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一個有趣也很扎心的社會現象越來越常見:一些人對身邊的苦難無動于衷,甚至幸災樂禍;但對于動物,哪怕只是一個模糊的視頻,就能讓他們瞬間燃起熊熊怒火,沖上街頭,喊打喊殺,仿佛正義的化身,動物界的救世主。
可這,這,真的就是善良嗎?
01|袁立的自述:昔日女明星,今日的慈善大使,卻被“避之不及”
演員袁立近日在社交平臺發文,講述了一個讓人心酸的故事:
她在電影節偶遇一位曾經合作過的導演,對方一看到她,臉上的嫌惡簡直寫在臉上,毫不掩飾。可在當年,他們一起合作時,她是片子的女主角,導演天天在片場圍著她轉,還經常跑去她家看電影。
時過境遷,再見時竟是一副“恨不得繞道走”的表情。更諷刺的是,袁立還分享了一個經歷:在上海某知名私立醫院結賬時,工作人員站在高高的臺階上,俯視著她,問她“你結賬了嗎?”——就像是在質問一個逃單的人。
袁立說:“難道我在別人眼中,就是這么一個會逃單的人嗎?”
她感受到的,不只是誤會,更是一種來自社會的冷漠、偏見與貶低,甚至是對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的一種敵識,盡管對方為中國的塵肺病人,為底層百姓付諸了幾乎全部的同情和幫助,與韓紅一樣值得我們尊敬。
而其微博下的留言更有太多的詆毀和惡意。
這些人自己對困難無動于衷,對救助困難的人卻可以惡語相向。
這已經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種社會的扭曲,漠視底層的困難,仇視幫助困難,為困難發聲的人,成為他們的日常。
02|“汽車拖貓”事件:不分青紅皂白,鍵盤俠沖上街頭喊口號
而幾乎同時,在海南海口,一個所謂的“汽車拖貓”事件迅速沖上熱搜,而這些看似善良的可能與上述嘲笑袁立的是統一群人。
事實尚未查清,有人看到模糊視頻就斷定車主“虐貓”。于是,有人編造大量虛假信息,有人把當事人隱私公之于眾,甚至還有人帶頭組織在公安局門口高喊口號、直播造勢,搞得像大型維權現場,場面混亂至極。
最終,三人因擾亂公共秩序、造謠誹謗、侵犯隱私,被依法行政拘留并罰款。
讓人唏噓的是:為了一只貓,一些人可以“正義感爆棚”,不惜違法;可對一個為底層人的苦難而奔走,而慷慨解囊的公眾人物的遭遇,他們卻毫無憐憫,甚至幸災樂禍。
03|這種“選擇性善良”,到底是善意,還是另一種冷酷?
我們當然要關心所有動物,包括人類,但問題是,為什么這種“善良”是選擇性的?
為什么一只貓的遭遇,可以引發眾怒;而一個人的屈辱、困境、誤解,卻沒人關心,甚至被二次傷害?
為什么對動物的憐憫能無限延展,對人的溫柔卻如此吝嗇?
這不是善良,這是情感投射的錯位,是一種精神上的逃避。
很多人其實不是在“拯救動物”,而是在用動物,滿足自己道德上的優越感。比起真正去理解一個復雜的成年人、去探尋真相、去聽人講完一句話,喊一句“他虐貓了!”對動物可以用自上而下的俯視的愛,可以顯示自己的偉大,簡單卻爽快。
而一旦涉及到人,就會牽涉到事實、背景、情緒、立場、復雜性——他們不愿意花時間,不愿意共情,于是干脆選擇忽略,畢竟,對人類的愛可能需要真金白銀的。
就如同,很多人總愛把愛國,把集體掛在嘴上,在網上對不同意見的喊打喊殺,可臨到自身利益的時候,卻表現得自私自利,十足的自私鬼。
04|真正的善良,是對人的溫柔,對動物的理性
一個社會,對動物的態度當然重要,但真正衡量文明程度的標尺,是我們如何對待彼此。
對人有憐憫,是善良的底線。對動物有愛心,是文明的體現。但兩者從不該對立,更不能只選其一。
不要再做那種“舍不得小貓掉毛,卻看著別人流淚冷笑”的人。
真正值得敬重的善良,是不分種類的溫柔;是真正擁有辨別是非的理性;是在一切混亂和情緒中,還愿意多看一眼、聽一句話、給一個人保留體面和希望的良知。
愿我們都能成為那種不必高喊正義口號,也能默默溫暖別人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