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1895-1953),原名徐壽康,出生于江蘇宜興屹亭橋鎮。6歲讀書,9歲學畫。13歲時家鄉遭遇水災,即隨父去外地為人畫肖像以謀生,流浪途中父親染上重病,被迫返鄉,不久父親病逝。徐悲鴻處理完喪事,于1914年來到上海謀職未果,次年再次來到上海,以畫插圖和設計廣告維持生活。后在同鄉幫助下考入震旦大學讀法文,課余應征為明智大學畫倉頡像,結識了康有為、王國維等人。
1917年12月,徐悲鴻被北京大學聘為畫法研究會導師。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他在北大《繪學雜志》第一期上發表《中國畫改良論》,主張吸收西洋畫方法,改革國畫。經傅增湘和蔡元培幫助,徐悲鴻獲準公費赴法國留學。1919年徐悲鴻到達巴黎,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入弗拉芒格畫室。課余他到羅浮宮和盧森堡美術館臨摹普呂洞、德拉克洛瓦、委拉斯蓋茲、倫勃朗等大師的作品。1920年冬,徐悲鴻認識了法國國家畫會的領袖達仰·布佛菜,每個星期天都去聆聽教導。
1921年夏因國內政局動蕩,學費斷絕,他只好去物價較低的德國柏林學習。1923年回到巴黎,再謁達仰,遵從達仰要有毅力、進一步精繪素描的教導,先后繪出了《悵望》《撫描人像》等杰作。在歐洲學習時期,徐悲鴻確立了中西結合的寫實主義思想,并服膺終生。
1925年至1927年,徐悲鴻先后赴新加坡、比利時、意大利、瑞士學習,并回上海屢出作品,在中華書局出版《悲鴻繪集》。1927年歸國后,徐悲鴻與田漢、歐陽子倩創辦了南國藝術學院,任美術系主任。他開始創作巨幅油畫《田橫五百士》,歌頌富責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1928年受中央大學聘請,擔任藝術系教授。1929年任北京藝術學院院長。他以“一口反萬眾”的堅定態度聘木匠出身的齊白石為教授促進中國畫教學的革新,后又返回南京任教,貫徹寫實主義,并結合中國美術的優秀傳統,對美術教育進行改革,培養新型美術人才。
徐悲鴻在藝術天地縱橫馳騁的同時,關心祖國的命運,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徐悲鴻創作了油畫《溪我后》。該畫取材于《詩經》“溪我后,后來其蘇”,表現淪陷區的東北人民盼望驅逐日本侵略者脫離苦難的情懷。為了宣傳中國美術,提高中國藝術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爭取世界進步民眾對中國的支持。
1933年至1934年,徐悲鴻前往歐洲巴黎、布魯塞爾、柏林、法蘭克福、米蘭、列寧格勒、莫斯科舉辦中國近代繪畫展暨個人畫展,皆取得巨大成功。1935年初田漢被捕押解到南京。徐悲鴻奔走營救,為田漢所寫的《械斗》主題歌詞“同胞們!快停止私斗,來雪我們中華民族的公仇”深深觸動,寫道:“垂死之病夫,偏有強烈之呼吸,消沉之民族里,乃有田漢之呼聲,其音猛烈雄壯,聞其節調,當知此人之必不死,此民族之必不亡。”
1937年1月28日,徐悲鴻緬懷1932年的淞滬抗戰,創作了國畫《壯烈之回憶》,以高鳴的雄雞象征全國人民對光明的渴望和期待,在畫上題寫:“廿六年一月二十八日,距壯烈之民族斗爭又五年矣,撫今追昔,曷勝感嘆。”
后又畫了《風雨雞鳴》,描繪“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意境,表述渴望長夜逝去,黎明即將到來的情懷。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徐悲鴻如同其畫中奔馬一樣,為民族的解放拼盡全力。當年10月,他從廣西回到已搬遷至重慶的中央大學。除授課外,還教學生畫宣傳畫。他深深關愛受難同胞。1937年農歷除夕,他資助一名拾破爛的婦女,隨后畫了《巴之貧婦》,題詞“丁丑除夕,為巴之貧婦寫照”。
此后還創作了國畫《巴人汲水》,在畫上題詩:“忍看巴人慣擔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盤中粒粒皆辛苦,辛苦還添血汗熬。”
1938年春,日機轟炸重慶時,正在教學的徐悲鴻急忙組織學生躲進防空洞,自己則陪同一名遲滯的學生留在課堂,教其畫竹。在轟炸聲中他繪出1938年,徐悲鴻自掏路費赴南洋,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檳榔磚、恰保舉行畫展“為要盡到我個人對于國家之義務,所以想去洋賣畫,捐與國家……將自己所能資之請為其廣東女友繪制了巨幅油畫珍品《珍妮小姐》。
