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雨 MOONDROP
和鳴
類型:三動圈入耳式耳塞
售價:¥1499
“和鳴完全發揮了多動圈互補的結構優勢,在保留了動圈耳機聲音潛力同時,擁有較高的聲音可塑性。與許多我熟悉的經典動圈作品一樣,和鳴也是一個需要花心思去搭配方能玩好的塞子。在1499這個價位段上,這個特點既是它先天的門檻,也是它可貴的深度。”
前言
從十幾年前剛開始玩耳塞到現在,我一直覺得自己在隨身產品上是一個“技術流”的堅定追隨者。從上學時每天把玩的單動鐵代表杰士X10和ER4,攢錢半年入手的初代圈鐵皇帝K3003,再到近兩年把玩靜電+動鐵結構的Noble Ronin,圈+骨傳導結構的flipears圣盔,市面上的各種單元技術全都積極嘗鮮。但嘗歸嘗,如果讓我在日常工作結束后從架子上隨便拿起一條塞子聽,我多半還是會挑一條純動圈吧。我收藏了一些單動圈的塞子,遠一點的有森海的IE 800,近一點的有水月雨的愛之悲,但是多動圈的塞子卻還沒有遇到很喜歡的。
倒不是因為這種技術多么新潮小眾,實際上在大部分兩聲道音箱里,單聲道發聲都不是由一個動圈完成的。哪怕是入門級的產品,也會做兩分頻設計,比如用一個紙盆單元負責中低頻,然后用一個軟球頂單元負責高頻。而在高端箱子上,為多單元配套的材料技術、獨立腔體隔離和分頻方法則更為登峰造極。作為發聲原理最像音箱的動圈耳塞,多動圈本應是一種最易參考,最直覺的發展道路才對。
但塞子畢竟空間有限,多單元動圈對尺寸的依賴、對音腔的需求都讓其在塞子上實現困難重重。上大學時我玩過地外科技JVC FXZ系列的一票多圈塞子,整體而言它們雖然設計上有所回應,但是在分頻和相位方面都沒能解決得很好,反映在聲音上就是低頻過多,定位模糊。不過即便并非主流,行業內也一直有追求技術創新的廠商在嘗試著多動圈耳塞這條技術路線。近期,水月雨發布了復雜技術實驗室(XTM)系列的新品和鳴Harmon,首發定價1499元,在技術上則選擇了三動圈架構。和鳴隸屬的XTM系列本就是水家主打分頻技術創新的新系列,其首款作品流星也在玩家中有不錯的反響,這次推出多動圈結構的和鳴也算是情理之中。
客觀部分
與XTM系列的前作流星一樣,和鳴的包裝也采取了科技范十足的黑白簡約風,只不過作為定位稍低的產品,在設計上簡化為了紙殼抽拉式。包裝內附贈了圓形仿皮拉鏈包,配件上則給到了四組硅膠套和一枚可更換4.4mm插頭。和鳴原配的混編線布質的線皮質地扎實,在使用中不易打結。
與流星豐腴的體態不同,和鳴的腔體小了許多,在視覺上也顯得修長。它使用了類似Kadenz的多面切割銀色金屬面蓋,在光線照射下多變的陰影極富未來感。面蓋下的黑色腔體呈管狀,透過半透明的表面隱約能夠看見內里堆疊的動圈單元。比之我接觸過的多動圈耳塞,和鳴的外觀雖然也受到了單元結構的影響,使得佩戴時高出耳朵一截,但整體上依舊是精致小巧、符合大眾審美的。
為了同時滿足技術方案和人體工學的需求,和鳴選擇了與黑格科技合作設計3D打印腔體。從實際佩戴感受來說,和鳴取戴皆便捷舒適,其長導管深入耳的設計并沒有太多的異物感。美中不足的是其線材有一定的聽診器效應,外出佩戴時需要妥善束線來減輕干擾;同時由于其導管比較粗,需要根據個人耳道情況選擇既能佩戴舒適,也能夠較好地封閉耳道的尺寸。和鳴原配的耳套為了舒適性選擇了較軟的質地,我戴著稍有漏音,于是在試聽全程都更換為自用的AZLA ORIGIN耳套,幸而無論佩戴還是聲音風格均完美適配。
聲音表現
