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高中考大學,沒完沒了,你做夢去吧。”
兒子今年16歲,經過我一年的督促,終于把他送進了重點高中。
但當我滿懷期待他在高中好好表現考個好大學時,他的一句話卻給了我當頭一棒。
從那之后,他厭學、發脾氣、玩手機、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而且兒子動不動就情緒暴躁,我跟他說話都要小心翼翼的,就怕哪句話惹到他。
我跑去跟閨蜜訴苦,她建議我帶兒子去醫院做個檢查,說朋友家的孩子就這樣,結果一查是抑郁。
閨蜜的話讓我心慌又忐忑,第二天就帶兒子去了醫院。
煎熬著等待結果,沒想到真的是“輕度抑郁”。
我幾乎崩潰,感覺一陣天旋地轉,他才16歲,除了學習之外啥都不用做,到底有什么可抑郁的?
我不能理解,覺得兒子的抗壓能力也太差了。
癡迷手機和手辦
我對兒子要求也不高,就希望他上課認真聽課,回家自覺完成作業。
成績也不是要求他必須數一數二,只要在班里中上、能考入重點高中就可以。
但是他卻總是讓我失望,回到家不是第一時間寫作業,而是干一堆閑事,不是玩手機就是倒騰他那些手辦。
我必須催著他才能去寫作業,尤其是周末,更是懶懶散散,得拖到最后才能完成,有時候甚至敷衍了事。
我們經常因此爭吵,我指責他玩物喪志,他根本不聽。
我甚至還強硬地沒收過他的手機和手辦,導致他暴跳如雷地跟我大鬧。
初二的時候,因為他的應付,最擅長的語文和英語成績持續下降,期終考試成績從班級前十掉到了30多名,我氣憤不已。
拿到成績時,我沖進房間,抓起他的幾個手辦摔到地上,氣得兒子跟我大吵一架。
我威脅他,初三如果再擺弄這些東西,就全部給他當垃圾扔掉。
眼看初升高迫在眉睫,我焦急萬分。
初三這一年,我嚴厲地監督兒子的學習,盯著他做各種試卷,并且沒收了他的手機。
除此之外,我還制定了學習計劃表,詳細到每天什么時候干什么事,然后督促他按計劃執行。
他可能是真的怕我折騰他的手辦,順從了我。
他不再碰手辦那些東西,全都小心地收了起來。
我以為兒子從此收心,把心思都放在了學習上,還很欣慰。
沒有外在的牽絆,兒子確實進步了很多,我給他報名輔導班,補習他薄弱的科目,他也都認真去上課。
他的成績也不斷提升,期中考試已經到了班里前20名。
盡管在這個過程中,他無數次跟我抱怨說自己很累,想讓我給他留點空余時間。
但我覺得之前就是對他太放縱,如今時間寶貴,如果不努力,怎么考上重點高中?
慢慢的,兒子跟我的關系卻急劇惡化,他變得沉默寡言,幾乎不主動跟我說話。
我問他什么,他要么愛搭不理,要么只是簡單回答,絕不多說一個字。
每天放學,除了吃飯,就是回房間學習。
但是因為兒子成績的進步,讓我覺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確有效的。
在我的盡心督促下,他順利進入重點高中,也讓我覺得這一年的辛苦和努力沒白費。
但是當我再想限制他玩手辦的時候,他卻瞬間情緒失控:
“我都已經按你的要求做了,也考上了你要求的學校,為什么還要逼我?!”
我氣憤地回懟:
“誰讓你自己不自覺的?一放松成績就落下來,玩這些東西能幫助你提成績嗎?玩物喪志懂不懂?還得指望你考個好大學呢”
兒子冷冷地看著我:
“考完高中考大學,沒完沒了,你做夢去吧。”
從那之后,兒子視我為仇人一般,沒想到他一檢查竟然是抑郁了。
兒子得知這個結果,就徹底擺爛,上課更加不用心,回家作業也亂寫,天天熬夜玩手機、擺弄那些手辦。
他還經常莫名其妙跟同學發脾氣、吵架,總為一些小事跟同學發脾氣、砸東西。
沒辦法,我只能幫他辦理了休學。
為了解決兒子抑郁的問題,我到處求醫問藥,也查詢了很多心理方面的視頻和文字資料,還咨詢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老師。
我知道自己以前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出了問題,但不知道到底應該如何做。
直到聽了一次心理療愈老師的專題講座,我才幡然醒悟。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魚缸法則”:
將一條三寸長的金魚,養在小魚缸里,無論養多久,喂多少吃食,金魚始終都不見長大。
有一天,主人將魚放在大的水池里,卻發現它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從三寸長到近一尺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魚的成長需要空間,孩子成長亦是如此。
我為了讓兒子達到各種目標和預期,為他安排好一切,只需要學習我認為好的、有用的課本知識,凡是覺得影響學習的因素都給他排除掉。
這種行為,實際上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在魚缸里養孩子”!
我把孩子完全束縛在課本學習這件事情上,就是一種過度干預!反而會限制孩子的成長空間!
