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五月好!
立夏已過,小滿將至,
四時常景中藏著歲月的饋贈。
黽勉從事,星行夜歸,
繁忙瑣屑里閃耀著你的努力。
日子再忙碌,
也別忘記善待自己。
一本書,一壺茶,靜享清歡,
愛閱讀是一生浪漫的開始!
今天我們誠摯送上一份精選書單,
熱忱期待你分享讀書趣事。
我們將根據內容和點贊數,
從留言區選出三位讀者,
贈出書單中任一圖書!
活動時間:
2025年5月20日16:00—22日16:00
注:贈書獲得者需關注北大出版社社科圖書公眾號一個月以上,此前獲得本公號贈書超過(含)兩次者不在此次贈書之列。
0 1
重構關系:數字社交的本質
邱澤奇 著
第二十屆文津圖書社科類提名圖書
入圍2024年度“中國好書”
入選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推薦書目
數字連接給了每個人連接世界的機會,也讓人們的社交從此不同。運用數字媒介,理論上,一個人可以與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人建立聯系。即使如此,人們的社交關系依然只有四類:家庭關系、朋友關系、工作關系、生活關系。當然,每一類關系都有著異常復雜的維度。刪繁就簡,《重構關系:數字社交的本質》在每一類關系中選擇了四類典型場景,用案例呈現場景,在場景中捋出案例內含的社交關系重構,探討數字社交帶來的社會關系革命——從個體圍繞社會的社交轉向個體匯聚關系的社交。
0 2
中國人的習慣
邱澤奇 著
入選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
中國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動?《中國人的習慣》從習慣養成視角入手,以思維和行動的底層文化邏輯為抓手,指出中國人養成的習慣是內省。以內省為基底,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推己及人的,社會習慣是和而不同的,生活習慣是擇善而從的,工作習慣是勤勉好學的,休閑習慣是張弛有度的。隨著中國的開放和與其他文化交流的加深,這些習慣在當下已經面臨挑戰,未來的中國人將會養成怎樣的習慣取決于每一個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自覺和對外來文化的理解。這本小書試圖為中國人理解自己的習慣提供參考,更為世界理解中國人的習慣提供建議。
03
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精裝版)
翟學偉 著
關于“人情”與“面子”,繞不開的一本書;從學者視角,呈現如何研究中國人與中國社會。如果不套用西方理論,我們如何研究中國人與中國社會?說到“人情”與“面子”,中國人似乎“一聽就懂,所以細想的人大約不很多”(魯迅語),它們是認識中國的基礎。本書從“關系”及其網絡建構特點出發,指出兩者結合將形成“權力的再生產”,即權力因關系會發生轉移,導致一些原本沒有權力者獲得權力。
本書以社會學本土化的視角,在理論與經驗兩個層面,對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的運行方式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并針對一些學理問題與西方社會科學形成觀照,較為完整地勾勒了中國社會之文化脈絡與中國人關系運作的全景圖,也充分體現了作者在此領域為構建中國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而做出的努力。
0 4
人倫、恥感與關系向度——儒家的社會學研究
翟學偉 著
入選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推薦書目
感性解密中國人的生活世界,理性闡釋中國人的日常人生。
基于對社會學本土化之思考,本書堅持儒家的社會學研究既不走回國學,也不套用西方學術話語進行言說,亦不囿于思想史或歷史領域,而是以社會學的視角,對儒家內含之社會理論性問題和實踐性問題進行了多方位的探討,并原創性地提出了“對偶生成理論”和“關系向度理論”,對“孝道”“人情”“面子”“自我”“情愛”“日常計謀”及宏觀社會秩序的運行與維系等做了專題性討論,以期形成一種對中國人之生活世界的研究視角與解釋框架。
0 5
數據要素五論:信息、權屬、價值、安全、交易
張平文、邱澤奇 編著
伴隨人類社會數字化進程的深入,數據正不斷滲透于日常的生活、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日益凸顯。數據已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后的第五大生產要素,對其他生產要素的整合能力也使其成為既有要素中最重要的和最難替代的關鍵要素,并成為值得重點討論的時代性議題與理解數字時代的基本入手點。
對數據要素的理解涉及多學科、多視野,本書從與數據要素關系最密切的信息、權屬、價值、安全、交易等五個維度出發,匯聚不同學科背景的既有文獻,整合現有觀點,對數據要素的多維特性進行探討,以豐富人們對數據要素的認知,凝聚共識,澄清數字時代的發展與治理迷思,為未來的相關創新提供起點。
0 6
視覺修辭學
劉濤 著
第九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論文獎一等獎
第十屆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傳統的修辭學主要關注語言文本的修辭問題,而視覺修辭學(visual rhetoric)則是視覺文化時代修辭學亟待拓展和延伸的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其主要關注以視覺文本為修辭對象的修辭實踐與方法。
作為一種認識論、方法論和實踐論,視覺修辭學意為研究視覺文本修辭語言、活動與規律的學問。本書立足視覺修辭學的學術史考察,沿著修辭學的“學科建制”思路與要求,從理論和方法兩個維度搭建視覺修辭學的知識系統,即視覺修辭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視覺文化時代人類在視覺修辭意義上的生存方式及對話體系。
