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晚,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博物館之夜”在北京市通州區舉行。除了主會場開幕式、主題展覽和三個論壇外,圍繞“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這一主題,為期三天的“市民尋寶記”文化市集活動也是一大亮點。
此次活動由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牽頭指導,北京市文物局、通州區人民政府承辦,全國各地400余名與會嘉賓和萬名市民朋友共同參與。
通過舉辦“博物館之夜”等創意活動,讓千年文物“開口說話”、讓非遺技藝“觸手可及”。活動現場,邀觀眾親手互動體驗,攤位不只是售賣空間,更是沉浸式的文化奇遇。在這里,千年歷史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非遺技藝與新潮理念交織出文化新韻,共同搭建起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博物館之夜:穿越千年的時空對話
“博物館之夜”活動在一片熱鬧非凡的氛圍中璀璨開啟。當天傍晚,華燈初上,“三廟一塔”景區內民樂悠揚。古箏、揚琴、琵琶合奏的傳統樂曲旋律中,身著漢服的演奏家以傳統禮儀迎接來賓。大成殿前,通州師生代表演繹的《我家住在運河邊》空靈婉轉,與來自通州區對口交流合作地山西長治的藝術家代表帶來的上黨梆子形成跨時空對話。隨后,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與市民朋友一起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博物館內展陳,領略三廟一塔古建筑群的獨特風貌,聆聽每件文物背后的動人傳說。
隨著特效燈光點亮燃燈塔,嘉賓們沿運河開啟夜航之旅。北京民族樂團在千荷瀉露橋奏響民族交響詩樂《大運河》,為活動送上美好祝福。游船一路南下,兩岸燈光述說著運河前世今生,更展現著通州運河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
當夜幕降臨,游船抵達漕運碼頭,嘉賓們來到“市民尋寶記”文化市集。一踏入市集,魚燈隧道美輪美奐,光影交錯間宛如踏入歷史的時光隧道。活動現場,傳統非遺藝術家帶來的表演更是將氣氛推向高潮,這種富有地域特色的傳統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魅力讓嘉賓和在場的觀眾流連忘返,伴隨著這樣的流動與參與,默默呼應著“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主題。
“市民尋寶記”文化市集:煙火人間的文化盛宴
自5月16日起,“市民尋寶記”文化市集便在漕運碼頭火熱開啟,這場持續三天的尋寶之旅也圓滿收官!然而,現場氛圍卻絲毫不減,依舊熱鬧喧囂。
這里不僅匯聚了各大博物館文創、非遺展示、運河美食體驗等多種類型的商戶攤位,還有非遺傳承人現場進行手工體驗教學,投壺、皮影等互動游戲更是讓現場充滿了歡聲笑語。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的頂流文創“天宮藻井”冰箱貼,吸引眾多文博愛好者搶購,博物館與非遺匠人的手工體驗活動更是令孩子們流連忘返,一位帶著孩子來參加活動的市民表示:“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讓孩子從小就接觸傳統文化,因為一座博物館,了解一座城市,深刻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希望以后能舉辦更多這樣的活動。”
本次活動通過“非遺活態傳承+科技沉浸體驗+文旅消費場景”的創新模式,成功嘗試博物館轉型的“通州樣本”。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杰
編輯/胡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