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美藝術與人文學院“返潮”展覽把畢業論文視覺化
“回南天”。
當廣州美術學院院長范勃在展廳里預設的玻璃幕墻上寫下這三個字之后,已經說明,這個以“返潮”為主題的策展理念,已經被廣州美院藝術與人文學院2025屆畢業生成功詮釋了。
■廣州美術學院院長范勃在裝置上寫下“回南天”
是的,這是藝術與人文學院的畢業展,如此主題鮮明的畢業展,在其學院院長胡斌看來,是本屆“全校二級學院中唯一具有鮮明主題的展覽”,也很可能是該學院有史以來主題最鮮明、最成規模的一次畢業展。
2025年5月18日,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2025屆本科生畢業展“返潮:觀看的距離”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9號展廳正式開幕,也意味著2025年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季序幕的正式開始,同期展出的還有其他三個學院,而本次畢業季,因應展示空間和人數的關系,一共分為三期舉辦,目前為第一期。
人文學院也有畢業展?
在廣州美院的教學中,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里,以理論研究為主的藝術與人文學院幾乎不參與畢業展,這也是不少人的共識,但從2009年那一屆畢業展開始,畢業展中為藝術與人文學院(當時的美術史系)預留了長約6米,1.5米見寬的桌子,那便是人文學院畢業生最早的“展廳”,以平鋪的方式,展示畢業生的論文封面,但真正在畢業展中占有“獨立”展廳空間,則要到2017年。
本屆人文學院的76篇畢業論文,論題聚焦在四大方向:中國美術史;視覺文化與西方美術史;藝術批評、策劃與美術館;以及藝術市場與投資。
■用晾衣架掛起來的論文
然而,單純展示論文,對策展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因而,此次展覽由2025屆畢業生策展團隊自主策劃,付文軍、吳天躍擔任指導老師,以“返潮”為主題,特別創作了22件衍生作品。他們以分組的方式開展工作,包括策劃組、裝置組等多個組別,作品以裝置形式為主,也有影視、動畫、版畫、書法、繪畫拼貼等形式。
展覽主題的緣起是從南方特有的氣候現象出發,用“回南天”這種地域性極強的氣候特征隱喻大學四年的學習和思辨歷程,而“觀看的距離”則體現了作品與觀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此次展覽正是探討觀看與闡釋間“粘稠地帶”的一種獨特視角與大膽解讀。
可以理解為,他們用理論詮釋歷史或社會中的藝術問題,又用藝術的手段把理論邏輯進行視覺化,再把二者結合形成一個對地域性的集體“記憶”——回南天的視覺藝術的表達。
胡斌表示,藝術與人文學院的畢業展是全校二級學院中唯一具有鮮明主題的展覽。
藝術與人文學院的畢業作品主體通常是論文,并沒有具體的畢業創作和設計作品,但在胡斌看來,正因為沒有個體的具體創作,反而讓整個展覽可以圍繞某個主題來實施。“返潮”傳達了一種鮮明的南方經驗,“它隱喻我們的研究亦具有區別于某種主流慣性的視角,將我們的立場和態度很好地呈現出來。”
藝術與人文學院副院長郭偉其也介紹,每年在畢業論文寫作、展覽布置期間,同學們都處于廣州黏糊糊的、水淋淋的焦灼環境之中,就好像今天這個學科面臨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論一樣。這個工作的過程或許不太舒適,但當其成為一個回憶、反思的對象時,藝術和學術的美感就顯現出來了。
■陳詩婷《宋徽宗題趙昌花鳥圖》
“實踐了論文寫作本身的展示性轉化”
如果說“返潮”寓意著觀看與闡釋之間的溫差與張力,這屆畢業生的研究便是一次次撥開迷霧的嘗試。他們在模糊與清晰之間尋找坐標,在理論與現實之間構建路徑。
