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走過我家鄉
梁隆賢、張澤培
十一、弓背大公護連喜
1935年2月,紅軍二渡赤水返回桐梓,從九壩經過的中央紅軍中,有一個年幼的小紅軍在九壩山堡掉隊了,他悄悄藏在現在九星中學后一個山壁壁的淀洞里。淀洞是當地楊在榮家在自家土壁上開挖來用于貯藏染布用的淀苗種和紅苕種,洞口如烤火爐大,里面可容納三、四個人。
楊在榮是個弓背,當地人都喊他“弓背大公”,他在淀洞里見到這個小叫花兒后(小紅軍沒有穿軍衣,沒有槍,說自己是叫花子),但從說話的口音就曉得他肯定是一個掉了隊的紅軍。楊在榮不敢收留他回家,就天天給他悄悄送飯,同時又盡力的搞好鄰里關系。十多天后,這一帶都風平浪靜了,楊在榮才帶小叫花兒回家,他請來附近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一同見證他收養了一個干兒子,做了好飯菜和酒,請這幾位老人邊吃喝,邊給他的叫花子干兒起名字。楊在榮的主要目的,是想憑借這些老人的威望,多一份對小紅軍的保護力。幾位老人酒足飯飽之后,共同商量給這個小紅軍起名:小名叫連喜,大名叫楊保臣。
連喜由于一直是外地人口音,被紅軍打過地主土豪的一些當地人就懷疑他是紅軍,就有點欺負他,估倒要拉他去當國民黨兵。當時正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很多工廠內遷遵義、桐梓,弓背大公楊在榮只好想法找關系,悄悄帶連喜來到桐梓的41兵工廠做工。
連喜很懂事,又義氣,他在41兵工廠做工掙錢后,拿錢給楊在榮花,還不是給楊家買了鹽巴等物品讓楊在榮背回家。當時,爛壩子(九壩途經桐梓縣城小地名)的楊水清也在41兵工廠做工,他與連喜住在一起,連喜在給楊水清擺龍門陣時說自己是紅軍,在路上生病了,大一點的紅軍把他的衣帽換了藏他在淀洞里,又對他說山堡姓楊的人多,就說自己也姓楊,方可保命。楊水清說,這個紅軍很聰明,會識字,在41兵工廠呆了幾年后悄悄走了。
據楊志平老人說:桐梓解放后,連喜給弓背大公寫過幾封信,信的落款名字都寫的是連喜,是從江西寄過來的,但弓背大公沒有文化,一次都沒有給連喜回過信,后來就沒有聯系了。
(未完待續)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梁隆賢、張澤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