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坐落于復旦大學邯鄲校區歷史人文地標帶“復旦源”、毗鄰百年老校門與燕園的復旦大學藝術館開幕,藝術館將于5月24日正式對公眾開放。昨天也是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的日子,藝術館開館展“日月復光華”通過文獻、影像與藝術作品的結合,從哲學和科學、藝術和技術的跨界共生的角度,呈現復旦精神的傳承與延續。朱天潤、王蘧常、潘天壽等近現代名家的書畫作品貫穿整個展覽,見證并象征著復旦文脈的延續。
毗鄰老校門
展覽名“日月復光華”典出《尚書大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既詮釋了日月更迭、光輝永續的意象,又暗合復旦燦爛的百廿歷程及璀璨未來。展覽聚焦于當代認知、日常精神、氣候危機與AI時代的創造力等當下時代的緊迫議題,分為“重山復水”“復其見天地之心”“萬物以復”“一陽來復”四個單元,分別探討“古與今:傳統與當代”“一與多:自我與他者”“人與物:差異與共生”“技與道:算法與精神”四大議題。井上有一、袁運生、楊福東、曹斐、李山、劉建華等現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也在其中。現場還展出了楊福東《留蘭》、蔡堅《把握》、胡向前《棍譜-繪畫》、莊輝《祁連山系-22》、何翔宇《可樂計劃(萃取結晶)》等作品。
展覽現場
復旦藝術館館長是近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潘天壽之子,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潘公凱,他認為,無論學文科還是理科,藝術修養是非常重要的,是通識教育里面的一部分。復旦藝術館背靠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和藝術研究院等院系的學術力量,致力于打造學術與藝術融通的文化中心。潘天壽的巨幅作品《光華旦旦圖》(展出為復制品)占據了一整面墻體,作品原為國慶十五周年所作,畫中蒼鷹勁松,山高水長、筆墨雄渾,他將山水與花鳥、工筆與寫意結合,賦予傳統藝術以時代的新機,正契合了“日月復光華”的主題。
展覽上的科技含量
傳統書法與當代藝術相映成輝
展覽中吳劍嵐《梅花蘭石圖》被視為這一代文人澹泊相照的隱喻。吳劍嵐被譽為“復旦奇人”,通詩書、善琴畫、能技擊、諳岐黃,常自作詩以題畫。畫中題跋有“己未夏為成蹊兄寫正”。“成蹊兄”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時哲學系)教授李成蹊,二人均為“復旦大學書畫篆刻研究會”的成員。1979年創會時,吳劍嵐與周谷城、王蘧常、伍蠡甫等人共同擔任顧問。這幅《梅花圖》就寫于此年。花鳥畫的自然觀,與生態藝術亦有關聯。
藝術加生物的現場
根據復旦大學藝術館的空間而展開的特別單元,包含4位藝術家的5件作品:楊熹《爪翼鰭》、蒲英瑋《世界圖書館》和《新世紀百科》、潘公凱《建筑手稿》、卡西亞·福達科夫斯基《現在我明白了,盡管已經太遲了,我們并非總是從相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炙烤)XXXII》。
據悉,除復旦大學藝術館,以復旦相輝堂草坪為中心,包括校史館、博物館、校友館、特藏檔案館在內的“一源六館”均落成并開放。其中,全新打造的復旦校史館以“教育報國、自立自強”為主線,基于豐富的歷史檔案、照片、錄音、視頻、模型、文物等,采用多樣化的展陳形式,展現120年來復旦人教育救國、開拓創新、自立自強的奮斗歷程。
原標題:《藝術加生物,加科技,加哲學……復旦藝術館開幕不困于象牙塔》
欄目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徐翌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