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已至,微風帶起層層熱浪。5月19日,在資陽市安岳縣岳陽鎮紅雙村蔬菜大棚種植基地,陽光穿透大棚,在綠色藤蔓襯托下,一顆顆黃紅相間的水果番茄晶瑩透亮。兩三名工人提籃而入,今天有2個大棚的西紅柿正等待采摘。
“因為是蔬菜大棚,溫度濕度可控,蔬菜搶鮮上市經濟收益會更高。”四川宏遠達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代述彬介紹。自2024年7月,紅雙村蔬菜大棚種植基地建成以來,代述彬已累計種植了10余種蔬菜作物。“土壤條件、濕度要求、種植間距……每種作物都要細打磨深研究。”因不同蔬菜作物生長周期、種植習性不同,這也一度成為困擾代述彬的問題。
真南村蔬菜示范基地鳥瞰圖。易奎西攝
一次偶然的機會,四川省農科院的專家學者前來安岳考察調研。經雙方商洽,四川宏遠達農業有限公司將紅雙村蔬菜大棚種植基地作為四川省農科院蔬菜新品種試驗基地。此舉既滿足了農科院科研需求,也為企業解決了蔬菜種植技術難題。如今,基地共有101個蔬菜大棚,其中1個為育苗棚、96個為蔬菜大棚,剩下的4個便是與農科院合作的新品種蔬菜試驗棚。
“實驗成果我也可以優先種植,這類蔬果的附加值可比普通品種更高。”手指著試驗棚的方向,代述彬露出笑容。
據代述彬介紹,目前基地內240畝蔬菜大棚總計能產出蔬菜約150萬斤,預估產值達380萬元。他也采購了育苗機、播種機、旋耕機等現代化農業設備,對下一季的蔬菜種植、采收充滿了期待。
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設施農業大棚作為高效農業的典型代表,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它不僅改變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還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供了新路徑。
在安岳縣乾龍鎮真南村,一片占地面積367畝的蔬菜示范種植基地綠意盎然。“基地內有露地蔬菜種植區160畝、塑料連棟大棚140畝、陽光溫室大棚20畝。”基地負責人蒙雪梅介紹。剛采摘下來的西紅柿、南瓜、黃瓜等蔬菜正在被農場的大爺大媽們一筐筐地裝上車,這些蔬菜將通過固定渠道發往資陽市各區(縣)。
但是,豐收的背后,農業種植也并非一帆風順。
工人在大棚內采摘蔬菜。張英攝
“系統預警顯示陽光溫室大棚濕度不足,需要處理一下。”在基地辦公室,蒙雪梅拿出手機輕輕一觸,不遠處的大棚內的噴淋設備便悄然啟動,不多時,水霧彌漫。“我們基地的大棚都接入了物聯網系統,實現了作物生長全程可視化。”據蒙雪梅介紹,現代化農業物聯網系統主要由智能云平臺、遠程監控系統、環境監測系統和智能聯動系統4個部分構成,能實現農業種植數據自動分析、手機遠程操控、土壤光照空氣實時監控、灌溉補光溫控等環節智能聯動,為基地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而在真南村蔬菜種植基地,現代化農業技術不僅僅只有物聯網系統。跟隨蒙雪梅的腳步,隨著電閘撥開,農機設備中心內旋耕機、除草機、覆膜機等數十種現代化農業機具整齊擺放在地面。“我們基地內幾乎所有作物都是機械化種植、養護。”從旋耕到收獲,全程機械化種植帶來的高效、快捷、便利讓蒙雪梅看到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再生力量。
據悉,安岳蔬菜示范種植基地內還建有機井、水肥一體化設備及農機展示中心、初加工中心、農資倉庫、停車場、配套用房等基礎設施。如今,基地農作物綜合年產值已逾600萬元,已累計用工超5000人(次)。
今天,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安岳縣正以科技為犁鏵深耕現代農業。深化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機制,拓展物聯網智慧農業應用場景,完善機械化種植體系,這座川中農業大縣在設施農業的賽道上跑出了加速度。通過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模式,安岳不僅實現了大棚蔬菜的周年化生產,更讓傳統農業煥發出智慧農業的耀眼光芒,在巴蜀大地上譜寫出新時代的“豐收序詞”。(易奎西、張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