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句話:“我不是人民幣,做不到人人都喜歡。”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常常選擇笑臉相迎、費盡心思地去討好身邊人。
殊不知,你的真心對待換來的是別人的惡意揣測,還總讓對方認為你沒安好心;
而你的好意也總是換來滿腹委屈,還讓自己成為了他人眼中的笑柄。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也曾提到:
“如果你一直想討好別人,那么你永遠也無法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其實,一個人苦苦追求的體面,從來不在他人的認可,而在自我的尊重。
因為你終會明白,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真誠才是最好的第一印象。
不討好,才能為自己而活。
討好,換不來尊重
其實,一段關系越是需要通過討好來維持,就越不會被人放在眼里。
因為討好不僅是自己一廂情愿的遷就,還會讓自己慢慢失去別人的尊重。
換句話說,你放低姿態換來的,也是同樣低等的地位。
著名心理學作家武志紅分享過一段話:
“你總看輕自己,別人也會看輕你;你不在乎自己的需求,別人也不會在意你想要什么。”
誠然,許多人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總是下意識忽視內心的感受,強迫自己去做不喜歡的事。
可實際上,認可不是靠迎合換來的,尊重也不是靠討好討來的。
電視劇《故鄉,別來無恙》中的吳蕓就是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和室友陳蓉一起合租的她,為了不和室友鬧矛盾,可謂是處處忍讓;
在陳蓉將用過的垃圾隨手丟在廚房和客廳時,她選擇默默清理好殘局;
在陳蓉向她借錢還債時,好脾氣的她也招架不住對方的再三請求,將錢借給了對方,卻遲遲不見對方還款;
之后,在她深夜加班回來,看見陳蓉帶了一群人到合租房里聚會,又把房子弄得一團糟的時候,心軟的她還是想著給對方一次機會;
好在,在朋友的幫助下,吳蕓要回了借款,但面對陳蓉還錢后不服氣的樣子,她最終還是鼓起勇氣和對方翻臉,將自己所受的氣都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可以看到,退讓并不會讓雙方都各退一步,反而給了對方理直氣壯地欺負自己的機會。
恰如稻盛和夫說的那樣:
“如果善良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翻臉。”
雖說那些善良的人總想著能用善意打動他人,但在面對別人無理的要求時,還是要敢于翻臉。
畢竟,強扭的瓜不甜,強求的關系也在不斷消耗你的身心。
討好,藏不住自卑
看過一個這樣的提問:“為什么我們越來越累,也越來越不快樂?”
有人一針見血地回答:“不是因為滿足不了自己,而是因為總是在疲于滿足別人。”
的確,習慣性討好他人的人,看似表面平靜如水,實則都活得非常憋屈。
同時,他們也不是沒有需求,而是總在壓抑自己,去滿足他人。
正如三毛所說的:
“折磨你的從來不是任何人的情緒,而是你心存幻想的期待,世間萬物都在治愈你,唯獨你不肯放過自己。”
當你將對自己的期待替換成對他人的期待時,留給你的必然是無盡的自卑感。
要知道,真正尊重你的人不需要你的討好,會自然而然地看到你的努力;
真正討厭你的人也不接受你的討好,會想方設法地挑剔你的毛病。
也由此可見,那些討好他人的人,把時間都浪費在了不值得的人,自己卻困在自卑、焦慮、無措的情緒之中。
很認同畢淑敏曾說的一句話:
“我們的生命,并非為了博得他人歡心。”
生活本就是自我強大、自我取悅的過程,為了迎合別人而放棄做自己,才是真正的愚蠢。
所以,與其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不如活出自己的自信人生。
不討好,才能活出自我
很多人看似活了大半輩子,卻始終沒有為自己而活。
可以說,這些人前半輩子不是活在別人的口中,就是活在自己讓步之中。
甚至是費盡心思地討好,只換來了他人淡漠地對待。
可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尼采說過:“成為你自己,因為你只能活一次。”
人生不過幾十載,任何讓你傷心、委屈的關系,都要盡快遠離。
畢竟,即便我們做不到人人喜愛,但能夠好好愛自己那就足夠了。
最后,一個人只有學會不討好,才能把時間留給自己,才能有精力活出自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