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日本,昨天在大阪是暴走的一天,去了梅田商圈,今天準備去心齋橋附近轉轉。
答應你們的游記之后會補上,今天先發一篇之前寫過的文章。話說,為了出來玩,我也提前囤了幾篇文 章。
今天這篇想聊的其實是給微信團隊的一個建議,之前關于微信輸入法的反饋也得到了微信團隊的回復。
之前我高頻使用視頻號進行直播,因此,我對視頻號的一些產品細節也有了更深入的體驗,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這里要說的是其中一個設計問題,說實話是讓我有點無語的。
為了讓你們能更好理解,接下來可以跟隨我的步驟進入這個產品使用場景。
首先,在直播之前我都會提前發布預告,這樣就方便想看的人能在開播第一時間收到系統提醒。
生成直播預告后,我會把預告圖片分發到一些渠道,比如我的公眾號、微信群、朋友圈等。
這個過程中,為了讓預告貼圖看起來不那么單調,我會使用視頻號自帶的背景樣式編輯功能,既可以更換背景顏色,也可以插入圖片。
在直播預告編輯頁面,可以點擊底部的「換個樣式」來切換不同的背景顏色,也可以點擊預告圖右上角的按鈕來插入其他圖片。
接下來,當我確認好對應樣式和背景后,我會點擊底部的「保存」按鈕來完成操作。
在我的理解里,點擊完這個按鈕后就會把編輯好的圖片保存到相冊里。
于是,操作完成后我還會看到系統給出的「已保存」彈框提示。
到這里,一切似乎都合乎邏輯。
可當我去系統相冊查看這張圖片時,卻發現找不到。
于是,我又回到視頻號里再次檢查并操作,只不過這次我點擊的是上面圖片底部中間的那個「保存到相冊」按鈕。
這一次,我就能在系統相冊里找到這張圖片了,然后我就以為是上一次是因為保存失敗導致的。
事情還沒完,當我之后再次生成新的預約圖片時,這個問題還是出現了。
仔細看了每一步操作以及對應文案后我才發現,原來這不是我的失誤,而是產品的一個設計。
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我說的第一個「保存」按鈕和第二個「保存到相冊」按鈕對應的功能是不同的。
第一個是保存當前編輯的樣式,第二個才是把這張圖片保存到系統相冊。
我之所以會出現操作失誤的問題,就是因為我以為第一步的「保存」操作就是保存到相冊。
你可能會說,保存完成后下面不還有一個 「保存到相冊」按鈕么?沒看到么?
還別說,我是真沒注意,而且按照上一個操作流的結果,我本能以為編輯完成后的「保存」就是保存這張圖片到系統相冊里,保存成功后就匆忙退出了。
如果想在這個操作流里達到目標,比如先點擊「保存」,再點擊 「保存到相冊」,兩次保存后才能在相冊里看到這張圖片。
說實話,我對微信這個設計挺無語的。
核心問題就出在樣式編輯頁面,這個「保存」如果改成「保存樣式」就不至于產生誤解,而且跟下面的「換個樣式」也保持對應。
可能有讀者覺得這就是個小眾場景,但在我看來這就是產品設計的細節。
產品設計就是給用戶構建一條通往結果的路徑,這個路徑上的每一個步驟和文案都會直接影響通往結果的效率。
上面描述的場景問題我不只是出現了一次,而是至少有兩三次這樣的體驗,直到我認認真真看了每一個步驟和文案。
這也揭示另一個在產品設計中容易產生的問題,那就是用戶并不會按照產品經理的設計去構建理解。
比如流程、文案、規則等。
用戶會基于自己固有的認知和掌握的信息去構建理解,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產品經理覺得自己明明設計得很清楚,但用戶就是搞不懂的原因。
微信這個設計,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作為普通用戶在真實使用場景中,的確讓我產生了一些困擾。
當然,我說的也可能是錯的。
················· 唐韌出品 ·················
安可時刻
這次來日本有幾個比較明顯的感受,一個是這里的人在禮儀上比較講究,另外就是對垃圾管理很嚴格。
可以這么說,走在馬路上基本看不到一個垃圾桶,整個商場也可能就碰上一兩個。而每家每戶的垃圾桶竟然還是上鎖的,這就很神奇。
另外,這里過馬路時開車的司機基本都會禮讓行人,但是坐地鐵的體驗不太好,設計上和國內有一些區別。
詳細的,我在之后的游記里跟你們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