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1950年,林徽因設計國徽方案時的罕見留影。她的臉上幾乎沒有肉,眼窩深陷,臉頰內凹,下巴瘦削。細細的手臂和腰身,仿佛輕輕折一下就斷。
真令人難以置信,曾傾倒無數男子的女神林徽因,才46歲,竟變得如此病態,毫無半點昔日的光彩。
更令人唏噓的是,拍下這張照片5年后,她就永遠離開了人世。
那么,你知道這位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民國才女,為何中年憔悴、撒手人寰嗎?
這一切,其實源于她20多年前的一個決定。
肺病源起
1938年,林徽因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后回到國內,面臨2個就業選擇——
第一,清華大學,教學體系成熟,條件優越,離家近;
第二,東北大學,從零開始創建建筑系,條件艱苦,離家遠。
林徽因毫不猶豫選擇了后者。
這是她的愛國抱負。
早在還沒畢業之前,林徽因就常常憤慨:
“中國明明有漫長的建筑歷史和精湛的建筑技術,卻沒有與之匹配的建筑教育,以至于被外國人看不起,甚至不少國人還去推崇西方建筑。”
因此,林徽因決定到沈陽東北大學,培養中國人自己的建筑師!
不料,這個決定,卻給她帶來了持續后半生的折磨。
林徽因是身子嬌弱的南方姑娘,難以適應東北的苦寒氣候,沒多久便染上肺病。
當時的東北沒有好的醫療,林徽因只能吃一點應急的藥,嚴重時經常高燒不退,整夜整夜地咳。
即便如此,林徽因還是堅持拖著病體,每天給學生上課。
沒辦法,當時建筑系剛剛創建,只有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2個教員。她不上課,學生就得跟著停學。
有時看她咳得難受,學生們感到心疼,會勸她先回北平治病。
可她總是說:再拖一拖吧,先給你們上課。
這一拖,就是2年多。
直到1931年,戰火蔓延到沈陽,醫院和藥店都停開,林徽因連應急的藥都沒有了。肺病一天重似一天,她終于一病不起。
摯友徐志摩趕到東北,看到林徽因已經病得有氣無力,說什么都要帶她回北平治療。
確實,這時林徽因已經虛弱到講話都費勁,更別提給學生上課了。她也就不再堅持,在徐志摩的陪同下離開東北。
林徽因和徐志摩
回到北平后,醫生告訴林徽因,肺病需要靜養,不能奔波勞累。
但她沒能做到。
其中有主動原因,也有被動因素。
主動奔波
林徽因離開東北幾個月后,梁思成因戰火影響停止教學,也回到北平。
然而,建筑理想的火焰不曾熄滅。
很快,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加入中國營造學社,主要從事古代建筑實例的調查、研究和測繪等。
這是一項需要全國各地奔波的工作。
林徽因對建筑的熱愛,遠遠超過對肺病的擔憂,她幾乎參加了所有田野調查。
古代建筑分布全國,而且大多處于荒野之中。
那幾年,林徽因一行人坐火車、搭汽車、騎毛驢、徒步,足跡遍布河北、山西、山東等地,測繪了2000多件建筑與文物,給中國建筑史留下寶貴資料。
其中,五臺山佛光寺的發現,為國人狠狠爭了一把光。
早在1929年,日本人關野貞曾嘲諷:
“中國本土已經沒有唐代木構建筑,要看只能去日本奈良看!”
林徽因對此憤懣不已,一直苦于沒有反駁的證據。
終于在1937年,她和同事們深入五臺山,騎著騾子顛簸在荒涼的山道上,最終在一個偏的山村發現了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并確證其為建于唐代后期(公元857年)的木構建筑物。
這一發現,狠狠打臉了關野貞,挽回中華民族的尊嚴。
林徽因等人手繪圖
只不過,五臺山之行過于艱辛,加上多年來都沒能好好休息,林徽因的身體再次撐不住了。
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她的肺部已經出現空洞。醫生提醒她,這樣的身體狀況,再奔波的話恐怕有生命危險。
林徽因這才意識到,原來她的病已經這么嚴重了。
可這一次,她還是沒能停下來好好休養。
因為抗戰爆發了。
被動逃難
為了躲避戰火,林徽因不得不四處逃難,從北平一路逃到湖南、昆明,再到四川。
在湖南時,醫生的話應驗了。
當時,林徽因肺病發作,高燒40度不退,一連燒了好幾天,生命垂危。
戰火紛飛,附近的醫院早就炸沒了。
所幸,當時她投宿的旅館,有一位在日本留過學的醫生,將她搶救過來。否則她恐怕無法活著熬到昆明。
好不容易到達四川李莊這個安身之處時,林徽因已經虛弱到,走幾步路都會臉色發白。
林徽因在李莊住了5年半,其中有4年多的時間,她都病得無法走出家門一歩,只能待在屋子里。
雪上加霜的是,戰亂年代,林徽因家一度沒有錢買米,只能靠典賣東西度日。
即使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林徽因也沒放棄熱愛的建筑事業。
她那張小小的行軍床上,堆滿了建筑史書、實測草圖、照片等。林徽因的病情稍有起色,便扎堆其中,協助梁思成完成《中國建筑史》的編撰,坐著撐不住就躺著。
除了搜集文獻資料、校對繪圖之外,林徽因還用精妙優美的文字,為梁思成的手稿潤色。
后來這本《中國建筑史》的問世,糾正了西方人對中國建筑藝術的偏見,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
林徽因為之付出很多心血,以至于病情變重,加上得不到好的治療,她從那之后再也沒能像正常人一般生活。
林徽因并非不愛惜身體,而是太害怕來不及。
戰亂年代,曾經距離炮火一步之遙的她,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會先來。她急于將所學奉獻給我國的建筑事業,也就顧不上自己的身體了。
其實,林徽因也不是沒得選。
當時她的美國好友費慰梅多次來信,邀請她到國外避難。但都被她拒絕了。
作為一名愛國知識分子,林徽因不可能在國難當頭時離開,即便死,也要死在自己的祖國。
林徽因和費慰梅
當時,年幼的兒子問:
“媽媽,如果日本人打來了,我們怎么辦?”
