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底,昆明軍區14軍打響兩山輪戰的第一槍,僅用三天時間就收復老山和松毛嶺地區,取得了開戰后的首次大捷。
然而,勝利的背后是烈士們的英勇付出,中越雙方在此戰中大規模使用炮火,導致雙方參戰部隊均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經過戰后統計,越軍至少傷亡了500人,我軍參戰部隊的傷亡則超過170人,其中就包括廣為人知的烈士趙占英。
趙占英是土生土長的云南嵩明人,生于一個貧困家庭,從小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獨自撫養長大,曾在公社農機站當過學徒工。
趙占英19歲時,放棄了公社農機站的工作,懷著參軍報國的理想投身軍隊,沒想到在兩年之后被派往老山前線。
老山戰役中,趙占英所在的連隊負責執行穿插任務,也就是在我軍炮火攻擊結束后,以最快的速度奪取敵軍的陣地。
趙占英跟隨部隊沖鋒的過程中,不幸被越軍炮火擊中,雙腿都被炸碎,年僅21歲的趙占英就這樣犧牲在了沖鋒的路上。
戰斗結束以后,戰友們將趙占英的遺體火化,葬在了麻栗坡烈士陵園中,軍區派人將趙占英犧牲的消息送到了崇明。
趙母聽聞噩耗,當場為痛失愛子放聲大哭,鄰里鄉親無不為之同情,卻無法給予趙母任何幫助,只能出言安慰。
趙占英犧牲后的很長一段時間,趙母始終沉浸在痛苦之中,難以同自己達成和解,最終下定決心要去麻栗坡祭奠愛子。
麻栗坡距離崇明并不遠,兩地僅相隔四百多公里,可是這四百多公里的路程,竟然成了趙母無法逾越的鴻溝。
當時,國內的各項制度并不完善,特別是與烈士相關的撫恤政策還沒有落實,許多烈士家屬都未能獲得應有的待遇。
趙家本就一貧如洗,日常生計都是一項難題,趙母根本拿不出前往麻栗坡的路費,鄰居們建議趙母向政府申請路費,畢竟趙占英是為國犧牲的烈士,政府應該給予趙母一定的補貼。
趙母向當地政府說明情況后,政府給予的回復是“沒有錢”,這并非是當地政府有意托辭,而是客觀事實。
彼時國內剛改革開放不久,全國各地政府都面臨資金短缺的情況,趙母多次向當地政府申請資金,卻始終得不到批復。
既然不能前往麻栗坡,那就在家中祭奠愛子,每年的清明節,趙母都會朝麻栗坡的方向祭拜,希望愛子的英靈能夠安息。
久而久之,趙家母子的感人故事就傳開了,崇明民政局領導得知情況后,決定籌集資金幫助趙母,由是成就了一段感人的佳話。
2004年,在趙占英犧牲的20年后,趙母終于來到了麻栗坡烈士陵園,并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找到了愛子的墳墓。
那一刻,趙母再也無法克制內心的悲痛,抱著愛子的墓碑大哭起來,同行的記者深受觸動,拿起相機記錄下了這一幕。
這次祭奠之旅結束后,許多媒體紛紛報道了趙家母子的事跡,社會人士紛紛送來溫暖,組織上也批準趙母享受烈士親屬的待遇。
趙母利用這些資助,又分別于2006年、2008年和2009年前往麻栗坡烈士陵園祭奠愛子,每次去都要撫摸愛子的墓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