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傳入與早期發(fā)展
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原大地,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數(shù)百年的傳播,逐漸在華夏大地扎下根脈。隨著信眾日增,各地寺院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身著袈裟的僧侶穿梭于名山古剎之間。
然而在佛經(jīng)翻譯領(lǐng)域,卻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梵文作為古印度雅語,其語法結(jié)構(gòu)與漢文存在巨大差異,加之缺乏系統(tǒng)辭典,令譯者猶如盲人摸象。
這種文字壁壘導(dǎo)致佛經(jīng)翻譯進度嚴重滯后于佛教傳播速度,亟待尋求根本解決之道。于是,有人產(chǎn)生了去佛教的發(fā)源地印度的想法。他們想去那里去見識一下真正的佛典,了解一下佛教的真諦。
西行求法的先驅(qū)者
東晉僧人法顯率先開辟了陸地絲綢之路求法之路。這位精通梵文的經(jīng)典專家,于公元399年以65歲高齡從長安啟程,踏上了跨越帕米爾高原的萬里征途。在印度研習多年后,他選擇沿海路返程,卻在歸國途中遭遇驚濤駭浪。漂泊印度洋的一千多個日夜,船帆數(shù)次被巨浪撕毀,淡水耗盡時甚至靠飲用雨水維生。這般九死一生歷經(jīng)14年的求法歷程,為后世留下了《佛國記》這部珍貴游記,猶如暗夜中的明燈,指引著后來者的西行之路。
玄奘西行的前塵往事
時光流轉(zhuǎn)至隋唐時期,一個叫玄奘的僧人繼承了法顯的精神火種。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袆,洛陽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zhèn))人。他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聰穎,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做過大官的,到了他父親陳惠的時候,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縣令,卻對儒家學說頗有研究。這使得幼年的玄奘,得以浸潤于儒家學說,接受很好的教育。人生無常,五歲那年,母親去世,十歲那年,父親去世。此后,由于家道中落,玄奘跟隨在寺院中出家的二哥,學習佛家經(jīng)典。
在他十三歲那年,公元614年,隋煬帝號令度僧,通過考試選擇27人出家為僧,但應(yīng)試者必須年滿18歲(當時僧人的數(shù)量是嚴格控制的,當了僧人國家是免除一切雜稅勞作)。
在舉行考試的那一天,剛進凈土寺的小沙彌陳袆卻早早地站在了公衙門外。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鄭善果看見,當時就問他為什么要出家?一句久存心底的話從陳袆嘴里脫口而出:“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意思是:從遠的來說是希望能夠完整地繼承釋迦牟尼佛他的教法、能夠讓一切眾生都超出輪回;就近的來說,我希望能夠?qū)⒎鸾贪l(fā)揚光大、廣度眾生)。
鄭善果本來欣賞他的端麗的相貌,又驚佩他的浩壯志氣,就破例讓他參加了考試,最終被破格錄取。就這樣陳袆在凈土寺出家了。從此他擁有了一個法號“玄奘”。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李淵從太原起兵反隋,建立了唐朝,玄奘便來到都城長安學習佛法。他聽說有名的僧人大多在四川后,又前往成都學習。他跟隨全國各地有名的高僧學習,很快就掌握了多部佛經(jīng)的精髓,名聲大振。
但是,玄奘漸漸發(fā)現(xiàn)當時的漢文佛經(jīng)譯得不完全、不確切,各位高僧對佛法的解釋互相之間也有矛盾。他回到長安,唐初的大長安乃藏龍臥虎之地,一位印度來的僧人給他指了一條明路:西天取真經(jīng),玄奘茅塞頓開。為了解決佛經(jīng)中的疑惑,也為了閱讀更多的佛經(jīng),更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仰,他做出了去天竺求經(jīng)的決定。接下來的時間,他更深入學習梵語、查找路線圖,為西行做好準備。當時突厥作亂,邊境動蕩不安,隨時可能打起來,朝廷便沒有準許他去天竺。
公元629年,玄奘趁著朝廷默許災(zāi)民外出謀生之機,混入西行商隊踏上征途。途經(jīng)涼州,被勒令返回。執(zhí)意西行的玄奘感動了涼州佛教領(lǐng)袖,在兩個僧人的掩護下,玄奘悄悄離開了涼州城。
從此,玄奘只能隱姓埋名,晝伏夜行,繼續(xù)西行,來到了瓜州城。瓜州已經(jīng)是大唐邊境,此時戰(zhàn)爭氣氛尤為緊張,如何偷渡瓜州城外的咽喉要道玉門關(guān)成了首要之事。
