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拉米蘇",這個意大利甜點的名字原意是"帶我走",沒想到在安徽亳州,它卻真的"帶走"了上百人的健康。近日,亳州一家路邊攤售賣的網紅提拉米蘇引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受害者建立的"提拉米蘇中獎協商群"人數已超百人。這些年輕人追著小紅書上的"仙女攤主"買下精致甜品,卻換來了一場"竄稀"噩夢。為何看似精致的網紅甜點會成為"毒藥"?哪些路邊攤食品正悄悄威脅著你的腸胃?
一場甜蜜的災難:亳州提拉米蘇中毒事件始末
"如果有20日當天購買或吃了提拉米蘇的盡快去正規醫院進行治療"——這條緊急提醒在亳州一個微信群里刷屏,群名叫"提拉米蘇中獎協商群",成員已超過百人。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集體食物中毒事件。
事情要從5月20日說起。當天,不少年輕人在亳州天河廣場附近的一個路邊攤購買了網紅提拉米蘇。這家攤位生意火爆,小紅書上有不少"種草"帖子,攤主是個年輕漂亮的"小姐姐",提拉米蘇看起來精致可愛,還有各種花式裝飾,售價30元一盒,比正規蛋糕店還貴。
然而,美食背后卻是一場健康災難。當晚至次日,陸續有人出現劇烈腹痛、嘔吐、腹瀉等癥狀,有人甚至形容為"竄稀神器"。更尷尬的是,有網友透露,有些情侶正在賓館"情到濃時",突然一方食物中毒,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為什么提拉米蘇會導致如此嚴重的集體中毒?提拉米蘇是意大利經典甜點,其制作工藝的特殊性在于完全不需要加熱或烘烤,是純生食。正宗提拉米蘇的做法是用生雞蛋的蛋白打發后,和加入酒類與糖的蛋黃攪拌,形成糊狀物。然后用內部多孔的手指餅干沾咖啡,排列組合后冷藏。一份約500克的提拉米蘇通常需要4個生雞蛋,而這些雞蛋從頭到尾都沒有經過任何加熱處理。
如果雞蛋不新鮮,或者在制作途中時間過長、冷藏密封不嚴,甚至售賣時沒有盡快被吃完,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正規甜品店從來不零售提拉米蘇,而是僅接受預訂,并且使用無菌雞蛋,以降低風險。
而路邊攤的提拉米蘇存在多重風險疊加:為了降低成本,攤主大概率不會使用無菌雞蛋;路邊攤沒有專業的冷藏設備,尤其在夏季高溫下,細菌繁殖速度驚人;制作環境衛生條件堪憂,餐具消毒也無法保證。
這種網紅提拉米蘇攤位的商業模式已經形成了一套"套路"。一位網友揭露:"這個商業模式最早是小仙女在某紅薯上寫日記,先曬幾天自己手工制作提拉米蘇的照片,然后安排朋友在評論區驚嘆,再表示盛情難卻開始售賣。全程有人幫助錄像、直播,把自己和攤位打扮得粉嫩可愛。本質是用性別和外型來暗示食品的安全衛生不需要懷疑。"
顏值經濟下的食品陷阱:為何年輕人愛上路邊攤甜品
"仙女的腳都比你嘴干凈"——這是當有人質疑小紅書上那些網紅路邊攤衛生問題時,常常會收到的回復。在社交媒體的濾鏡下,那些粉嫩精致的甜品攤位仿佛自帶消毒功能,讓人忘記了食品安全的基本常識。
為什么這些路邊攤甜品能如此輕易地俘獲年輕人的心?背后是一整套精心設計的營銷策略和社會心理學。在短視頻和圖片社交平臺盛行的今天,食物不再只是用來填飽肚子,更是用來"打卡"和"曬圖"的道具。那些造型精美、色彩鮮艷的提拉米蘇、慕斯蛋糕、水果撈,成為年輕人社交賬號里的"流量密碼"。一位90后消費者坦言:"買這些東西主要是為了拍照發朋友圈,吃不吃其實是次要的。"
這些攤位的經營者深諳"人設"的重要性,往往將自己包裝成"小仙女"形象——年輕、漂亮、有情懷。她們在社交平臺上展示自己親手制作美食的過程,營造出一種"純手工、有愛心"的氛圍。這些攤位通常不固定營業時間和地點,往往通過社交媒體預告"今天下午兩點在某地擺攤",制造出一種"限量版"的感覺。加上"斷貨"、"排隊"等營銷話術,進一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這種"游擊式"經營模式既規避了監管,又制造了稀缺感,讓消費者產生"錯過就沒了"的焦慮。
更值得注意的是價格陷阱。亳州中毒事件中的提拉米蘇售價30元一盒,比正規蛋糕店還貴。在某些夜市,一份水果撈甚至能賣到100元。這些價格與其成本完全不成比例,卻因為"網紅效應"被消費者接受。一位餐飲業內人士透露:"同樣的原料,正規店鋪因為有房租、人工、稅費等成本,定價反而更低;而路邊攤沒有這些負擔,卻能賣出更高價格,利潤驚人。"
與此同時,這些網紅攤位在食品安全方面卻存在嚴重隱患。沒有營業執照、沒有健康證、沒有固定制作場所、沒有冷鏈設備……這些基本的食品安全保障在"仙女經濟"面前被完全忽視。
