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想分出對錯的心理機制,通常與個體的認知模式、情感需求和成長環境密切相關。
1. 對確定性的追求,帶給自己安全感。人類天生傾向于通過“分類”簡化復雜的世界,對錯二分法能快速減少不確定性,帶來控制感和安全感。尤其在處理模糊的人際沖突時,盡管未必合理,但直接判定出“誰對誰錯”可能會讓人更快找到行動的方向,減少內在因不確定而帶來的焦慮體驗。
2. 認知僵化與“非黑即白”思維模式。這種思維常見于完美主義者或高敏感人群,他們可能因害怕犯錯而過度依賴對錯框架。但絕對化思維又常常容易導致對復雜問題的簡單化判斷,而因此失去了增強自己對焦慮情緒容納能力的機會。
3. 道德觀念的過度內化。成長過程中被嚴格灌輸“正確行為準則”的人,比如家庭或宗教環境中有太多關于對或錯的設定,可能就容易傾向于將道德標準視為唯一真理,難以接受多元的價值觀,帶來自己思路上的狹窄。
4. 被情緒驅動的防御機制。在面對沖突或批評時,急于證明“自己是對的”可能是一種心理防御,通過否定他人來緩解焦慮或羞恥感。在伴侶關系中,爭吵時堅持“錯在對方”,可能是為了回避自我反思的痛苦。
5. 社會文化的影響。某些文化強調競爭和評判,會強化對錯分明的思維模式。例如職場中“結果導向”的價值觀可能讓人忽視過程中的復雜性與豐富性。
想要從慣性的視角或模式中走出來,首先需要具有自我覺察的能力。遇到沖突性事件,或者某事激發出強烈的內在情緒時,能夠辨識出自己當下的心理處境,讓自己慢慢靜下心,從情緒中回歸理性的思考狀態,這其中自我覺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認知進行調整。凡事分對錯的心理,本質是簡化復雜現實的認知捷徑,短期內可能緩解焦慮,但長期則會限制思維的靈活性和人際關系。應對的關鍵在于,接納世界的復雜性,而非追求絕對答案;從尋求評判轉向尋求改善;允許自己與他人不完美,接受對錯之外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情緒ABC”理論。A指的是事情的起因(Antecedent);B為我們所持的信念(Belief),即我們對事情的看法;C是我們產生的情緒和事情的結(Consequence)。
該理論認為,真正影響我們情緒的,其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看待事情的視角。以這個理論為基礎,可以看到很多時候,我們因事情而激起的情緒,往往源于我們心里已經慣有的模式或信念。
當一個人成長中不斷經歷著自己被忽視或被傷害,內心里所建構起來的核心信念很可能會是自己不行,或者是自己不好,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中,常常會不由自主在很多的情景與場合中收集著他人對自己的傷害信息,像是在不斷地重演著自己曾經被忽視或傷害的情感體驗。
可以說,對于已經形成的固有模式或者信念,想要從中走出來,必然會是場長期需要與自己進行不斷和解的歷程,期間將反復經歷內心的激烈沖突,同時伴隨著被激發出來的情緒,起起伏伏,注定整個過程不會一馬平川,因此當準備開始讓自己做出改變時,便也意味著正開啟著一段頗不平靜的成長之路。
——劉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