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1年,楊堅 下詔書,只留國子監的學生七十人,太學、四門及各州、縣的學校一并停辦。
楊堅停辦公學,在歷史上批評非常多,成為楊堅所謂的污點。很多人因此批評楊堅不重視教育。
但楊堅為什么要停辦公學呢?背后的根源真的是楊堅不重視教育嗎?隋朝時候的公學和我們現在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呢?
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楊堅停辦公學的這一段歷史。
01
《資治通鑒》原文
(原文和譯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參看本公號同步發布的原文和譯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設置放大觀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僅放置圖片
原文文字版本請點擊以下鏈接閱讀
02
譯文
03
公元601年,楊堅 下詔書,只留國子監的學生七十人,太學、四門及各州、縣的學校一并停辦。
關于楊堅停辦公學成為很多人認為楊堅昏庸的一個原因。并認為楊堅此舉是不重視儒學的表現。
但實際上,很多人在批評這一點的時候,并沒有基于當時的歷史情況去考慮當時在沒有現在高考制度下公學和現在的公立學校究竟有何異同。
首先我們要清楚在楊堅執政的時候,人才選拔制度還沒有后來的科舉制度,也就是依然是地方舉薦為主。也就是說當時不像現在一樣,讀公立學校,你就有學籍,就可以考取大學,從而畢業之后可以實現階層跨越。
而在當時沒有考試制度,也就是說即使進了公學,也不意味著可以考取功名。所以當時的所謂公學很多實際上還是就是教授儒學經典為主。在人才培養和選拔上沒有太多貢獻,反而在財政支出上是一塊很大的負擔。而當時有錢人其實還是讀的私塾,有好的家境,就能找到好的老師,就能走入仕途的快車道,比如劉備的老師盧植,有了這樣的宰相老師,再有公孫瓚這樣的同窗,劉備創業做不起來都難。
其次當時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根本就不是對普通老百姓開放的,他們的區別不過是招收不同層級官員的子弟罷了。比如國子學招收三品以上官員,太學招收五品以上官員子弟,四門學就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當然也提到平民中優異者可以入學,但基本上當時的公立學校就是權貴的貴族學校罷了,而且當時的公立不僅老師有工資,學生也有,比如當時國子學生 “為 視 從七品”;太學 生 “為 視 從 八 品 ”;四 門 學 生 “為 視 從九品”。相當于你有背景,有關系才能入學,就能享受國家財政給你的支出,畢業相當于還能安排工作。
前面不是說過去沒有科舉考試進入公學讀書也不意味著考取功名當官嗎?其實那是對普通人說的,普通人沒有很硬的關系很難進入公學,而這些官二代不進公學家庭也早早就安排好了仕途,因為當時當官就是舉薦制,學習好沒有用,背景好才是關鍵。
所以說當地政府當然愿意辦這樣的公學了,花著老百姓的賦稅,給自己的子弟提供教育,成為另外一種特權。而學生在這樣的學校里面真能學到很多東西嗎?顯然也是不大可能。所以楊堅為什么惱怒辦了將近20年的公學,卻看不到效果就是這方面的原因。
所以后來楊堅聽匯報,看到這樣的公學既沒有幫自己培養大批有用的人,反而花了國家大筆的錢,甚至成為百姓反感官員特權的方式,當然很不爽了,所以他就以 20年來學校既沒有培養出“德為代范”的楷模?也沒有培養出他所期望的治國人才,所以才下決心裁撤了公學,只保留了國子學70人。
而之前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招生多少呢?歷史記載 國子學招收學生140人、太學360人、四門學360人、書學40人、算學80人。
為什么楊堅廢了公學,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呢?核心還是當時的人才選拔機制本來就不依靠這種公學機制,如果是現在的高考制度,廢掉公立學校肯定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們看一段歷史的時候,還是要看當時的背景來思考決策者為什么要這么做。
所以說由這一點來否定楊堅不重視教育是不客觀的。實際上這套體系也是當年楊堅自己給建立起來的。公元583年的時候,楊堅就下詔書勸學興禮,設立學校:當時的詔書是這樣寫的:
建國重道?莫 先 于 學?尊 主 庇 民?莫 先 于 禮......古人之學?且耕且養。今者民丁非役之日?農畝時候之余?若敦以學業?勸以經禮?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豈止知禮節?識廉恥?父慈子孝?兄恭弟順者乎?始自京師?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勸學行禮。
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詔“京官五品已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通過開科舉士,歷史上把這一事件當做了科舉制度的起始事件。
所以由此說楊堅不推崇教育是不對的,楊堅之所以廢掉當時的公學,應該還是一方面他所說的:徒有名錄,空度歲時,未有德為代范,才任國用,良由設學之理多而未精。也就是花了很多錢,沒有看到效果。所以要精簡導致的。
所以從以上來看,楊堅所謂的廢公學,跟現在我們要談廢公立學校完全是兩個概念。楊堅時代的公學確實沒有起到他之前預想的作用,所以他才要裁撤。
教育的問題一般根源都不在教育本身,其實現在也是如此。比如現在大家吐槽教育太卷了,孩子喪失了童年,成為考試的奴隸。但這件事情是教育本身能改變的嗎?并不能,而是現在的人才選拔制度造成的。人太多之后,就只能優中選優,而相對公平的就是考試制度。而考試背后其實不是你考了多高的分數,而是大家在競爭排名。為什么大家現在都在卷985,211學校,原因還不是因為一些好單位招聘的時候,非985,211的學生不要,所以大家才要拼命在高中階段通過高考要考入985,211學校。而什么叫好單位,不就是工資高,福利高嗎?過去是外企,現在是互聯網以及公務員。這背后其實反應的是不同單位收入和福利差距過大的問題。大家如果不拼命的卷高考,那么進不了所謂的好單位,收入就要差一大截,甚至不好就業。這本身其實不是教育的問題,而是社會分配的問題導致在教育上呈現罷了。
所以單純讓教育行業去改其實是緣木求魚,教育行業為了不讓學生卷,把題目出簡單了就可以了嗎?顯然不可能,因為大學錄取要看排名,簡單了就出現差一分一操場決定生死的局面了。大家依然會卷,不過是卷如何更細心能讓自己多一分罷了。
當然,有些既得利益者不想讓后代卷,就可以鼓吹教育行業的問題,然后關起門來搞所謂改革,設定有利于他們的制度,比如推薦值,比如4+4,比如各種特長入學等等。普通人不要聽了有些人吐槽教育問題,就覺得他站在老百姓一邊再幫你解決問題,實際上有些人鼓吹的,所謂站在老百姓角度上考慮的問題恰恰是對老百姓傷害最大的。
減負從來不是單純的教育行業的事情,而是整個社會人才選拔和分配制度的問題。
所以楊堅廢公學其實也不是教育的問題,核心還是人才選拔制度和培養制度讓他不滿意罷了。而讓楊堅去打破這種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格局其實是不現實的,楊堅為什么在歷史上被罵得很慘,不也是因為他動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蛋糕罷了。
關注《讀史學文》,解碼更多王朝興衰密碼
加入讀史明智知識星球,探討更多感興趣的歷史話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