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芯片產業最近又鬧了個大新聞——拿過7.5億美元(約合55億人民幣)政府補貼的碳化硅大廠Wolfspeed,扛不住65億美金的債務壓力,直接申請破產了。
這事兒聽著魔幻,但細扒下來,背后全是赤裸裸的產業真相:光靠砸錢補貼,救不了被中國制造“卷”到喘不過氣的美國半導體。
先說說Wolfspeed這家公司什么來頭。它是全球碳化硅芯片領域的“老大哥”,手握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客戶名單里躺著英飛凌、德州儀器這些半導體巨頭。
碳化硅材料可是新能源車的“香餑餑”,用它能造出更高效、更耐高溫的芯片,特斯拉、比亞迪的新能源車里都少不了這玩意兒。
按理說,這么個“戰略級”企業,美國政府砸錢扶持是板上釘釘的事——果然,拜登的芯片補貼計劃一出手,Wolfspeed就揣走了7.5億美金,準備在美國大干一場。
可現實呢?錢剛到賬,Wolfspeed就掉進了“越補貼越虧”的怪圈。最新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它營收1.85億美金,同比下滑7.6%,凈虧損卻飆到1.1億美金,同比暴漲43%。更要命的是,公司背著65億美金的巨額債務,相當于把未來幾十年的收入都提前透支了。這劇情,活脫脫是“拿補貼續命,越續命越慘”的典型案例。
問題出在哪兒?說白了,被中國制造“卷”死的。別看碳化硅是高科技材料,但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早就不是“追趕者”了。山東天岳、天科合達這些國產廠商,靠著國內完整的產業鏈和成本優勢,把碳化硅價格打到了地板價。
反觀美國企業,原材料靠進口、工人工資高、環保成本貴,造出來的芯片比中國貴三成,質量卻沒拉開差距。新能源車廠商又不是冤大頭,自然用腳投票。
更扎心的是,美國政府那套“砸錢補窟窿”的套路,壓根兒治不了根本。Wolfspeed的工廠建在美國,水電成本是中國的兩倍,工人效率還比不過中國熟練技工。補貼錢一花完,企業立馬現原形:賣一片虧一片,不破產才怪。這就好比給沙漠里的魚灌水,不解決缺水問題,灌再多也活不了。
其實,美國芯片產業的困境早有預兆。過去幾十年,美國一心撲在芯片設計這種“輕資產”環節,把制造這種臟活累活甩給臺積電、三星。結果呢?設計再牛,沒工廠落地也是白搭。現在想回頭補課,卻發現制造業的生態早被中國“卷”成閉環了——從原材料到設備,從人工到物流,中國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堪稱“降維打擊”。
Wolfspeed的破產,給全球半導體行業敲了記警鐘:產業競爭不是靠撒錢就能贏的。美國政府與其糾結“補貼多少億”,不如想想怎么把制造業的“地基”重新打好。畢竟,芯片不是空中樓閣,沒有扎實的產業生態,再多的錢也不過是往水里扔石子,聽個響就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