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區寄語
甘肅省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劉文勝:
“甘肅展團已連續參加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博覽會見證了甘肅工美的成長軌跡。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展覽規模宏大、參展人數眾多、作品愈發精致亮眼,且國內影響力與日俱增,是推動工藝美術發展的頂級盛會。五年來,甘肅展品從‘高原特色’邁向‘高峰創作’,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的交響在此回蕩。”
5月30日,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2025CACE)將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啟幕。作為中國工藝美術行業的“風向標”,這場盛會即將迎來一位“全勤標兵”——甘肅展團。自2019年博覽會創辦以來,甘肅連續五屆從未缺席,此次攜卓尼洮硯、蘭州掐絲琺瑯畫、夏河唐卡等百余件精品,組成“隴原方陣”,展現黃河上游文明的千年工美智慧。
黃河遺韻:千年工美的隴原答卷
甘肅地處黃河上游,傳統工藝美術以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技藝精湛著稱,地域民族文化特色鮮明。黃河文明孕育出10大類200余種工藝美術瑰寶。從馬家窯彩陶的遠古圖騰到敦煌壁畫的盛世華彩,從洮河硯臺的墨韻書香到掐絲琺瑯的流光溢彩,33萬隴原匠人用298位省級大師、207名高級工藝師、6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匠心接力,守護著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
“甘肅展團已連續參加五屆博覽會,博覽會見證了甘肅工美的成長軌跡。”甘肅省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劉文勝表示,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展覽規模宏大、參展人數眾多、作品愈發精致亮眼,且國內影響力與日俱增,是推動工藝美術發展的頂級盛會。五年來,甘肅展品從“高原特色”邁向“高峰創作”,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的交響在此回蕩。
山河為硯:刻刀下的文明史詩
本屆博覽會將展出的兩方洮硯,無聲訴說著“石上史詩”。《滄海曙光》擇取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甘肅洮硯,采用喇嘛崖老坑鴨頭綠珍稀硯料,依天然水波紋理雕琢滄海激浪,37厘米硯面似凝固的驚濤,硯背深池可盛三斤墨汁,正反雙用設計突破“文房清供”固有形態;《夢里家園》以56厘米硯面展開鄉村振興長卷——刀鋒游走處,老宅炊煙、翠柏溪橋與新村小樓隔空對話,黃膘石紋化作歲月包漿,將“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時代命題刻入硯石肌理。
從選料到成硯需歷時半載,每一刀都是與時光博弈。這兩方巨硯,一方承載自然造化,一方銘刻時代變遷,恰似甘肅工美的雙生鏡像:既敬畏傳統,亦擁抱變革。
洮硯《滄海曙光》
創新破界:琺瑯藻井的時空交響
在建筑藝術的浩瀚星河中,運用琺瑯工藝制作的敦煌藻井,圖案繁復、色彩鮮艷,被譽為“最美天花板”,展現了東方藝術的獨特魅力。
當莫高窟藻井“走”下洞窟穹頂,在掐絲琺瑯中煥發新生。本屆博覽會將展出的《四面佛藻井》以晚唐莫高窟第14窟為藍本,掐絲細若游絲,釉色瑰麗如霞,抽象幾何線條重構佛國莊嚴;《飛天藻井》再現初唐第329窟的飄逸神韻,銅絲勾勒飛天衣袂,金線點綴寶相花紋。LED光影中,青金石藍與景泰藍綠交織輝映,千年壁畫在現代建筑中煥發新生。“琺瑯藻井將繼續綻放光彩,為人們帶來更多美的享受。”劉文勝表示,此舉讓藻井從洞窟穹頂“飛”入城市空間,化作可觸摸的“空中敦煌”。
琺瑯《飛天藻井》
工美振興:從手藝到產業的生態重構
甘肅展臺的深層敘事,藏在33萬從業者的選擇里——
唐卡畫師以礦物顏料繪制“移動的壁畫”,夏河拉卜楞寺的唐卡從經堂走向美術館;蘭州掐絲琺瑯匠人開設非遺研學工坊,讓“敦煌色卡”成為Z世代的國潮配飾;洮硯雕刻師直播開石選料,百萬網友圍觀“石頭里長出的山水”……
正如《夢里家園》硯中那座連接新舊村落的小橋,甘肅工美正搭建傳統與現代的通道。劉文勝透露,未來將借博覽會平臺,推動“非遺+文旅+電商”生態鏈建設,讓藏在深山的技藝,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從黃河古渡到東海之濱,甘肅工藝美術攜帶著馬家窯的陶土、莫高窟的礦彩、洮河畔的硯石,在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上完成了一場橫貫東西的文明巡禮。
洮硯《夢里家園》
琺瑯《四面佛藻井》
文|記者 王薛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