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宣布擬增加養老服務師、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裝修管家等17個新職業。同時,擬新增黃金鑒定估價師、旅拍定制師、智慧倉運維員、睡眠健康管理師、服務犬馴養師等42個新工種。
勞動報記者統計發現,自2018年人社部重啟新一輪新職業發布工作至今的8年中,我國新增職業已經破百。
那么,這次公布的新職業特點在何處?它們是怎么評選出來的?職業與工種有哪些區別?新職業的發布又會對個人和行業發展帶來何種作用?針對不少勞動者非常關心的話題,勞動報記者專訪了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企業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范巍。
技術人員正在訓練機器人。
8年來110個職業成為新職業
什么才是新職業?這需要與“舊職業”進行對比。而參照的對象很簡單,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當新職業評選出來時,一定不在“大典”之中。
2018年,人社部重啟新一輪新職業發布工作。自此,新職業開始蓬勃而出。統計顯示,從2018年到2022年,人社部陸續發布了五批共74個新職業。其中,2019年發布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等13個新職業;2020年發布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等25個新職業;2021年發布了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企業合規師、公司金融顧問、易貨師等18個新職業;2022年則發布了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增材制造工程技術人員、數據安全工程技術人員等18個新職業。
2023年10月,人社部再次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新職業信息,共收到新職業建議書430余份,是2021年申報量的2倍多,主要涉及商務服務、生產制造、信息技術等領域。其中,緊貼數字經濟發展需求以及智能制造、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等領域的建議較多,約占新職業建議總數的四分之一。
2024年新職業信息公示中,包含了生物工程技術人員、口腔衛生技師、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測評師、云網智能運維員等19個新職業。
而最新的2025年公布的新職業目錄,共有17個職業“上新”。統計顯示,我國新職業的總數已經達到了110個。
此次發布的新職業更關注社會需求
那么,最新發布的新職業,與以往相比,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點呢?對此,范巍指出,這次發布的職業更關注社會需求面。
“新職業更多反映的是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在勞動分工中的體現。”范巍解釋道,一方面,這些年國家在技術變革領域發展特別快,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機器人等一系列新技術不斷出現,既產生了大量新的工作分工乃至形成職業,另一方面又促使傳統工藝、傳統職業迭代升級,演化出了一些新職業。
另一方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促使了部分新職業落地,“有大量人員愿意去從事細分領域的工作,滿足人們新增的那些需求,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新的職業或工種。”
范巍指出,以“養老服務師”為例,這一職業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在養老領域長期缺乏專業技術類職業的局面得到了突破,“以往該領域只有養老護理員、老年能力評估師等技能類職業,在老齡化程度愈發明顯的當下,解決不了老齡人口對養老多元化、專業化的需求。”
范巍表示,一個行業健康發展,需要匹配的職業肯定不止一個或兩個,而是需要一個“職業群”,或者是“職業金字塔”。“塔”的頂端人員專業技術較強,中下邊則技能較強,“養老服務業原來只有塔基沒有塔尖,對整個行業發展支撐不足,這次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同樣,在范巍看來,例如裝修管家、家政服務經理人等,都是伴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精細化、專業化需求發展而催生出的新職業。
工種數量遠超職業且可“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示的內容中,涉及了42個新工種,數量堪稱近年之最。工種和職業,到底有啥不一樣?
“可能許多人并不知道,工種目錄在我國的誕生其實早于職業目錄。”范巍指出,早在1992年時,我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種分類目錄》就已經正式頒布,整個工種分類目錄依據國民經濟一、二、三產分類,劃分為45個行業,編制工種4700多個,將傳統的八級技術等級制度簡化為與國際接軌的初、中、高三級制,制定了科學嚴謹的編碼和格式,進一步規范了標準體系。而我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籌備于1995年,正式發布時已是1999年。
“從大典上來講,可以分為大類、中類、小類和細類,但是還有第五層,那就是工種。”范巍強調,職業可以看作是工種的“總和”,而工種的發展也離不開職業的引導。之所以要設立工種,就是為了有利于技能的培訓和實際工作中的更好分工。
在最新的2022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共設置了1636個細類(職業),而工種數量則達到了2967之多。今后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工種還會不斷增加。
那么,工種是不是就一直“屈居”職業之下,有沒有可能“逆襲”呢?還真有。
范巍表示,職業分類大典并非是“一成不變”,根據實際需求,工種上升為職業也并不罕見。例如2020年時,人社部門就宣布將“公共衛生輔助服務人員”小類下“公共衛生輔助服務員”職業取消,將該職業下的“防疫員”“消毒員”和“公共場所衛生管理員”等工種上升為職業。
一個職業進入穩定期才具備進“大典”標準
據了解,此前新職業征集過程中,收到了400份建議,然而通過層層篩選后,最后公布的職業和工種只有59個,“淘汰”比例達到了85%。
到底什么樣的職業才能“上新”,為何入選如此嚴苛?對此,范巍表示,其實15%的入選率已經不能算低。
很多人或許認為,只要職業夠“新”,就能算新職業。但事實上,在社會上會有一些全新的“360行”,諸如“AI立體成衣設計師”“超空間場景設計師”“元宇宙建筑師”“虛擬人設計師”……但它們都并未進入“職業分類大典”中。
范巍指出,一個新職業的產生必須具備職業性、社會性、穩定性、規范性、群體性等特征,同時還得考慮專業化、社會化和國際化,只有一個職業業態從萌芽期、成長期進入穩定期,才具備了進入“職業分類大典”的標準。
“例如2024年7月公布的新職業中,備受社會關注的網絡主播也位列其中,但是主播可不是這兩年才火起來的。”范巍說道,“只有當這個職業已經站得很穩時,才會考慮將其納入職業分類大典中。”
新職業為勞動者提供更廣闊的追夢舞臺
成為國家承認的新職業,意味著什么呢?
“新職業代表了新的就業蓄水池,新職業的不斷涌現,對擴大就業渠道、提升就業質量,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和積極意義。”范巍指出,新職業是時代賦予勞動者的機遇,也為其成長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追夢舞臺。
新職業、新工種被納入國家職業體系,也代表它們即將步入規范發展的新階段。
“相當于國家給你的職業上戶口、發名片了。”范巍形象地指出,這意味著職業聲望會顯著提升,職業標準、人才評價體系、薪酬標準、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等將一一提上日程。
同時,獲得“國家承認”,也意味著從業人員關心的勞動者權益和社會保障等問題,將會有國家持續出臺相關政策予以保障。
(勞動報記者 羅菁 攝影 貢俊祺)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