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進上海不難,想在上海房地產市場獲得一席之地卻并非易事。無論是行業的認可,還是購房者的口碑,都需要長時間的磨合和融入。
本期的申度觀察,我們來寫寫中建七局。中建系八子,如今在上海集齊了五家。來得最晚,最不為人知的小弟中建七局終于亮出了它在上海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作品——中環鉑樾。
公開資料顯示,在中環鉑樾之前,中建七局從未進入過一線城市做住宅項目開發。在如今高手林立、產品競爭白熱化的上海房地產市場,中建七局顯然經驗不夠,信心也不足。
困境一
遲到者的壓力
在中建系八個地產開發公司中,中建東孚在上海發展得最早,規模最大。得益于駐地上海的優勢,中建東孚深耕上??偛渴袌?,并輻射南京、蘇州、杭州、合肥等長三角核心城市。深耕上海的中建東孚,近幾年連續交付了壹府瀾庭、中建御湖瀾庭、中建海樾府等多個樓盤。
而中建壹品在上海的表現則更為激進和搶眼。其在營銷策略中,比“兄弟單位”更趨于市場化和決策下放。中建壹品入滬后,拿下多個重量級地塊,上海也因此成為中建壹品的又一大糧倉。
中建壹品上海首發之作——浦江之星,首開就以超過49億的銷售額達成近日光。并以昂揚之姿,掀起了上海樓市“卷品質”大戰。之后中建壹品·外灘源著也因為其硬核裝標及產品創新獲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
總部位于北京的中建玖合南下上海比中建壹品更早,2021年即完成布局。但中建玖合采用的是先外圍后中心的模式,早年在臨港、嘉定等新城區拿下幾個項目。其中,和萬科合作的理想之地項目,銷售情況良好。去年底,中建玖合又拿下大寧項目,成功殺到市中心,著力打造標桿項目。
最后說說中建七局的入滬路線。
首先,中建七局地產集團于2020年3月才重組,相比其他兄弟單位,在地產開發領域的整合與發展時間較短,需要時間來完善團隊和業務體系,是名副其實的“小老弟”。
中建七局進入上海之前,先將蘇州和昆山作為突破點發展了4年。2024年底,中建七局姍姍來遲,和中建港航局聯合體以底價12.53億元摘得寶山“南大板塊”地塊。自此,中建系第五家地產開發公司進入上海市場。
中建七局進上海晚,拿到的地塊也不核心。最關鍵是其在上海默默無聞,購房者對其完全沒有認知。既不像中建東孚有精耕細作的底氣,又不像玖合和壹品的團隊有超強的操盤能力和魄力。
如今,拿地7個月后,這個名為中環鉑樾的項目即將推出市場,擺在中建七局面前的將是一個怎樣的市場格局?
