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力遠最新股權激勵計劃草案中的考核目標引起監管注意。
5月19日晚間,科力遠披露對上交所監管函的回函。科力遠表示,通過對公司發展規劃及訂單情況的分析及預測,營業收入方面,在未考慮貿易收入及其他額外收入的情況下,三大業務板塊所產生的收入合計已達到考核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業務板塊進行營收預計時,科力遠對儲能業務寄予厚望。2025年至2027年三年間預計營收分別為20.15億元、32.84億元及52.59億元。
“儲能產業基金的投資規模及增長率是根據現行政策環境與公司戰略規劃所做的預計,實際執行中將根據市場變化適時調整投資規模。由于各地儲能政策差異及運營模式不確定性,測算數據未包含儲能電站運營收入。”科力遠補充稱。
碳酸鋰價格超跌,影響2023年至2025年業績考核
實際上,這并非是科力遠首次因業績考核目標受到外界質疑。
2022年11月,科力遠曾披露過一則2022年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草案),業績考核目標對應2023年至2025年三個年度的營收:2023年營收超60億元,2023年至2024年期間營收累計超150億元,2023年至2025年期間營收累計超280億元。
而從實際經營情況來看,2023年科力遠實現營收37.11億元、凈利潤虧損1.36億元;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39.38億元、凈利潤0.78億元。
對此,科力遠回應稱:公司前期未達成業績考核目標的影響因素主要系碳酸鋰價格的超跌。在2022年初,隨著需求的旺盛,碳酸鋰價格迅速攀升,并在同年11月觸及了約60萬元/噸的歷史高位。2023年,受到行業下游采購策略、庫存管理、需求預期變化等因素影響,碳酸鋰市場經歷了從供應緊張到供應過剩的轉變,價格自年初開始呈現單邊下跌趨勢,全年跌幅超過80%。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最新一期股權激勵計劃草案中,科力遠將凈利潤納入了業績考核方式之中。
據科力遠最新披露的2025年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草案,公司計劃授予股票期權總額不超過8300萬份,占本激勵計劃公告時公司股本總額的4.98%。其中董事長張聚東獲授300萬份,董事、總經理潘立賢也獲授300萬份。
業績考核指標方面,2025年度營收不低于50億元或凈利潤不低于1.50億元;2026年度,營收不低于70億元或凈利潤不低于2.25億元;2027年度,營收不低于100億元或凈利潤不低于3.50億元。
公司預計儲能業務三年內年營收將超50億元
盡管業績考核內容從單一的營收指標變為營收或凈利潤指標兩種,但基于公司過往業績表現,上交所還是下發監管函,要求科力遠結合歷史業績表現及其變動情況、主營業務開展情況及發展規劃、在手訂單等情況,說明本次激勵計劃公司層面業績考核目標的設定依據、合理性及可實現性。
最新回函中,科力遠將主營業務劃分為三個板塊分別給出盈利預測,其中,公司預計儲能業務到2027年營收將達52.59億元。
分別來看幾個板塊,電池材料板塊方面,科力遠預計HEV(混合動力汽車)鎳氫動力電池關鍵材料客戶的訂單量基本穩定在40萬臺套/年左右,對應營收約每年12.62億元。鋰電材料業務方面,因碳酸鋰價格存在波動,公司預計2025年至2027年三年營收分別為5.31億元、9.96億元、14.16億元。
但公司也坦言,鋰電材料業務收入的預期存在不確定性。
至于在電池業務方面,科力遠表示,公司2025年消費類電池訂單量約為3100萬組,對應銷售收入約15億元,預計后續兩年也能夠保持每年10%的增長速度。
上述業務較科力遠定下的業績考核目標尚存差距,其未來三年的營收重點實際在儲能業務領域。
據科力遠介紹,公司通過儲能產業基金(公司參股49.75%)投資建設儲能電站,主要布局電網側儲能,并由公司在建設階段負責儲能柜及儲能集成系統的生產,從而實現儲能產品的銷售收入和利潤,這一部分預計將成為公司未來3年儲能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
“2025年,根據市場價格,儲能系統含稅單價在0.4元~0.6元/Wh之間,因此公司按照每GWh對應4億元左右的儲能產品收入測算,預計可實現18億元~20億元的收入規模。2026年—2027年,儲能產業基金投資儲能項目的規模預計將會以約60%的年增長率增長,公司相應的儲能產品收入也將實現同步增長。”科力遠補充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