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海搏 文并攝
50年前,“雷鋒雨夜送大嫂”的故事讓他與雷鋒精神結緣,以此為起點逐漸走上紅色收藏之路;50年后,他帶著大半輩子的收藏開辦展覽,深入社區、學校,宣傳雷鋒精神……沈陽市沈北新區虎石臺街道大古城子村黨群服務中心,正在展出“遼寧是雷鋒精神發祥地”主題收藏展覽,其中大部分展品來自趙振金的收藏。“我從小喜歡紅色題材物品,收藏了1萬多件,希望將它們展示出來,讓大家參觀學習。”籌備了此次公益展覽的退休民警趙振金說。
一篇日記播下種子
“今天下午我在保養汽車,突然天下大雨。我正在蓋車的時候,見到路上有一位婦女,懷里抱著一個小孩,手里拉著一個六七歲的孩子,身上還背著一個包袱……”熟悉《雷鋒日記》的人都知道,上面寫的是“雷鋒雨夜送大嫂”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讓趙振金第一次知道了雷鋒。
1973年,10歲的趙振金從父親手中接過一本《雷鋒的故事》,書中寫雷鋒將大嫂和孩子送回家后,就匆匆趕回了部隊。當時的趙振金不禁想:大嫂和孩子們后來怎么樣了?雷鋒的故事從此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1983年7月,20歲的趙振金成為沈陽市公安局新城子分局望濱派出所的戶籍民警。派出所轄區內共12個村,年輕的趙振金為了盡快熟悉情況,就騎著自行車挨村挨戶跑。一天,他來到章子溝村,閑聊時村書記徐玉章的一句“雷鋒到過咱們村”引起了趙振金的注意。原來,日記中的“大嫂”叫紀玉春,是章子溝村里老徐家的兒媳婦。遇到雷鋒那次,她帶著孩子從哈爾濱來沈陽探親,在鐵嶺市橫道河子鄉下車,遇到了雷鋒。雷鋒與她在雨中走了兩個小時,步行8公里到達章子溝村。后來,趙振金在轄區內的黑林子村,又結識了雷鋒生前經常關心和幫助的田大娘一家,并與田大娘一家成為好朋友。
“我是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讀著《雷鋒的故事》長大的,雷鋒在我們這一代人心中是榜樣、偶像,但離我們的生活很遠。聽完這些故事才知道,原來雷鋒與我工作的地方還有這么深的淵源,我一下子覺得和他的關系拉近了。”這些人真實地生活在趙振金身邊,讓他覺得從小就崇敬的榜樣就在身邊。10歲時埋下的種子,慢慢在心里綻開了花。從那之后,尋訪雷鋒足跡、收集雷鋒資料成為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萬件藏品凝聚初心
從一枚徽章,到一張光盤;從一份報紙,到一本雜志……幾十年里,趙振金看到與雷鋒相關的物品就留起來,還悉心收藏了黨史、憲法、工業、勞模等資料物品。退休后,趙振金又投身到雷鋒精神宣講中去。
在宣講中,趙振金發現很多群眾、黨員、學生不滿足于講座內容,想看到更多資料、照片等實物,“辦一個展覽”的想法在他腦中徘徊多年。2023年3月,在沈北新區虎石臺街道黨工委、大古城子村黨支部的支持下,趙振金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趙振金聽收藏者們說過,1963年黑龍江一份報紙刊登過“大嫂”紀玉春的報道,但由于年代久遠,報紙名稱和日期不詳。在章子溝村村民的幫助下,趙振金聯系上了當年“大嫂”手中牽著的孩子、在甘肅生活的徐福斌,得知這份報紙是1963年3月15日出版的《黑龍江日報》。2023年12月,趙振金輾轉拿到那份報紙。“摸著發黃的紙張,我覺得從10歲起與雷鋒精神結下的緣分得到了續寫。”趙振金說。
小小展館傳遞薪火
雷鋒在遼寧生活了1370天,雖然各大展館關于雷鋒的展覽十分豐富,但民間收藏作為重要補充,可以從另一視角講述雷鋒故事。
今年3月5日,“遼寧是雷鋒精神發祥地”主題收藏展覽開展,以雷鋒在遼寧生活、學習和工作過的城市為主線,還原他的活動軌跡。記載了“大嫂和孩子”后續的報紙、10歲時父親送的《雷鋒的故事》等資料都作為重要展品陳列在展柜里。這些藏品曾記錄了他的人生,現在則激勵了往來的群眾。
工作室成立以來,曾先后舉辦了“中國共產黨歷史專題展”“當代雷鋒事跡專題展”“紀念《為人民服務》發表80周年主題收藏”等展覽,接待了4000余人次參觀學習。趙振金和藏友們自費制作了徽章、手提袋、紀念封、書簽、印章等文創產品,讓大家集章打卡,激發參觀興趣。“每天有人走進工作室我就特別開心。”趙振金說,當你真正走近雷鋒精神時,就會真切地感覺到,雷鋒并沒有走遠,他一直就在我們中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