就像兒子初升高的這一年,我對兒子的學習進行全面管控。
在我看來,無疑是幫兒子順利進入重點高中所做的最好規劃。
但在執行過程中,我卻總以“這是為他好”的理由,把他的生活,用學習安排的滿滿當當,他要做的唯-一件事,就是學習、學習、學習。
以至于,他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提線木偶般,沒有選擇,沒有自由,沒有喘息的空間。
進入重點高中后,孩子面對的是更加高強度的學習!
再加上新的環境,新的老師,新的社交圈子,他內心的壓力、不滿越積越深、無法釋放,導致厭學、情緒暴躁、心情低落等問題一下子爆發出來。
而我卻不斷指責兒子不懂事、叛逆、玩物喪志,甚至用強硬的方式對待他喜歡的手辦。
他越掙扎,我越束縛,最終他只能向內攻擊,甚至躺平。
“反正我的人生,自己也做不了主,那就這樣了吧!"
這也正是他陷入抑郁的真正元兇。
認識到這一點,我心里特別自責、懊悔,我真誠地求助講座的那位心理療愈老師。
老師耐心地傾聽我的講述,然后給出了4個建議。
PART.01
理解和愛是孩子情緒最好的“調節器”
加州大學神經心理學教授舒爾博士說:
“孩子在早年經常無法對情緒進行必要的自我調節,因此成人必須充當‘外部調節器’,來幫助孩子調整情緒。”
這個“調節器”的基礎是愛、理解與陪伴,在孩子抑郁的時候,“調節器”能讓孩子更快地從消極情緒和經歷中恢復過來。
PART.02
把“糾錯思維”換成“傾聽思維”,接住孩子的情緒
01
停止用標簽定義孩子
當孩子表達厭學或情緒暴躁時,試著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壓力很大,是不是覺得很累?”
先共情情緒,再探討問題。
不再指責他“玩物喪志”,可以換成“你喜歡的手辦里,有沒有哪個角色讓你覺得特別有力量?”
從否定他的愛好,轉向理解他的情感需求。
02
建立“情緒樹洞”時間
每天固定10分鐘,讓孩子自由表達任何想法,哪怕是抱怨學校、吐槽老師。
你只需要傾聽,不打斷、不評判。
這種“被允許存在”的感覺,能幫他釋放積壓的情緒,重建對親子關系的信任。
PART.03
不要在“魚缸”里養孩子,給孩子自主權
蹲下身來,真正去看見孩子的困難,減少對孩子的控制,給他一些自由的時間和空間。
01
從非核心領域開始放權
比如讓孩子自己決定學習與休息的時間分配;
允許他為喜歡的手辦設定“合理消費額度”;
讓他參與家庭瑣事的決策,如周末去哪吃飯、如何布置房間。
關鍵不是“放手不管”,而是讓他感受到“我的選擇是被尊重的”。
02
用“選擇題”代替“指令題”
當孩子愿意學習的時候,不說“今天必須做完這套卷子”,而是說“你打算先做數學還是英語?做完后想休息20分鐘還是玩一會兒手辦?”
給孩子有限的自主權,既能減少對抗,又能幫他重建“我能做主”的自我效能感。
PART.04
重構“成功”的定義,讓孩子看到更多可能性
1
和孩子一起列“我的優勢清單”
除了學習,他可能擅長組裝手辦(動手能力);
喜歡和同學聊動漫(社交能力);
甚至能發現老師沒注意到的細節(觀察力)。
把這些“非學術優勢”具象化,讓他知道“價值不止于分數”。
2
用“成長型對話”替代“結果型對話”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不說“這次必須考進前20名”,而是問“你覺得這學期哪門課的某個知識點掌握得比之前好?你是怎么做到的?”
聚焦進步而非結果,幫他建立“努力本身就有價值”的認知。
回家后,我和孩子爸爸真誠地談了一次,跟他轉述了老師的建議,他十分認可。
最后我們確定了同盟,一起幫兒子走出抑郁。
我們與兒子召開了家庭會議,真誠地向他道歉。
他爸爸之前忙于工作,疏忽了對他的陪伴,而我更是反省了自己對他的控制和指責。
兒子聽完一愣,多年的委屈忍不住涌上心頭,開始哭訴我們對他的傷害,說我摔壞了他最喜歡的那個手辦。
兒子的哭訴,更讓我堅定地下定決心按照老師的建議來做。
兒子一開始并不相信我們真的能改,抱著懷疑的態度。
慢慢的,他看到了我們的改變,開始滔滔不絕地跟我們分享他的手辦,還有他喜歡的動漫。
他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也開始主動拿起課本學習。
三個月之后,兒子笑著跟我說,他已經充電完畢,準備回學校上課了。
九州金榜有話說
美國作家龐培說:“孩子在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最需要愛。”
孩子如果表現出不好的行為,很有可能,TA是因為潛伏在內心積壓已久、無法宣泄的情緒而在向你求救。
現在的孩子,需要面對父母的期待和未來的焦慮,他們在擁有更多可能性的同時,也承受著更大的誘惑和壓力。
當我們不再執著于“控制”和“改造”,而是把焦點放在建立連接、傳遞認可上時,你會發現——那個抑郁孩子的內心深處,其實一直渴望著被理解、被肯定,渴望著向陽而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