較之我聽過的其他同類技術產品,和鳴的三動圈雖然也是同軸堆疊的方式,但是技術路徑確實有所不同:其一是和鳴雖然身材小巧,但是內置的三枚動圈全都是10mm的全尺寸單元;其二是這三枚動圈均為主動單元,都實打實地全尺寸振動發聲,而非輔助推動單元;其三是和鳴為這些動圈單元劃分了四個獨立的聲學腔體,以此實現物理+電路的精密分頻。至于為負責不同頻段的動圈單元分別選擇最優材質,本就是多動圈技術的應有之義,和鳴在這方面也完全沒有偷懶:一枚玻璃球頂復合振膜單元負責中高頻,另有兩枚水平對置的低頻動圈單元——這也是水家相當經典的技術設計了。
從風格上講和鳴雖然定位基礎,但是其調音完全是進階向的。如果說得更具體一點的話,較之同系列的上位作品流星,它的三頻走向更趨近自家旗艦靈魂。和鳴在調音上強調頻段之間的均衡感與聲像的準確,且中頻能量感突出,顯得十分飽滿。作為一枚三動圈耳機,和鳴并沒有使聲音的能量在低頻過分淤積,其中頻和高頻同樣健康有力,尤其是玻璃球頂復合振膜加持下的高頻細節完整、亮度出色,使得這款耳機在微暖的聲底之上呈現出一定的透明感。
從實際的聲音呈現來看,無論是密度、信息量還是寬闊規整的聲場,和鳴都達到了所在價位的優秀水準。它的聲音厚度適中,結像也不算大,聽感上與外形有幾分類似,都是緊湊精致的調調,這種略帶線條感的聲像還是挺能凸顯素質的。
與我聽過的一些多動圈結構耳塞不同,和鳴并沒有嘗試用低頻量感的堆砌抓住我的耳朵,反而呈現得很克制。在一些前端的驅動下,三圈加持的和鳴甚至會讓我感覺低頻的量有點吝嗇。不過低頻的水準當然不只關乎量感,只要仔細聆聽便能察覺其在下潛和瞬態上的良好表現。和鳴的低頻就像是把一個塞得滿滿當當的沙包往水泥地上砸一樣,只要接觸到地面,低頻的能量就會明確、迅速地散開,但沙子并不會外泄。除此之外,和鳴在極低頻帶來的共鳴感方面表現也相當到位。我個人很喜歡這種低頻表達,它不會掩蓋中高頻,同時能夠給樂曲增添豐富的層次感。
對于古早的單動圈耳機來說,動圈材質選擇對中頻的影響是很顯著的。如果照顧高頻選擇剛性振膜,那么中頻可能不夠柔順。反之選擇柔性振膜的話,又容易使得中頻松散。當前主流的復合振膜雖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兩難的問題,但是單動圈在中頻的聲音密度上也存在客觀的短板。三動圈分頻協作的和鳴用技術彌補了上述問題,不但構建了均衡的三頻表現,更使得中頻成為了三頻的最長板。其中頻位置適中稍近,形體十分清晰,無論是足夠的密度還是豐富的細節表現,都讓樂器和人聲的呈現富有實感。在保證了還原性的前提下,和鳴對中頻人聲也進行了適度的打磨,毛刺感對聆聽的影響被消減了許多,聽感頗為細膩。
在音樂適應性方面,擁有廣闊聲場、均衡三頻與優良素質的和鳴似乎是一條雜食耳塞,但實際情況卻有些復雜。因為在最基本的風格與素質基礎之上,和鳴的水準上限與音樂適配性受搭配影響顯著,是一條可塑性極強的耳塞。若要大致總結的話,我認為大多數情況下和鳴是一款優秀的流行人聲向耳塞,且男聲和女聲上沒有太大偏向。它比較適合演繹那些氛圍清新,娓娓道來的曲目,比如《小幸運》和《晴天》,但是對于搖滾、電音則不算擅長。古典樂方面,它可以用來欣賞一些小編制器樂演奏,但是并非在所有的情況下都能夠勝任大編制曲目和電影原聲的回放。
搭配推薦
在撰寫和鳴評測時,搭配部分是我尤為希望與大家分享的,因為這條結構獨特的耳塞受前端影響之大,已經到了左右其聲音水準的程度,需要玩家用心嘗試。在試用它的一個月里我更換了十幾款各檔前端,總算是摸清了和鳴的一些搭配思路。
因為有三枚全尺寸主動動圈單元發聲的緣故,和鳴有著比同價位產品夸張許多的推力需求。如果在前端選擇上不能給到這款耳機足夠的重視,那么單單要達到不錯的響度都會存在挑戰。故此我推薦和鳴用家直接拆換隨附的4.4mm插頭并全程平衡驅動,同時一定要使用專業的HiFi前端搭配聆聽。