在內容構成上,本書上編主要探討視覺修辭學原理與理論,核心關注視覺修辭學的學術范式、意義原理、認知模式三大命題;下編主要探討視覺修辭學方法與批評,核心關注視覺修辭學的分析方法和批評范式兩大命題。
0 7
理性主義的政治學:流變、困境與超越(精裝插圖版)
唐士其 著
入選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
本書系統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理性主義傳統的起源和流變。作者把理性主義的基本特征概括為本質主義和邏各斯中心主義,認為理性主義體現為對普遍性、永恒性和確定性因素的關注。西方思想的這樣一種特質,帶來了近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和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也深刻影響了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內涵。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方面,西方近現代政治理論高揚人的平等、自由等政治價值,在制度設計方面較為完善,但同時又陷入制度迷信的困境,而且在政治價值領域面臨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危機。
本書對西方理性主義政治學的分析,始終以中國傳統思想作為參照。與西方理性主義相比,中國傳統思想雖然承認規律的不變性,但并不存在本質主義和邏各斯中心主義的特點,從而既避免了相對主義的傾向,又為事物的個體性、可變性和可能性保留了足夠的空間。本書通過兩種思想傳統的對比,以及概括介紹海德格爾等當代思想家對理性主義的批判與反思,提示了一條結合中西方優秀思想資源、超越兩者固有缺陷的道路。
精裝版特別邀請北京大學吳志攀教授創作插圖。
0 8
政治心理學:一門學科、一種資源
王麗萍 著
北京市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本書提出了理解政治心理學的兩個重要維度:作為一門學科,政治心理學是一個經驗性的和累積性的知識領域;作為一種資源,政治心理學可與其他學科、與社會實踐,以及在心理過程與社會行動之間,創造有意義的聯系,因而可被視為促進社會反思及改進的“社會美學”。
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秩序的外在表達或心理秩序的制度化。在充斥悖論及不確定性的變革時代,本書從影響個體及群體心理秩序的人格、態度及相關“個人變量”出發,邀您一同踏上尋求有助于實現良治的政治秩序的探索旅程。
0 9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工作:社會工作理論漫談
童敏 著
本書借助故事、寓言、案例等,以生活化的通俗語言對社會工作的理論邏輯、主要流派以及歷史演變過程進行闡述,讓讀者在有趣、輕松的閱讀氛圍中體會到社會工作理論的趣味和溫情,學會運用社會工作的思維應對生活中的困難。本書包括五個部分:生活就是問題解決、生命是一種成長經歷、成長需要關懷、成長需要協同,以及生命是一種整合。這是一部采用生活化的語言闡述社會工作理論的作品,對于深入理解和推廣社會工作都有重要意義。
10
國際關系通識
邢悅、詹奕嘉 著
《國際關系通識》邀請你一起探討國際關系領域的一些重要問題:國家之間如何相處?國際關系遵循哪些原則?國家實力決定一切?大國在國際關系中有哪些作用?弱小國家何以生存?對外政策是國家的理性選擇嗎?外交是不是越強硬越好?國際法有用嗎?如何看待聯合國的作用?全球化為何會出現逆轉?全球治理的前景何在?……
這是一本國際關系的普及讀物,語言生動、簡潔精煉、深入淺出、可讀性強,可以幫助對國際關系感興趣的讀者和國際關系的初學者輕松地學習和掌握這一領域的專業知識。
11
解碼中國之治
趙可金 著
高校主題出版重點圖書
本書圍繞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的中國之治展開分析,主要包括三部分:(1)新冠肺炎疫情的政治沖擊,包括對治理體系、全球治理等的影響;回應了為什么不同的治理體系對疫情的反應策略會導致效果差異,為什么全球治理陷入困境和國家治理回歸等問題。(2)中國之治的要素、內涵和中國方案的具體實踐,包括強組織治理、應急化外交、雙循環格局、在線教育、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使命型政黨等要素,闡釋了中國之治的治理形態。(3)中國之治的政治邏輯。對“中國之治為什么行”做出了理論回答,提出了中國之治的文化基因和獨特的治理之道,闡釋了中華倫理與社會主義精神對維系“中國之治”的根本意義。
12
西方媒介學名著導讀
胡翼青 主編
人工智能媒介和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高速發展,使媒介技術本身的重要性一再被強調。一種以媒介技術為入射角透視人類新聞傳播現象的理論范式正在快速崛起。這種理論范式以媒介環境學及其思想先驅作為起點,正不斷從本體論和認識論等層面重塑新聞傳播理論。
本書匯集了媒介環境學、媒介化社會理論、媒介技術哲學、媒介地理學和媒介考古學等領域的經典著作,嘗試通過名著導讀的方式,從歷史、結構和未來發展等角度勾勒當代媒介學的知識地圖。
13
西方傳播學術史手冊(第二版)
胡翼青 主編
楊馨、李耘耕 副主編
本書選擇了74位在西方傳播學術史上做出杰出貢獻的歐美學者,從學術生平、主要理論(方法)貢獻、對傳播學學科建制的貢獻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本書不僅有助于傳播學的初學者更深入地了解傳播學的學術版圖和歷史,而且有助于傳播學專業的研究生進一步開拓自己的視野,為更深入的原著閱讀和理論研究做好準備。第二版增加了14位學者,均為近年來在新聞傳播學領域受到普遍關注的學者,同時補充了世界范圍內傳播學科的最新發展情況。
-End-
制作:銜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