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姆安拉5月24日電 中東戰地手記|數次驅趕、連續巨響、嗆出眼淚——直擊以軍在巴勒斯坦難民營的行動
新華社記者黃澤民 馮國芮
5月20日早9時許,新華社駐巴勒斯坦記者接到同事電話:“以軍來了。”記者立即趕往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城市納布盧斯的郊區。那里的阿斯卡爾難民營是以色列軍隊和警方此次行動對象。
巴勒斯坦當地記者一般通過社交媒體獲取以軍進入約旦河西岸的動態,一有情況就立即出發。有時以軍會封鎖現場并阻礙記者報道;有時媒體到達現場時以軍行動已經結束。
20日,在靠近阿斯卡爾難民營的一條主干道上,以方車輛堵住了難民營一側的車道,禁止通行。記者無法進入,只能在外圍等候。其間,不斷有以方車輛向媒體聚集處駛來,試圖驅趕聞訊而來的記者們,逼迫大家不斷后退。一個小時內,這種情況至少發生了3次。
戰地報道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和危險。巴勒斯坦青年有時會向以軍車輛投擲石塊、焚燒輪胎以示抗議,隨后可能招致以軍“報復”,而一旦雙方爆發沖突,局面很可能失控。要想確保人身安全,需要依靠預防措施和經驗。比如,提前摸清楚現場可以用來躲避的地點;車中常備防彈衣、頭盔和防毒面具;使用專業相機,亮明媒體記者身份,避免在混亂中遭到誤傷。
當地攝影記者馬吉迪·穆罕默德在以軍行動現場對記者說,在約旦河西岸的報道工作非常困難,尤其是2023年10月以來,這里的危險系數不斷上升。盡管他穿著標有“媒體”字樣的防彈衣,但依然因為槍擊、催淚瓦斯等原因多次受傷。
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雙方在約旦河西岸的矛盾急劇激化,以方控制明顯收緊,以軍行動大幅升級。
今年1月,以軍在約旦河西岸北部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目前仍在持續。該行動已導致約4萬人流離失所。近期多份聯合國報告顯示,約旦河西岸北部的多座難民營幾乎空無一人,以軍在這些難民營設立哨所,損毀難民營基礎設施。
近段時間,以軍頻頻在阿斯卡爾難民營所在地區開展行動。根據聯合國5月7日發布的報告,自以軍1月21日對約旦河西岸北部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以來,約旦河西岸各地共有1058名巴勒斯坦人受傷。
在以軍行動現場,巴勒斯坦紅新月會的救護車隨時待命。20日,從難民營里出來的急救人員告訴記者,以方人員正在難民營里做標記,有可能是為日后拆除房屋做準備。
隨著時間推進,記者們開始在阿斯卡爾難民營多個入口附近展開報道。突然,以方人員拿著槍下車,人們四處逃散,現場氣氛驟然緊張。記者看到,以方人員持槍從多個入口急速沖入難民營。
在以軍行動收尾階段,現場響起急促、連續巨響。隨后,以方在主干道多個位置投擲催淚瓦斯,瞬間煙霧彌漫。當地民眾用衣領掩住口鼻,快速躲進汽車或房間里。有些人開始劇烈咳嗽,記者被嗆出眼淚。
以軍這場行動持續大約3小時,事后并未就此發表聲明。以色列警方20日說,當天在納布盧斯附近逮捕了一名遭通緝的巴方人員,但沒有說明具體地點。
巴勒斯坦通訊社隨后報道說,以方對阿斯卡爾難民營開展行動時投擲了催淚瓦斯,導致數十名民眾出現窒息等狀況。(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