了玻璃的基本特性、歷史發展、藝術魅力、文化傳播、科技知識,以及與人類生活的有趣聯系。它是“博物館+咖啡+商店”融合創新模式的先行者,在“互動性、體驗性、國際化、社區化和藝術性”方面展現出了非凡的創新氣質。
10)閔行區博物館成博物館界的“網紅”。作為一家區級博物館,閔行博物館憑借各種文物大展,在這幾年成功"出圈",吸引諸多外地游客前來打卡。延續多年的“博物館奇妙夜”項目還獲評成為上海市博物館的卓越教育項目之一。
二、革命紀念類博物館TOP10
作為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上海的革命紀念類博物館也一直保持著相當的觀眾規模,革命紀念類博物館的得分也普遍較高。
中共一大紀念館承載著黨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其各項專題展等活動受到微信、微博、網站的大規模提及,微信指數甚至一度達到550余萬。
三、行業類博物館TOP10
上海行業類博物館林立,是上海博物館的重要組成。從本次評估結果看,總榜排名前10中有7座行業類博物館,顯示上海行業類博物館實力非凡。
四、歷史文化類博物館TOP10
上海市歷史文化類博物館海納百川,既有綜合類如上海博物館,又有歷史事件類如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崧澤遺址博物館,因此在排名上表現出不均衡的特征。
五、高校博物館TOP10
高校博物館雖然在體量、數量上略有遜色,但在博物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交流合作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和潛力,與其他博物館形成了錯位發展。
排名第一的錢學森圖書館于2024年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已經建立起包含論著、文稿、書信、藏書、報刊、賀卡、勛章證書等20余種類別、全面完整的藏品體系。
六、區級綜合性博物館排行榜
各區級綜合性博物館排名相比去年變化較大。其中,閔行區博物館憑借強勢的微信公眾號傳播力和影響力一躍進入總榜前十。嘉定博物館則以“園中有館、館中有園”的獨特建筑美學,館藏5465件,見證從海陸變遷到江南望縣的千年歷史。
七、熱搜榜TOP10
熱搜榜是通過對博物館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以及搜索引擎端的搜索數據加權計算而來,可以反映每一家博物館的搜索熱度。
上海博物館以超過6500萬的微信話題指數和超過8900萬的微博話題指數穩居第一;上海天文館微博話題指數超過5100萬;上海科技館微信話題指數則超過5000萬。
八、Z指數榜TOP10
Z指數榜主要體現在抖音、嗶哩嗶哩和小紅書這3款受眾較為年輕化平臺上的傳播與互動程度,反映博物館在年輕群體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排行榜前3位為上海博物館與上海科技館的兩個分館上海天文館、上海自然博物館,體現出它們在年輕用戶群體間的強大號召力。對比三者數據,它們都在抖音、嗶哩嗶哩、小紅書表現強勁。
九、排名較上年提升幅度最大的20家博物館
縱觀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20家博物館(含并列名次),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
1)擁抱新興技術。除了升幅最大的上海財經大學商學博物館,創新采用沉浸式虛擬現實,大大提升了參觀者的傳播體驗外。總榜排名前列的博物館也紛紛利用新技術完善自身,如上海博物館線下“山水江南”數字展、上海天文館“穿越星河”XR項目、上海世博會博物館“日本2025年大阪世博會VR云逛展”、上海玻璃博物館NXT元宇宙項目等,都是通過科技賦能,為市民和游客打造兼具科技感與文化底蘊的體驗。
2)“文博+文旅”融合發展。跨界融合正在擴大博物館的受眾群體。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管理處同樣上升幅度較大,得益于我國推出的144小時過境免簽的相關政策,大批韓國人周末來到上海,在社交媒體上形成打卡熱點。
3)各類活動豐富多彩。2024年,全市各博物館設有基本陳列386個,舉辦臨時展覽563場,線上展覽428場,出入境展覽共32場。上海交通大學博物館既展示科技、藝術人才成果,又舉辦本校及兄弟學校文化展,也獲得了較大關注。
十、區域博物館影響力指數
博物館對提升區域人文品質、擴大社會知名度、優化投資環境和帶動經濟增長等方面,均有正相關和帶動效應。將所在區、鎮和街道博物館數量+這些博物館的得分,進行加權平均,形成所在區域博物館影響力指數,可從一個側面反映所在區域的城市功能、文化密度、綜合實力和區域美譽度。
1)區域博物館社會影響力TOP10
2)鎮域博物館社會影響力TOP20
在106個鎮中,寶山區大場鎮內擁有5座博物館(上海大學博物館、上海市陶行知紀念館、上海巧克力博物館(上海百諾巧克力博物館)、上海木文化博物館(上海尊木匯木文化博物館)、南京路上好八連事跡陳列館),南匯新城鎮內擁有2座博物館(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上海天文館),安亭鎮內擁有3座博物館(上海汽車博物館、上海大來時間博物館、上海翥云藝術博物館),按照數量和得分加權,形成前三名。
3)街道轄區內博物館社會影響力TOP20
在108個街道中,徐匯區徐家匯街道內有8座博物館(上海電影博物館、錢學森圖書館、上海氣象博物館、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徐光啟紀念館、《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地紀念館、上海交通大學董浩云航運博物館、上海土山灣博物館),南京東路街道有4座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上海體育博物館),陸家嘴街道有6座博物館(上海震旦博物館上海觀復博物館、上海吳昌碩紀念館、上海有恒博物館、上海寶庫匠心博物館、交通銀行博物館),按照數量和得分加權,分列前三名。
十一、六年來綜合影響力TOP30排名變化
2019年至2024年,上海市博物館數量穩步上升,分別為142、149、158、159、165和171座,5年增加了29座。
對本次進入T0P30的博物館分析,可以看出:
一是今年排名比五年前或第一次參評提升的有19家,約占63%,其中提升幅度居前三名的為上海大學博物館(海派文化博物館)、上海天文博物館和中國證券博物館;
二是今年排名與五年前或第一次參評相同的有1家,約占3%;
三是今年排名比五年前或第一次參評下降的有10家,約占33%。
上述變動表明,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與自身怎樣根據市場、圍繞需求,不斷創新方法、提升服務、苦練內功和改善運營密不可分。
往年博物館指數回顧(可點擊查看):
其他推薦閱讀(可點擊查看):
原創作者:胡珊毓 洛克
責任編輯:胡珊毓
策劃審核:夏 雨
READ MORE
AI創造的新崗位或將顛覆傳統的教育模式
5-15
上海怎樣成為全球“數字游民”的“熱選之城”?
5-14
新加坡低空空域管理政策及關鍵系統和平臺建設
5-1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