在直接影響聲音水準的諸多元素中,和鳴的動態和中頻密度受前端影響比較大,其次則是低頻的量感和聲場的規模。驅動充分的和鳴,其動態表現力的提升會相當顯著,加之本就寬闊的聲場,是足以勝任大編制音樂回放的。而和鳴聲音最大的特色即密實順滑的中頻,也需要優秀的前端搭配來釋放,在部分不佳的搭配上,和鳴的中頻會發虛,距離也比較渺遠,感染力有著顯著下降。
我通過多番嘗試認為,為和鳴搭配前端要優先凸顯其中頻的密度和低頻的量感,這樣便能充分發揮其在流行音樂欣賞方面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如果水準足夠,那么隨著其動態和信息量的提升,音樂適應性的增加也能夠給到用戶更多回報。假如受客觀條件所限無法推高前端水準,那么可以劍走偏鋒,尋找能夠為其中頻人聲進行調味的特色搭配來盡量延長長板。
在入門小尾巴產品中,水月雨ECHO與和鳴的搭配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ECHO經常作為配件隨附于水家耳機中,和鳴雖然受限于價位沒有附贈,但是兩者的搭配依舊很是協調。ECHO雖然體積較小,在聲音的素質上并不算突出,但是其默認調音對中頻人聲的突出與和鳴很是搭調。在其驅動之下,和鳴原本較為中性的人聲變得甜美、潤澤而不失細節,很適合流行女聲的欣賞品味。這樣的搭配思路適合于那些雖然很難充分挖掘和鳴素質,但是擁有獨特中頻表現力的入門級前端。不過整體而言,我認為入門小尾巴的驅動不足以發揮出和鳴的真實實力水平。
海貝音樂R6PRO MAX這樣的進階級播放器應該是大部分和鳴玩家搭配的上限,在此類播放器上通過增益的調節,基本可以撐開和鳴的聲場,并且給足信息量。不過哪怕是到了這個水準的前端,在不同的搭配之下和鳴也會有著欣賞性上的差異。在R6PRO MAX驅動下,和鳴的低頻量感適中,聲音線條感明顯,中頻風格較為還原,整體呈現出偏向素質流的聽感。此時的和鳴能夠勝任泛流行音樂的欣賞和古典小編制曲目的演繹。而換用定位類似的飛傲M15時,低頻量感的提升和中頻厚度的增加則會使得和鳴聲音的解析感降低,轉而長于音樂氛圍的表達,在港臺流行,電影原聲的聆聽上有著不錯的表現。
如果主要聆聽大編制古典音樂且條件允許,我會比較推薦使用入門臺式設備驅動和鳴。因為在大多數入門和中階前端驅動下,和鳴都很難擁有令我滿意的動態表現,但如果要用幾萬塊的旗艦機播放器搭配千元耳塞,實驗性也顯然大于實用性。在這種情況下換個思路,使用性價比較高的臺式設備來驅動便成了較為務實的選擇。臺式驅動主要確保了三枚主動式大動圈能夠火力全開,這個狀態下的和鳴動態表現提升顯著,聲音的形與勢從隨身上的偏向溫和轉為波瀾起伏,但因為和鳴的聲音原本就打磨精致,在臺式的驅動下也不會顯得凌厲。我的書桌上有一套拓品的D50III/A50III小西裝,拿來驅動和鳴聽古典大編制已經可堪一用了。
總結
在試聽和鳴的一個月里,我完全進入了邊聆聽邊研究的狀態,雖然調音偏向中正,但它不是那種讓人一眼望到頭的無趣作品。作為XTM系列的新兵,和鳴完全發揮了多動圈互補的結構優勢,在保留了動圈耳機聲音潛力同時,擁有較高的聲音可塑性。與許多我熟悉的經典動圈作品一樣,和鳴也是一個需要花心思去搭配方能玩好的塞子。在1499這個價位段上,這個特點既是它先天的門檻,也是它可貴的深度。
聽罷和鳴,我愈加覺得水月雨這次名字起得貼切。“和”代表三個發聲單元各司其職,通過精密協作形成完整的聲音圖景;“鳴”既指耳機重現聲音的本質功能,也暗含不同頻段如對話般默契交織的狀態。三單元并非簡單堆砌,而是像樂團合奏般既有清晰分工,又能融合成自然流暢的聽感。而在為和鳴選擇搭配的過程中,我也充分體會了把玩嘗試之趣——期待用家的一份鉆研與理解,這又何嘗不是人與器物間的和鳴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