美術史方向的學生從個體經驗出發,追索歷史圖像與視覺機制之間的互動脈絡,在“居間”的狀態中細讀圖像、辨析風格,力圖讓當代目光重新觸碰那些遠去的藝術語境。
策劃組的吳婷向記者介紹,“生存痕跡”作品是吳若涵圍繞自己的畢業論文:《現實力量的就地轉化:馮博一“生存痕跡”展覽研究》展開的“文獻展”式的個人展位設計。吳若涵利用文獻的并置與交錯、展冊的排版與設計,延續了畢業論文中的問題探討,即:策展人馮博一在1998年“生存痕跡”展覽中運用到的“因地制宜”策展方法是如何靈活運用到其之后的展覽設想中的,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基礎上找到“本土經驗”的平衡點的。“總結而言,本展位最終試圖構建一個具有反思性的‘展示之展示’裝置,在文獻的物質性與研究的觀念性之間,探索藝術史學研究的展覽化呈現可能。通過此類形式,既完成了對藝術展覽歷史個案的研究,也實現了論文寫作本身的展示性轉化。”吳婷介紹。
而藝術管理方向的學生則更加貼近現實土壤,深入不同地域與機構的藝術生態,探討在不確定與轉型中的文化實踐與治理邏輯。他們在藝術的現場中提出問題也在數據、訪談與田野中尋找回應。
■宋佳茵與同學一起創作的《天上人間》裝置。
例如宋佳茵的研究內容是《鄉村振興背景下新鄉賢參與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機制研究——以湛江市吳川市吳陽鎮為例》,她通過田野考察,選取了部分民族特色的圖案根據自己的創作需要,制作了版畫,她與同學一組,還做了以三人大學生活為母題聯合創作的《天上人間》的影像裝置,以表達大學生活中各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紛繁復雜的思緒。
吳婷與王伊菲、歐陽凱琳的作品《幢影·阿羅漢·彌勒凈土》中,有部分構成借用了3D打印,吳婷介紹,“古代造物和當代媒介的結合,帶給觀眾與眾不同的觀看感受,并引發‘在地性’的沉思。”
充滿生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策劃組特別制作了裝置作品“洄”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展覽為了凸顯“返潮”的迷霧理念,策劃組特別制作了裝置作品“洄”,裝置采用了鏡、紗以及樹的元素,鏡面和紗面相結合,突出回南天的朦朧與隔膜,當觀眾走進其中,一種自我觀照的在場感油然而生,并在其中穿插了樹的元素,如若把樹比作美術史、藝術管理學科的龐大體系,鏡面與紗面交錯出現,清晰與朦朧互相交疊,若隱若現,把四年藝術理論研究的看似深入但又卻像剛入門的朦朧感體現出來,這也如回南天時分,空氣的能見度與布滿水珠的玻璃對視野的阻隔一般。
尤為有趣的是,被策劃組巧用心思用晾衣架掛起來的畢業論文,那被翻得松散的論文如同潮濕過后要晾干的狀態,這種巧合也正好緊扣了主題。
藝術與人文學院黨總支書記李易玲表示,本次展覽充分體現了畢業生們的凝聚力、創造力和充滿生機、積極向上精神風貌。而藝術管理學系主任吳楊波也認為,這種凝聚力正是讓學生作品呈現出獨立面貌的關鍵所在。
■鄒婷《息拂層古》
中國畫學院2025畢業展
中國畫學院的畢業生們,面對瞬息萬變的當下社會,以自身的感知力窺探著時代的各種脈動,他們的作品中,有對城市化進程的迷思,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對人際關系的困惑,對自身價值認同的追尋……同學們用自己理解的傳統筆墨描繪自己理解的當代生活,在紙絹上記錄著屬于這個時代的困惑與思索。
藝術顧問(排名不分先后)
陳金章 梁世雄 劉斯奮 許欽松 梁 江 陳永鏘 方楚雄 林淑然
張紹城 盧延光 周國城 李鵬程 許鴻飛 劉思東 盧德平 葉其嘉
■統籌:李世云
■采編:梁志欽 管瑜 曾貴真 邱治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