地攤美食的"黑名單":這些食品請遠離
隨著亳州提拉米蘇中毒事件的發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那些看似美味的路邊攤食品。在食品安全專家眼中,有些地攤美食即使看起來再誘人,也最好敬而遠之。
冷加工甜品類是最危險的一類。提拉米蘇只是其中的代表,還有慕斯蛋糕、芝士蛋糕、奶油布丁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制作過程中不經過高溫殺菌,且含有大量易腐敗的原料,如生雞蛋、奶油、鮮奶等。正規甜品店的提拉米蘇要么用無菌雞蛋,要么用55~60度長時間保溫雞蛋,還要嚴格控制冷藏溫度和保質期。而路邊攤根本不具備這些條件,尤其在夏季,一旦溫度控制不當,細菌繁殖速度驚人。
很多網紅甜品攤主并非專業出身,他們可能只是參加了短期培訓班或者看了網上教程就開始售賣。一位網友爆料:"她招學徒2900一個(這個學徒學了一周),學完之后,在某個廣場擺攤。"這種情況下,攤主對食品安全知識的了解可能極為有限。
生食類也是高風險食品。這類食品包括壽司、生魚片、水果撈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不經過加熱處理直接食用。壽司和生魚片需要極為嚴格的原料篩選和保存條件。正規日料店的魚類都經過嚴格的寄生蟲檢測和低溫處理,而路邊攤的"平價壽司"很難保證這些標準。一位醫生警告:"生食海產品可能導致寄生蟲病,這比單純的食物中毒更危險,可能造成長期健康損害。"
水果撈看似健康,實際風險不小。一方面,切好的水果極易氧化變質;另一方面,很多攤位使用的并非新鮮水果。一位曾在水果店工作的網友透露:"基本都是比其他水果不新鮮的果子,才會揀出來做果切。"加上路邊環境的污染和不當的儲存條件,這些看似清新的水果可能已經成為細菌的溫床。
長時間存放的涼拌類食品也要警惕。涼皮、涼面、涼拌河粉等食品,雖然制作過程可能經過煮熟,但在售賣過程中長時間暴露在外,且通常添加大量調料,這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們這邊賣涼皮、涼拌河粉的路邊攤,都是僅賣上午,因為這類原料不耐放,過了中午就會變酸餿,也就是變質,不能吃了。"一位餐飲從業者表示。
無法確認來源的肉類制品也是風險高發區。這類食品包括鹵味、泡椒鳳爪、烤腸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原料來源不明,加工過程不透明。泡椒鳳爪是典型代表。一位消費者質疑:"鳳爪泡在那腌制的水里面,你都不知道那一盆是賣了好久了,多久沒有換過?這種腌制的東西從口感上是吃不出來時間差的。"
如何安全享用街頭美食
路邊攤美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完全拒絕似乎有些極端。那么,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時,盡量規避健康風險呢?
"路邊攤還是不適合吃冷的食物。"這是幾乎所有專家的共識。高溫烹飪能殺死大部分細菌和病毒,大大降低食品安全風險。一位資深餐飲從業者建議:"路邊攤如果非吃不可,只能選傳統熱食熱飲,炸油條炸肉排胡辣湯小餛飩啥的都沒事,這些路邊攤經過高溫,相對安全。"但即使是熱食,也要注意幾點:看食物是否完全煮熟,尤其是肉類;觀察攤主是否現做現賣,避免長時間存放的食品;夏季盡量減少路邊攤消費,因為高溫環境下食材變質速度快。
路邊攤美食是城市煙火氣的一部分,完全拒絕似乎有些可惜。關鍵在于如何平衡美食享受與健康安全。一位資深美食博主總結道:"對于路邊攤,我的原則是:熱食可以,冷食謹慎;有執照的可以,無證經營的謹慎;能看到制作過程的可以,密閉加工的謹慎;傳統工藝的可以,新奇網紅的謹慎。"
最后,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監管部門,都應該認識到:食品安全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既不能因為一次事故就全盤否定路邊攤文化,也不能因為"煙火氣"就放棄基本的安全標準。在這個問題上,理性比情緒更重要,預防比治療更有效。食品安全監管不是與小商販為敵,而是保護所有人的健康權益。只有形成這樣的共識,我們才能既享受城市的煙火氣,又不必擔心"提拉米蘇"變成"竄稀神器"。#亳州提拉米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