困境二
競品夾擊 無力還手
也許是因為對自己的產品沒有信心,也許是因為對競爭格局的憂慮,中建七局在中環鉑樾的營銷策略選擇上有些“走形”。在同板塊產品價格均為6萬/平方米多的情況下,劍走偏鋒連續放風其價格在7萬/平方米。
這樣的做法,可能是希望在正式價格出臺后,形成價格劃算的錯覺。也有可能是因為成本和利潤的壓力,想爭取高價而未得。無法是哪種原因,7萬/平方米的價格,上海的購房者和業內都不會買賬。
5月24日,上海公布了新一批上市新房,中環鉑樾最終拿到的備案價為66025元/平方米。作為中建七局上海首作,中環鉑樾面臨華潤中環置地·望雲(品質標桿)與保利海上臻悅(價格殺手)的雙重夾擊,毫無還手之力。
南大三兄弟關鍵指標對比
在價格上,它比保利海上瑧悅(均價約6.3萬/平方米)高,無性價比可言;在質量上,顯然無法PK同區域標桿項目中環置地中心·望雲(6.8-6.9萬/㎡)。
總結中環鉑樾目前備受市場質疑的幾個問題點,如下:
1、定價
項目主打小高層形態,但未在材質、配套等方面形成溢價支撐點,難以合理抬高單價。
2、區位配套短板明顯
南大板塊內部位置劣勢:項目位于南大路站西側,而板塊核心商業、教育、住宅資源集中在北側豐翔路站周邊,導致其難以享受成熟配套。
周邊工業用地限制:西側為教育科研(工業)用地,未來無法形成居住集群,商業、生活配套發展受限,而且可能存在噪音壓力。
3、教育配套不確定性
盡管宣傳周邊有南大實驗學校等教育資源,但開發商明確不承諾對口,需依賴政府后續規劃。
4、社區規模與公區配置不足
僅4幢14-17層住宅,總戶數246套,是南大板塊在售項目中規模最小的,沒有會所。
5、架空層設計爭議
泛會所式架空層雖設四大主題空間,但面積計入公攤,購房者需額外承擔成本,而競品會所為獨立不計容空間。
6、開發商經驗與物業風險
上海首秀經驗不足,此前未在上海開發住宅項目,本地市場適應性和產品打磨能力、交付力待驗證。
困境三
維權不斷、安置房基因未脫
中建七局地產發軔于棚改與安置房開發,近五年轉型商品住宅。從公開信息可知,算上上海的中環鉑樾項目在內,真正開發過的改善型產品數量屈指可數,仍難脫“安置底色”。
公開信息顯示,中建七局在全國范圍內開發的改善型住宅產品,包括上海中環鉑樾、武漢經開官蓮湖住宅項目、昆山春景雅苑、昆山鹿鳴錦苑/悅苑/華苑、昆山錦鳴雅苑、昆山熙悅雅園/熙和云庭、鄭州柒號院系列等。其中,昆山開發的4個項目,一度銷售火爆,但在交付階段卻維權不斷。
以下為公開渠道中,關于中建七局開發及建設的住宅項目糾紛:
01
昆山春景雅苑(2023年)
宣傳承諾的鋁板外立面被大面積涂料替代,且涂料出現鼓包、凹凸不平等質量問題。引發業主集體維權,質疑開發商誠信,暴露宣傳與實際交付標準嚴重不符。
02
昆山鹿鳴府(2023年)
同樣存在外立面鋁板替換為涂料的欺詐行為,涉嫌虛假宣傳。
03
鄭州御璟峯(2024年)
未交付即被投訴外墻脫落、規劃擅自變更、降標減配等。
04
鄭州瀚海思念城(2025年)
業主集資5200萬用于復工,但中建七局被指挪用4000萬至公寓項目,住宅仍未復工。
05
鄭州康橋·那云溪(2023年)
因開發商康橋地產資金鏈斷裂,中建七局作為承建方停工,導致近3000戶業主無家可歸。業主罕見起訴建筑商(中建七局),質疑其“抵制保交樓政策”。
結語
上海灘的“生存法則”考驗
當中建七局帶著安置房基因與二三線經驗闖入上海,其面臨的不僅是華潤、保利的市場絞殺,更是對央企地產商轉型能力的大考——
其一,品質短板與市場需求的沖突。其在昆山項目暴露的降標減配問題,與上海改善客群對所見即所得的嚴苛要求形成對沖;
其二,組織迭代與戰略定力的撕裂。五年四任董事長的管理層動蕩,與需要持續深耕的品牌塑造形成悖論。
當傳統土地-金融-人口紅利消散,央企地產轉型已進入毛細血管級能力重構階段。未來突圍既需產品力層面的精工革命,更需商業模式的重構——從資本驅動向運營能力溢價躍遷。
當中建系五子在上海形成從頂豪到剛需的全梯度覆蓋,真正的勝負手或許在于——誰能率先將建筑商思維進化為城市運營商視野,在保障房與商品房的鴻溝間架起價值轉化的橋梁。
這場轉型大考,終將改寫央企地產企業的估值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