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殲-10D半隱身戰斗機的CG曾經讓中國軍迷非常激動,認為這樣一款中型半隱身戰斗機的未來大有可為。中國空軍需要的是能夠爭奪制空權的隱身戰斗機,不是菜雞互啄的半隱身戰斗機。解放軍選擇了雙發的殲-35,而不是單發的中國版F-35或者小殲-20。
然而隨著印巴五七空戰、五十空戰中,巴基斯坦空軍的殲-10CE戰斗機技驚四座,殲-10C大賣已經定局,沒有機炮且脊梁骨高凸的殲-10CY很可能會搖身一變成為殲-10CD電子戰飛機,那么曾經的殲-10D半隱身戰機或者小殲-20呢?
掛羊頭賣龍肉的小殲-20,或近似于KF-21的半隱身版殲-10,真的大有可為
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中,阿根廷使用法國飛魚反艦導彈一舉擊沉英國海軍謝菲爾德號導彈起重機之后,飛魚反艦導彈迅速成為了國際軍售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寵兒。飛魚反艦導彈不僅價格飛漲,還從1973年開始一路服役到了2025年,且飛魚還會繼續改進下去。
生產時間超過50年仍舊受寵的飛魚反艦導彈用實際行動證明,任何一款在實戰中表現良好的武器裝備在外銷領域都會擁有驚人的生命力。就算這款武器的性能已經落后于它的競爭對手也是如此,國際買家甘愿為了實戰經驗而掏更多的錢。
飛魚這玩意甚至連個矩形發射箱都沒有
那么在印巴空戰中表現極其優秀的殲-10C呢?巴基斯坦用殲-10C戰斗機,擊落了包括陣風、蘇-30MKI、米格-29、幻影-2000、美洲虎在內的6架戰機之后,殲-10C戰斗機的大賣就已成為定局,殲-10C戰斗機外銷前景的下限都是陣風級的。原本銷量頗佳的陣風戰斗機則一夜破功,達索看著陣風慘淡的實戰表現只能無能狂怒。
很顯然中航工業不可能一直只賣一個版本的殲-10C戰斗機,為了滿足不同國家的需求殲-10C戰斗機也需要不同變體以滿足不同的國家。加高脊梁骨取消機炮的殲-10CY很可能搖身一變成為殲-10CD輕型電戰機,但這還不夠。
圖-22眼罩與TU-22M1/M2、圖-22M3等轟炸機找不到共同之處;機頭進氣的殲-8和兩側近進氣的殲-8II都是殲-8;F/A-18E/F超級大黃蜂和F/A-18大黃蜂都是F/A-18,哪怕F/A-18E/F除了名字之外F/A-18沒有共同之處也是如此。雅克-38本名為雅克-36M。這些戰斗機唯一的共同之處就是掛著羊頭賣狗肉。究其原因為省錢,換名字了國防部/財政部不一定能通過采購與研發預算。
這倆東西有一樣的地方么
蘇-27、蘇-30、蘇-32、蘇-33、蘇-34、蘇-35、蘇-37、蘇-47在蘇聯的原計劃中都是各式各樣的蘇-27。蘇-30原編號為T-10PU,為雙座版蘇-27即T-10U的改進型,本應被稱之為蘇-27PU;蘇-33的原名為蘇-27K;蘇-34原編號為T-10B,本應名為蘇-27B;蘇-35原編號為T-10BM,本應名為蘇-27BM或者蘇-27。
SU-47
蘇-47金雕戰斗機正式叫法為S-37戰斗機,S-37戰斗機為蘇聯海軍T-10KM或者蘇-27KM的改進型;蘇-27KM則是蘇-27的艦載版。現在問題來了這倆東西哪長得一樣啊?前掠翼、二元矢量發動機、隱身彈艙的完全體版金雕和蘇-27是哪哪都不一樣。
蘇-27KM
通過飛魚和蘇-27的案例可知,使用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方式爭奪國際市場,將一款武器賦予一連串名稱;亦或者為了利用品牌效應爭奪市場/降低經費審批難度,而將多款大相徑庭的武器裝備賦予統一名稱都是國際慣例。
殲-10C戰斗機是一個響當當的牌子,為了盡可能的發掘這個牌子的潛力,理應將一連串此前因缺乏性價比而被放棄的的改進方案給殲-10戰斗機安排上。為了延續殲-10家族而讓傳說之中的殲-10D半隱身戰斗機成為現實,或者干脆將一款整體氣動設計與殲-10戰斗機相仿的單發隱身戰斗機稱為殲-10有何不可。
殲-20戰斗機是中國最好的現役戰機,以成飛的技術儲備完全能搞一款單發殲-20。像蘇-75一樣設置一主兩側三彈艙,或者像F-35等美式中型隱身機一樣,在機身側面設置兩個彈艙。擁有看齊F-35的四中搭載能力或者近似于蘇-75的三中兩近搭載能力的單發小殲-20會是一款性能不錯的戰斗機。
麥道的JAST方案,如果隱身殲-10能長這樣,那自然是最好的
但雙發設計意味著更加充沛的機體內部空間、更好的機動性、更充沛的產能、更加平整的機腹。對于海軍而言雙發隱身機還有這單發故障風險低,更適合上艦等方面的優點。因此以中國海軍需求為核心的中型五代機招標中,單發小殲-20或者說單發隱身戰斗機敗給了雙發設計的殲-35,單發中型戰斗機方案被束之高閣。
但殲-10C戰斗機旗開得勝之后,完全可以將當年的鴨式布局單發隱身戰斗競標失敗案從檔案庫里拉出來,吹吹灰,換上殲-10C戰斗機同款的DSI進氣道之后,并做那個么一兩個模型,以殲-10Y(隱)的名義推向國際市場,看看沒有客戶對殲擊-10C戰斗機超級改進型有興趣的,如果有人看上的話,隱身版殲-10會是類似于梟龍戰斗機的專供外銷型戰斗機。
因缺乏競爭力而被放棄的隱身飛豹,僅有極少的消息
如果說隱身版殲-10設計與生產工作量太過龐大,需要大改生產線,有些得不償失的話。將當年的殲-10D半隱身戰斗戰斗機方案變為現實也是可以的。(盡管殲轟-7和梟龍似乎都吹過隱身版的風洞,搞一個隱身版殲-10真的不是不行。)
給殲-10D戰斗機換上棱形機頭,加上EOTS系統,EODAS加不加另說;機身強化一下隱身水平,各種開口在原位進行鋸齒狀修形;發動機換成殲-20戰斗機同款的鋸齒太行以強化機動性;機腹按照KF-21的方式設置能容納3枚霹靂-15空空導彈的半埋式彈艙。
考慮到諾斯羅普的JSAT競標方案就是一款單垂尾戰斗機,對于只不過是半隱身戰斗機且追求盡可能兼容現有子系統的殲-10D而言,單垂尾設計也是可以接受的。一款只不過是半隱身戰斗機的飛機,在中國六代機高頻試飛,五代機批量服役的放下,非常適合直接進入全球招商階段,通過外來大戶的投資來推進半隱身戰斗機的研發。研發完成之后,也是主要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
殲-10戰斗機既然實戰表現良好,那就瘋狂改殲-10,將僅僅是神似的半隱身戰斗機、隱身戰斗機稱之為殲-10并推向國際市場真的是可以有啊!美國和蘇聯已經打好樣了,跟著學就完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