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外線威脅日益加劇的今天,防曬幾乎成為全民護膚的“剛需”,而防曬霜成了防曬的首選。然而,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防曬霜的安全性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審視。從化學防曬劑可能引發的內分泌干擾、皮膚過敏,到對海洋生態的破壞性影響,防曬霜的“危害性”逐漸從實驗室數據走向公眾視野。
尤其是近年來,多項研究揭示,某些化學成分(如二苯酮-3、奧克立林)可能通過皮膚吸收進入血液,其濃度甚至超過安全閾值;而物理防曬劑雖被視為更安全的選擇,卻可能因納米顆粒的滲透性引發長期健康疑慮。與此同時,防曬霜中含有的香精、防腐劑等添加劑,也可能成為敏感肌人群的“隱形殺手”。
01,關于防曬霜危害的研究
2019年,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部分防曬霜中的化學成分(如阿伏苯宗、二苯酮-3、奧克立林等)在極端使用條件下會被人體大量吸收,其血漿濃度遠超FDA設定的安全閾值。
文章發在了JAMA,這也是業內人士比較認可的醫學類刊物,必然是通過了相關同行評議,不會像plos one這種水刊搞出“茅臺抗癌”的說法之類的。
內容如題目所下:
Effect of Sunscreen Application Under Maximal Use Conditions on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Sunscreen Active Ingredients
研究最大劑量使用防曬霜后血液中的防曬霜活性成分,發現這些成分在血液的濃度超過了安全閾值。
但是至于這些高濃度是否會造成人體損傷,則是缺乏證據的。
The systemic absorption of sunscreen ingredients supports the need for further studies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ndings.
當然,如何理解這個內容,真的是見仁見智了.你可以認為沒有具體毒理研究,那就認為是無毒的,也可以認為可能有毒,這種問題沒法解決。當然了,文章也特別說了
These results do not indicate that individuals should refrain from the use of sunscreen.
這些結果并不意味著讓人們以后別用防曬霜了...
02,最簡單就是最好的
說起來,很多時候,我們很依賴化學的東西,卻忽略了物理的東西,這是一個很大的謬誤。
比如,人們減肥喜歡用各種減肥藥物,然而,最好的減肥方式是“管住嘴、邁開腿”。
比如,人們喜歡用各種消毒試劑,然而一般情況下,最好的消毒肯定是用水沖然后煮一遍。(哪怕是馬桶蓋子之類的,用水沖是可以沖走絕大多數菌的)。
同樣比如手的消毒,勤洗手絕對是最佳的辦法,那些洗手液大部分情況下屬于聊勝于無罷了(消毒就是一個平衡,消毒能力強意味著對皮膚損傷大,畢竟消毒劑可不分細菌還是人的皮膚細胞)
03,我們該如何防曬?
防曬,同樣的道理,物理防曬效果要甩防曬霜一大截。一件兩三百的防曬衣,可以賽過厚厚一層防曬霜,如果是女孩子,打個傘就可以擋足夠多的日曬。現在很多人都是室內工作的,接受日曬的機會少多了,所以平時大可以采取足夠的物理防曬,比如戴個長檐帽子,穿個皮膚衣,打個傘,都可以解決大部分防曬問題。(要說熱的話,涂防曬霜可能也不涼快哈哈,畢竟要求用量是 2 mg/cm2)
當然,你要是長期外出行走甚至需要在太陽底下干活,那就當我啥都沒說,這種情況下,防曬還是次要的,防中暑才更關鍵。
另外,偷偷地說,不要被各種“駭人聽聞”的說法給影響了哈,包括紫外線致皮膚癌啥的,黑色素瘤發病率低的很。
當然了,外觀這個,另說。
最后,防曬肯定是做的。與其盲目依賴單一產品,不如結合物理遮擋、規避強紫外線時段等多元策略,同時優先選擇成分透明、環保認證的防曬品。科學認知與理性選擇,才是破解爭議的最佳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