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每當吟誦起李白的這首《古風?秦王掃六合》,那波瀾壯闊、金戈鐵馬的秦朝統一戰爭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秦朝,這個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憑借著強大的軍事力量,結束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紛爭。而其中,四大軍團更是功不可沒,它們宛如帝國的四根擎天巨柱,支撐起秦朝龐大的版圖。
然而,令人唏噓的是,在秦朝末年,這四大軍團卻如同絢爛的煙火,迅速地走向了消失,這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探尋一下秦朝四大軍團最終消失的全過程。
長城軍團:抵御匈奴的北方勁旅之殤
長城軍團,一聽這名字,就能猜到它的主要職責是守衛帝國北方邊境,抵御匈奴的侵擾。這支部隊堪稱是秦朝的精銳之師,人數最多時達三十萬。
匈奴,那可是出了名的強橫,后來還搞出了圍困漢高祖劉邦的白登之圍,讓漢朝初期頭疼不已,可長城軍團卻能憑一己之力將匈奴牢牢壓制,北逐七百余里,為秦朝北方邊境帶來了難得的安寧。
長城軍團的首任統帥是蒙恬,他深得秦始皇信任。秦始皇駕崩后,胡亥奪位,聽信趙高讒言,下詔賜死扶蘇和蒙恬。這一昏招,直接導致長城軍團軍心大亂。之后,長城軍團的兵權移交給了時任副將的王離,他是戰國四大名將王翦之孫。
秦末,天下大亂,王離奉命帶領 20 萬長城軍團南下平叛。一開始,長城軍團確實取得了一些戰績,先滅趙國,再破齊趙聯軍。可后來,隨著戰事推進,他們陷入了困境。軍隊長途跋涉,連續作戰,早已疲憊不堪。
而此時,項羽橫空出世,在巨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率領楚軍向長城軍團發起了猛烈攻擊。長城軍團腹背受敵,最終幾乎全軍覆沒,主帥王離被俘,下落不明。曾經威風凜凜、讓匈奴聞風喪膽的長城軍團,就這樣在秦末的戰火中轟然倒下,令人扼腕嘆息。
嶺南軍團:割據嶺南的偏安之軍
嶺南軍團,其主要任務是平定和鎮守嶺南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廣東、廣西一帶。傳聞這支部隊有 50 萬之眾,但這個數據不太靠譜。實際上,真正的戰斗人員大概只有十萬左右,所謂的 50 萬,大概率是把軍隊、移民、徭役以及運輸人員等非戰斗人員都加在一起了。
嶺南軍團的統帥從屠雎到趙佗,在平定嶺南的過程中,戰績并不怎么出彩。而且這支部隊的素質在四大軍團中相對較差,主要以步兵和水兵為主,騎兵和車兵幾乎沒有。他們面對的對手主要是嶺南的部落酋長武裝力量,可即便如此,取得的戰果也乏善可陳。
秦末動亂爆發后,嶺南軍團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 —— 封鎖五嶺邊界,選擇自保。
其實,他們并非一開始就對秦朝政府不忠,而是有著諸多現實考量。嶺南和中原路途遙遠,當時秦朝皇帝昏庸,宦官當道,殘害忠良。而且他們經過十數年的努力才在嶺南勉強穩住腳跟,如果此時撤兵回援中原,之前的心血必將付諸東流。
后來,隨著秦朝大勢已去,趙佗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割據嶺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國。曾經的秦朝嶺南軍團,就這樣在遠離中原的嶺南地區,偏安一隅,漸漸與秦朝的命運脫鉤,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驪山軍團:臨時組建的輝煌與悲劇
驪山軍團是在秦末戰亂時臨時組建起來的,主要由關中地區的農民和驪山刑徒組成,人數大概在二十萬左右。誰能想到,這一支看似臨時拼湊起來的隊伍,卻在秦末的平叛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驪山軍團的主將章邯,原本只是皇宮中掌管皇室征收山海地澤收入和管理皇室手工業制造的文官少府。在秦朝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臨危請命,率領這只臨時組建的軍隊,竟然創造了一系列輝煌戰績。他一敗周文數十萬大軍,再破齊楚之聯軍,在定陶擊破楚軍統帥項梁,項梁自殺。一時間,驪山軍團聲名大噪,章邯也成為了秦朝的軍事支柱。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了戲劇性。在巨鹿之戰中,驪山軍團遭遇了項羽的楚軍。項羽那可是出了名的勇猛,破釜沉舟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在項羽的猛攻之下,驪山軍團未能頂住壓力,最終潰敗。
主帥章邯畏懼趙高迫害,無奈之下,率領二十萬驪山軍團投降項羽。可項羽對這二十萬秦軍并不放心,在新安,他做出了一個極其殘忍的決定 —— 坑殺二十萬秦軍。就這樣,曾經在秦末平叛戰爭中大放異彩的驪山軍團,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舞臺上,只留下無盡的悲劇色彩。
關中軍團:帝國精銳的無奈結局
關中軍團,那可是秦軍虎狼之師中真正的精銳,堪稱秦帝國最后的屏障。這支部隊人數約 15 萬,其中有 5 萬精銳騎兵,10 萬精銳步兵。關中軍團由郎中令軍、衛尉軍、中尉軍組成,中尉軍作為咸陽的衛戍部隊,人數最多,而且是實打實的野戰部隊。
在秦末的動蕩局勢中,關中軍團的命運也充滿了波折。劉邦率軍入關中時,秦王子嬰刺殺趙高并執政,派出一部分中尉軍前往峣關阻擊劉邦。但可惜,這支部隊沒能擋住劉邦的攻勢,被劉邦擊敗。
之后,子嬰眼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投降劉邦,關中軍團也就此放下了武器。有的士兵慘遭屠殺,有的選擇投降,還有的丟下武器,脫掉軍裝,散入民間。曾經的帝國精銳,就這樣在無奈與不甘中,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興衰背后:秦朝四大軍團消失的啟示
秦朝四大軍團,曾經是那么的強大,它們幫助秦朝建立了大一統的帝國,威震四方。可為何在秦朝末年,卻如此迅速地走向了消失呢?
從內部來看,秦朝末年,政治腐敗,宦官趙高弄權,朝堂之上一片烏煙瘴氣。統治者昏庸無道,對軍隊的指揮和調度混亂不堪,導致軍心不穩。像長城軍團主帥蒙恬被賜死,就極大地打擊了軍隊的士氣。而且,各軍團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作戰機制,在面對起義軍時,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強大的合力。
從外部因素來說,秦末農民起義風起云涌,起義軍數量眾多,且懷著對秦朝暴政的滿腔怒火,戰斗意志極為頑強。比如項羽領導的楚軍,在巨鹿之戰中,以破釜沉舟的決心,爆發出了驚人的戰斗力,讓秦軍難以抵擋。
此外,秦朝長期的繁重徭役和賦稅,使得民不聊生,失去了民心。而軍隊的后勤補給等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在這樣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四大軍團縱使曾經再強大,也難以逃脫消失的命運。
秦朝四大軍團的消失,不僅僅是幾支軍隊的覆滅,它更象征著一個輝煌帝國的崩塌。這段歷史就像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著我們,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離不開清明的政治、穩定的社會環境以及民心的支持。同時,對于軍隊而言,合理的指揮、協同作戰以及穩定的軍心,都是戰斗力的重要保障。
不知道大家對秦朝四大軍團的消失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咱們一起交流交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地面對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