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視頻)
百年素味,一包匠心
松月樓凈素菜包
的非遺密碼
清晨的城隍廟
青磚黛瓦間飄散著淡淡的麻油香
松月樓的后廚里
非遺傳承人崔曉菁正以精準到克的手藝
喚醒一籠即將誕生的凈素菜包
透過沿街的非遺展示窗
這場跨越百年的味覺儀式徐徐展開
從發(fā)面、制餡到捏褶
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智慧
(點擊查看更多)
發(fā)面:毫厘之間的溫度藝術
崔曉菁從面袋中舀出2500克面粉,按比例倒入酵母粉、泡打粉、白糖,用指尖輕捻,確保粉料均勻融合。老面引子早已在溫水中蘇醒,緩緩倒入面粉中,手掌在面團上揉壓,感受它的呼吸。
“發(fā)面是時間的學問。”崔曉菁說,“溫度高一度,面會發(fā)酸;低一度,則不夠蓬松。”面團在恒溫環(huán)境下靜置發(fā)酵,直至體積膨大,內部呈現細密的蜂窩狀。此時的面團,柔軟卻不失筋骨,指尖輕按,能緩緩回彈。
制餡:素味里的鮮香密碼
餡料是松月樓凈素菜包的靈魂。上海青只取葉多梗少的嫩芯,焯水后切碎,擠去多余水分,保留清脆口感。豆腐干、香菇、面筋三樣主料按秘制比例混合,其中面筋尤為特別——金黃酥軟,形似油條,卻是松月樓獨門自制,外頭買不到。
“皮和餡料1:1的比例,才能讓每一口都飽滿。”崔曉菁一邊說,一邊用竹挑精準舀起餡料,青翠的菜葉裹著香菇與面筋的香氣,麻油一澆,鮮香瞬間被激發(fā)。
包捏:22道褶的指尖芭蕾
搟皮、挑餡、捏褶——這是松月樓菜包最具觀賞性的時刻。崔曉菁手腕輕轉,面杖滾動,一張直徑約10厘米、中間厚邊緣薄的圓皮便攤在掌心。50克餡料穩(wěn)穩(wěn)落在皮中央,拇指輕壓,食指如穿花般快速收褶。
“22個褶,是松月樓的標志。”她手指翻飛,褶子均勻排布,每一道弧度都恰到好處,最后在頂端輕輕一捻,收口如花苞般精巧。整個過程不過十秒,卻凝結了近三十年的手上功夫。
蒸制:熱氣中的完美蛻變
蒸籠里,水汽氤氳。包子上屜后,大火猛蒸8分鐘。掀蓋的瞬間,菜香與面香撲面而來——面皮瑩潤透亮,隱約透出內餡的翠色;褶子依然挺立,如花瓣舒展。咬開一口,青菜的鮮甜、香菇的醇厚、面筋的嚼勁在口中交織,麻油的香氣縈繞不散。
百年傳承,一口江南
自1910年創(chuàng)立以來,松月樓始終堅守"常年凈素,葷不入店"的原則。這枚凈素菜包,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為上海人記憶里的文化符號。如今,非遺展示窗前的游客駐足凝望,老食客們仍循著香氣而來。
“22個褶,是手藝,也是承諾。”劉紅奎經理說,“我們想讓更多人看到,真正的匠味,從來不會被時間沖淡。”
在速食時代,松月樓用一籠菜包告訴我們——有些味道,值得用百年去守護。
ZAOTAIRENWU
灶臺人物
崔曉菁
崔曉菁是上海老字號“松月樓”素菜包子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也是該技藝的第五代傳人。
松月樓創(chuàng)建于1910年(清宣統二年),位于上海豫園商城5號門,百翎路23號,以素食制作聞名,其素菜包因皮薄餡多、清香鮮甜被譽為“江南第一素菜包”,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記者 / 蔡維帥
編輯 / 張姍
圖片 / 蔡維帥
視頻 / 蔡維帥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