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召開,本市一批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典型受到表彰。石景山區、門頭溝區、順義區、大興區、懷柔區、密云區獲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區稱號;朝陽區孫河鄉等57個村鎮獲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東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142家單位獲第七屆全國文明單位稱號;尚麗新家庭等22戶家庭獲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稱號;北京匯文中學等18所學校獲第三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此外,孟二梅、焦云龍當選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
經復查確認,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通州區、延慶區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區稱號。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本市堅持以全國文明城區創建為龍頭,推動“五大創建”合力并進,持續提升市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2個全國文明城區、119個全國文明村鎮、393個全國文明單位、42戶全國文明家庭、33所全國文明校園。
全國文明城市(區)是國內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創建難度最大的一個,是反映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綜合性榮譽稱號,是目前國內城市綜合類評比中的最高榮譽,也是最具有價值的城市品牌。當天,榮獲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區稱號的喜訊傳來后,獲評六區的市民歡欣鼓舞,一時間,微信朋友圈紛紛被刷屏、點贊。
石景山區創城辦向全區人民發出感謝信:“全國文明城區的榮譽是對每一位石景山人文明底色的最高褒獎,并誠摯呼吁石景山人繼續當好文明的‘守護者’,為文明城區畫卷增添亮麗色彩。”
懷柔區社會各界紛紛發言,曾投身創城十年的工作者羅東感慨“路在腳下,以人民為中心才是創城根本”;基層工作者張一帆為黨建引領下的成果振奮,對未來滿懷熱忱;普通市民彭麗潔、志愿者耿瀟驕傲于家鄉的蛻變,愿繼續為文明建設添磚加瓦;科研工作者焦毅則看到科技創新與城市文明的交融共生,堅信懷柔將以科技與文明的雙翼,在國家創新版圖上閃耀更耀眼的光芒。
門頭溝區則表示將以此為契機,持續鞏固和提升文明創建成果,不斷優化城市環境,提高市民文明素質,推動區域綠色高質量轉型發展,讓“綠水青山門頭溝”的城市品牌更加響亮,讓文明之花在京西大地上綻放得更加絢爛。
近年來,本市秉持“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將城市文明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讓精神文明成果惠及民眾,提升幸福指數。
本市把利民惠民作為創城前提,從解決市民身邊煩心事入手,針對老舊小區、背街小巷、農貿市場等重點區域的頑疾,通過20多次市級專題調度會,開展“文明駕車禮讓行人”、整治非法小廣告等專項行動,變治理難點為創建亮點。比如,自2021年開展“文明駕車禮讓行人”專項整治,經嚴格執法、文明勸導,以及多方示范引領與行業自律,路口交通違法和傷亡事故大幅下降,參與者禮讓意識顯著增強。背街小巷歷經三輪精細化治理行動,9年里5000余條實現蛻變,城市環境和市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城市環境改善的背后,是將文明創建融入城市治理的實踐。本市將文明城區創建納入《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關于深化文明城區創建的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確16區創建主體責任,市級部門齊抓共管,首都文明辦統籌協調,實現了“全域聯動”。
城市文明核心在于人的文明。數據顯示,2024年本市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達90.8分,連續19年上升。本市通過開展“北京榜樣”等活動培育社會風尚、涵養青少年價值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也辦得有聲有色。在文明城區的創建中,市民既是文明成果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鄰里議事廳”“聊聊吧”“童聲議事”“精治合伙人”等共治共享平臺的搭建,方便了群眾參與社區事務;“副樓長”“網格員”“新社工”等為新就業群體打造的新身份,讓他們更快融入城市生活參與城市治理。
從高位統籌到精細治理,從為民服務到全民參與,本市以文明城市創建為契機,探索出超大型城市文明建設的新路徑。未來,本市將推動創建“文明城市”向建設“城市文明”邁進,讓文明之花更加絢爛。
文/本報記者王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