林徽因堅定地回答:
“中國的讀書人,總有最后一條路,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如此鐵骨錚錚,實在令人敬佩。
就是苦了她的身體,總是拖了又拖,最后拖到再也挽回不了的地步。
林徽因和子女
生命最后的光輝
抗戰勝利后,林徽因回到北平。經好友費慰梅幫忙,請到美國著名的胸外科專家進行檢查。
結果很不樂觀。
醫生說,林徽因的肺病已經到了中后期,大概只能再活5年。
林徽因苦并沒有太傷感,而是表現出異于常人的堅韌:雖然沒辦法決定活多久,但可以決定怎么活。
她要利用生命最后的時光,繼續為她所熱愛的建筑事業發揮余熱!
她也確實做到了。
1949年,林徽因作為清華大學營建學系的教授,參與設計了新中國國徽。
林徽因對此非常重視,夜以繼日地進行研究、測算、畫圖。她似乎忘了,自己是一個剛做完切腎手術不久、瘦得不到70斤的病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參與設計的方案,在1950年6月被正式選定為國徽。
可林徽因累倒了,又進了醫院。此時已經到了醫生所說的“最多再活5年”的最后期限,大家都為她捏了一把汗。
所幸,大概是老天被林徽因的建筑熱情所感動,為她的生命續了期。
1951年,林徽因強撐著病體,參與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
林徽因的叔叔林覺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弟弟林恒是為國犧牲的飛行員。生于滿門忠烈的林家,林徽因非常清楚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意義。
她主張主張碑體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代替雕塑和群雕;負責碑座飾紋和花圈浮雕的設計;最終定稿的方案也是她修改的。
做完這件事,林徽因的肺病已經嚴重到說話都困難,有時甚至需要靠吸氧來維持呼吸。
她真的該休息了。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1952年,當“拆除北京城中軸線上的永定門城樓”的消息傳來時,林徽因急得從病床上起來,吃力地拖著病體,到處發表反對意見。
向來賢淑文雅的她,竟急得指著支持拆除的吳晗、郭沫若等人罵道:
“你們真把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后悔的!”
可惜,她耗盡全部的力氣去爭,仍然爭不過那些專家。只能眼睜睜看著永定門這座屹立了幾百年的古城墻,轟然倒下。
大概50年后,人們才終于認可林徽因的觀點,據說耗資1.2億重建永定門。只是重建的沒有歷史厚重感,成為林徽因所說的“假古董”
北京古城墻的拆解,成了林徽因最后的遺憾。
1955年4月1日,年僅51歲的林徽因在醫院病逝。
她的早逝,成為民國上空,一聲永遠的嘆息。
林徽因把短暫的一生,全都獻給中國建筑事業,她墓碑上刻的也是“建筑師林徽因墓”。
然而,人們總是更津津樂道于她身上的閑話:
冰心寫《太太的客廳》一文暗諷她“是一個受男人環繞,愛出風頭,工于心計的女人”;
錢鐘書寫文章挖苦她“用情不專、私日子紊亂”;
梁思成的續妻林洙在采訪時說她“從不做家務,不是一個好太太”。
說來說去都是圍繞林徽因和幾名男子之間的八卦,如徐志摩為她離婚、因她而死,金岳霖為她終身不娶、一輩子逐林而居……
一個女人太優秀,總是免不了閑言碎語。
而林徽因的過人之處在于,不管外界如何評價,她總能堅持自己熱愛之事,并且為之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不管是早期不顧身體四處奔波保護古建筑、逃難期間研究建筑史,還是后期抱病設計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拼命反對拆除北京古城墻,林徽因都在為熱愛之事拼盡全力。
最終,成就了一代才女的傳奇建筑人生。
這樣的人生,盡管像焰火般短暫,卻也如煙花般絢爛、璀璨。
你怎么看?歡迎留言區和我分享~
信源:
1.百度百科——林徽因
2.《建筑師林徽因:把烽煙與山河看遍》——清華大學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