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這人吶,活在世上,誰還沒個想不開的時候?可要是真走到了絕路,為啥古人投河自盡前,都得脫鞋呢?這里面門道可深了去了,今天咱就嘮嘮這事兒。
先講個故事,你肯定聽過《孔雀東南飛》,里頭那女主角劉蘭芝,被婆婆趕回娘家后,不愿改嫁,最后投河自盡。詩里寫得清楚,“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瞧瞧,脫了鞋子才跳進池塘,這可不是偶然。早在兩漢時期,投河前脫鞋就成了大家默認的規矩,這背后,其實和古人對禮儀的重視分不開。
在古代,入室脫鞋是基本禮儀,《莊子?雜篇?列御寇》里就有 “賓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屨跣而走” 的記載,意思就是客人通報列子,列子趕忙提著鞋子光著腳就跑出去迎接,可見古人對脫鞋這事兒多上心。漢末官渡之戰時,曹操聽說許攸來投奔,高興得連鞋都顧不上穿,光著腳就跑出去迎接,這事兒在當時被傳為美談,可見古人對禮儀的看重。
而且兩漢律法規定,待罪之人不能穿鞋,像《漢書?匡衡傳》里說 “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謁者詔衡冠履”,《漢書?董賢傳》也有 “(賢) 詣闕免冠徒跣謝” 的記載,都能證明這一點。所以說,古人投河前脫鞋,某種程度上也是在遵循一種禮儀規范,就好像在跟這個世界做最后的告別,帶著一種莊重和儀式感。
再往深了說,古人脫鞋投河,還有證明清白的意思。古代女子地位低,貞潔對她們來說比命還重要。要是遇到被強奪貞潔這種事兒,很多人都不會選擇報官,而是一死了之,用生命來捍衛自己的清白。就像戰國時期的屈原,因為國事糜爛,自己又報國無門,最后投汨羅江自盡。當時人們沒親眼看見他投河,可為啥斷定他是自殺殉國呢?就是因為在汨羅江畔找到了他的鞋子。
還有那些被婆家冤枉、受了委屈的女子,覺得自己沒臉見人,又沒處說理,也會選擇投河。她們把鞋子脫在岸邊,就像是在告訴世人:“我是清清白白的,我死是因為這世上沒了公道,我要用死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這一脫鞋,看似簡單,實則是她們對不公命運的一種抗爭,也是對自己名譽的最后守護。
除了禮儀和證明清白,古人投河脫鞋還和鬼神之說有點關系。古人相信,鞋子是貼身之物,和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一種特殊媒介。俗話說 “寧試人棺,不試人鞋”,就因為鞋子太私密,不能隨便讓人試穿。
古人覺得,家屬能通過鞋子找到死者的尸體。以前還有種說法,家屬得知有人投河死了,會找來道士和尚超度。道士到了河邊,就把死者的鞋子扔進河里,說鞋子沉在哪,尸體就在哪。這說法雖然沒啥科學依據,但也能看出古人對鞋子的特殊看法,覺得它能指引人們找到死者,所以投河前把鞋子留在岸邊,也是想著能讓家人找到自己,不至于死后尸身無著。
還有一個原因,古人特別忌諱 “橫死”。
啥叫橫死呢?就是意外死亡,像溺水、跌落這些。按照古人的觀念,“橫死” 之人不能進入家族祠堂,享受后輩供奉祭祀。投河自盡雖然也是非正常死亡,但只要能證明是自殺,家族祠堂大多還是會收納死者并進行祭祀的。
古人投河前把鞋子整齊地放在河邊,就是為了表明自己是自愿投河,不是意外橫死,這樣死后才能回到家族,得到應有的歸宿。這小小的舉動,背后是古人對家族歸屬感的深深眷戀,哪怕死了,也希望能和家族在一起。
你看,就這么一個簡單的脫鞋動作,背后竟然藏著這么多門道,和古人的禮儀、觀念、信仰都息息相關。這也讓我們看到,古人對待死亡其實很慎重,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遵循著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留下一些信息,讓后人能讀懂他們的心思。
這不僅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堅守。下次再看到影視劇里古人投河脫鞋的場景,你是不是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了呢?說不定還能跟身邊的人好好講講這背后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