勃蘭嘉特意為此畫舉辦了畫展,還為戲劇藝術家王瑩創作了《放下你的鞭子》這一中國近現代繪畫史上的經典之作。
畫展現場畫了一幅雙竿墨竹,并豪邁地說:“喜氣寫蘭,怒寫竹,古人說得不錯。”將其賣畫全部收入用于救濟祖國的難民,并向華僑宣傳抗戰。他在途中給家人的信中寫道獻國家,盡國民的義務。”為多爭取資金,徐悲鴻應比利時駐新加坡副領事勃蘭素大的揭幕儀式,并付酬金四萬新幣。不久,徐悲鴻又為在新加坡進行抗日募義演在1939至1942年期間,徐悲鴻將歷次籌賑畫展所得全部捐獻給祖國,徐悲鴻在海外還廣泛會見海外愛國僑胞、國際友人,團結他們支援中國抗戰。
1940年,他應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并在加爾各答舉行畫展,為泰戈爾畫了10余幅素描創作了中國畫《泰戈爾》,為圣雄甘地畫了速寫像。還創作了構思已久的巨幅國畫《愚公移山》,將“愚公”那頑強不屈、百折不撓的精神與終將必勝之信念傳達給全中國人民,以及全世界正在為正義與和平戰斗的人們。1940年末,徐悲鴻第四次赴新加坡辦畫展為抗戰籌賑。1941年末,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匆忙離開,來不及帶走的40幅油畫精品后來被沉入井底毀壞。徐悲鴻經緬甸到達昆明后,舉辦了勞軍畫展,將售畫全部所得捐出慰勞前方將士。
1942年,徐悲鴻回到重慶后,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籌建中國美術學院,爭取了張大千、吳作人、李瑞年、王臨乙、沈逸干、艾中信、董希文等著名畫師為學院工作。他堅守教育家的本色,竭力培養人才、扶持新人,抗戰時期培養出戴澤、康壽山、盧開祥等優秀學生。為了鼓勵學生,他常以自己的作品換取學生的好作品作為獎勵,向貧困學生贈送學習用具,提供外出寫生的路費。當然,在教學中徐悲鴻傳授給學生最寶貴的東西則是愛國精神和高尚情操,他曾鼓勵最得意的學生馮法祀加入八路軍。
徐悲鴻仍馬不停蹄地舉辦義展、義賣、募捐,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1943年夏,徐悲鴻在青城山創作了取材于屈原的《九歌》的人物畫《山鬼》和《國殤》。1944年,其杰作《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月色》《飛鷹》相繼問世。他常常將筆下的動物寄托自己的精神,同時賦予其深刻的寓意。如1938年所繪《負傷之獅》、1940年《群馬圖》、1941年《奔馬圖》,皆與當時的重大戰役相關。由于長期顛沛流離和過度的勞累,1944年徐悲鴻患病住院,兩月后中央大學停發了他的工資,徐悲鴻只好離開醫院回到簡陋的租住屋中養病。
1945年2月,郭沫若前來看望慰問,并帶來周恩來贈送他的延安產的小米和紅棗。徐悲鴻已對國民黨的獨裁與腐敗深為不滿和失望,而從中國共產黨那里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和未來。他撐著病體,與老舍、馬寅初、翦伯贊、茅盾等200多位各界名人共同在《陪都文化界對時局進言》上鄭重簽名。
1945年抗戰勝利,徐悲鴻興奮不已。次年,他來到北平擔任北平藝專校長。1949年,他拒絕隨國民黨殘部南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被任命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當選為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為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
1951年,作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現代美術奠基者的徐悲鴻,帶病去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在創作巨幅油畫《當代新愚公》期間突發腦出血,半身癱瘓。1953年漸有恢復,不料9月23日晚再次突發腦出血,26日逝世。終年58歲。周恩來總理曾前往吊唁。
現出版有《徐悲鴻畫冊》《徐悲鴻畫集》《徐悲鴻文集》等,并設立有全國書畫院系統最高美術獎項“徐悲鴻美術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