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原拆原建潮來了,不花錢就有房住,為何仍有人有意見?
嘿,各位老鐵們!今天小編來跟大家嘮嘮老舊小區“原拆原建”這事兒。
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搞老舊小區改造,住建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287個城市啟動了“原拆原建”項目,涉及8600多個小區,覆蓋居民約1240萬戶,這增速,杠杠的!國務院辦公廳2023年底就印發了指導意見,2025年政策紅利全面爆發。
“原拆原建”最吸引人的就是“不花錢就有新房住”,這對中低收入家庭來說,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具體操作是政府或開發商拆了老房子,在原地建新住宅,原業主按1:1或更高比例置換新房,只需出裝修錢。
可這事兒推進起來,那叫一個難。全國“原拆原建”項目里,約35%因居民不同意擱淺,25%推進緩慢停滯,只有40%順利實施。小編就納悶了,不花錢改善居住條件,咋還有人反對呢?
先說說權益損失這事兒。好多老舊小區是上世紀80、90年代建的,當時建筑面積和使用面積計算標準和現在不一樣,部分公攤面積沒計入產權證書。按新標準重建后,居民實際得到的新房使用面積平均比原房少8%-15%。就像北京朝陽區某小區的李阿姨,她家房子建筑面積82平方米,產權證上只有72平方米,開發商按產權面積1:1置換,一下就少了10平方米,戶型還變了,這誰能樂意?
還有生活圈斷裂的恐懼。老舊小區的價值不只是物理空間,還有幾十年形成的社區關系網絡、生活習慣和文化記憶。武漢青山區某小區65歲的王大爺就擔心,拆了重建,臨時安置兩年,他這把年紀折騰不起,新小區蓋好后,鄰居變了,便利店、小診所也沒了,生活質量反而下降。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2024年報告指出,老舊小區60歲以上老人占比約42%,對他們來說,居住穩定性和熟悉的社區環境比住房品質更重要。
重建質量也讓人質疑。不少居民擔心新房質量不及預期。廣州越秀區某小區業主陳先生說,開發商給看的效果圖很漂亮,但合同里材料、標準寫得模糊不清。他朋友小區拆了重建,新房墻體隔音差,電梯經常故障,比原來的老房子還不如。住建部質量安全監管司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新建住宅工程質量抽查中,23.6%存在質量問題,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問題率最高,達到31.2%。“原拆原建”項目經濟賬緊張,開發商可能為了控制成本壓縮材料和工藝。
臨時安置也不讓人省心。“原拆原建”期間,居民要臨時搬離1 - 3年,生活秩序全亂了。上海靜安區某“在建”項目的張女士抱怨,開發商安排的過渡房在郊區,她上班單程要2小時,孩子還得轉學,老人看病不方便,說好的兩年完工,已經拖了三年半,還看不到頭。城市規劃專家李強說,臨時安置是“原拆原建”模式的最大痛點之一,很多項目因資金或審批延誤導致工期拖延,居民臨時安置期被迫延長。
社區功能弱化也是問題。城市更新不只是住房改造,還得提升社區功能。南京大學吳明教授認為,很多“原拆原建”項目過于注重住宅面積和外觀,忽視了社區公共空間和配套服務設施的完善。北京師范大學發布的報告顯示,重建小區比原有老舊小區在鄰里關系、社區參與度、服務可及性等指標上普遍下降15 - 20個百分點。
不過,也有成功的案例,像杭州拱墅區大兜路社區的改造就廣受好評。該項目采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居民參與”的模式,實現了居民住房條件改善,還保留了原有社區特色,增加了公共服務設施。
面對這些問題,各地政府和開發商也在積極探索解決之道。深圳住建局推出“菜單式選擇”改革,上海實行“拆建分離”,成都創新“鄰里團隊”機制。從更深層次看,反對“原拆原建”的聲音,反映的是城市更新理念的變革需求,需要從“大拆大建”轉向精細化、人性化的社區營造。
老舊小區“原拆原建”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關乎居民居住權益、城市發展理念、社會治理模式和文化傳承等多方面問題。在追求物質環境改善的同時,如何保護社區文化、維系鄰里關系、延續城市記憶,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
本文章由齊家小編整理發布,部分作品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直接聯系小編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