一籌莫展的玄奘來到一座廟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個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為他受戒,讓他成為居士,于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fā)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熟悉關(guān)外地勢的石槃陀帶著玄奘繞過玉門關(guān)。
但經(jīng)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就動搖了,他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xié)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產(chǎn)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
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fā)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jīng)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于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于還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于坦白了。于是玄奘送了石磐陀一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因此玄奘真實的西天之行,并沒有什么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也沒有其他徒弟,更沒有神的幫助。唯一能與《西游記》吻合的僅僅是一匹馬而已。而這匹馬也并不是《西游記》中那匹神勇的白龍馬,只不過是一匹老馬罷了。
穿越八百里沙海時,玄奘不慎打翻水囊,在生死關(guān)頭仍堅持“不達天竺誓不回”的信念,冒死繼續(xù)前行。饑渴、高溫伴隨孤獨,吞噬著玄奘孱弱的軀體,摧毀著玄奘的意志。
更要命的是,他發(fā)現(xiàn)自己迷路了。他強打精神,任由老馬帶著,漫無目的地在沙漠中前行。最后,玄奘奇跡般地發(fā)現(xiàn)了一處水源,脫離了困境,終于走出了沙漠。
高昌國的考驗與饋贈
途經(jīng)西域重鎮(zhèn)高昌時,篤信佛教的高昌王麴文泰,既傾慕玄奘學識又不舍其西行。將玄奘軟禁宮中數(shù)日,以錦衣玉食相誘。玄奘以絕食明志,三日粒米未進,終使高昌王幡然醒悟。
不僅恭送法師西行,更贈予三十匹駿馬、二十五名仆從及通關(guān)文書,并致書沿途二十四國君主:“此乃大唐高僧,請如侍我親臨”。這份豐厚的“西行禮包”,為玄奘穿越西域諸國提供了堅實保障。
《大唐西域記》里記載了玄奘一行在翻越雪山時,遭遇“小頭痛”、“大頭痛”,數(shù)日后才走出大雪山,“凍死痛死者十之三四”。后人考證,這是玄奘翻越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達坂時,產(chǎn)生了嚴重的高原反應(yīng)。
天竺歲月的輝煌成就
歷經(jīng)四年無比艱辛的跋涉,經(jīng)過西域各國,玄奘終于抵達佛教發(fā)源地。在那爛陀寺拜于戒賢法師門下,跟他學習佛法。五載寒暑,他遍覽寺中珍藏的貝葉經(jīng)卷,精通了經(jīng)藏、律藏、論藏,獲“三藏法師”尊號。
他開始游離印度眾多邦國,學習各地佛法。幾年后返回那爛陀寺的玄奘,受到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戒日王的接見。當戒日王舉辦無遮大會時,這位來自東方的智者以雷霆之勢破解十八國高僧提出的所有詰難。由此,玄奘名震印度。更有極端婆羅門僧自以為是,在寺門張貼五十條經(jīng)義難題揚言“解一即自殺”,卻被玄奘當場逐條駁斥,令其拔劍自刎未遂,反成玄奘座前侍者。
載譽歸國的千古傳奇
公元645年,玄奘帶著六百五十七部梵本佛經(jīng)重返長安。唐太宗在洛陽親自召見了他,許以高官厚祿,勸其還俗,但玄奘初心不改,立志以身事佛,弘揚佛法。玄奘主持修建大雁塔,用來存放佛經(jīng),并請求直接開設(shè)譯經(jīng)館,但是唐太宗命玄奘寫《大唐西域記》,把西域眾多國家的境況一一寫來,為大唐國防做參考,寫完才讓譯經(jīng)。
十七載光陰一百多個國家鑄就五萬里取經(jīng)路,這段“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半步生”的壯舉,不僅成就了《大唐西域記》這部地理人文巨著,更為中外文化交流架起橋梁。相較于東晉法顯的開創(chuàng)之功,玄奘的西行更具系統(tǒng)性與學術(shù)深度,其譯經(jīng)質(zhì)量與數(shù)量皆冠絕古今,堪稱中外文明交流史上的不朽豐碑。他追求理想,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精神,激勵著無數(shù)后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