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是生活的基礎,吃完飯菜之后就需要洗碗。洗碗看似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情,卻和人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經常聽人說這么一句話:“一人洗碗全家患癌”。這句話雖然有點夸張的成分,但是不好的洗碗壞習慣,的確隱藏著巨大的健康隱患。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5個常見的洗碗“壞習慣”,長期這么做,會大大增加患癌的概率。廢話不多說,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你家占幾個?
一、長時間浸泡餐具
因為沒時間洗碗,或者是節省洗潔精,等碗碟多了一起洗等等原因。很多人在吃完飯之后,喜歡把臟碗碟放進水池里面浸泡。
長時間浸泡在水里,簡直就是給細菌和病毒營造出一個舒適的“溫床”。食物殘渣,在水里會慢慢分解,然后滋生出大量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
在潮濕的環境里面,幾個小時就能夠達到驚人的數量。然后就慢慢滲透進餐具的縫隙里面,即便刷洗得很仔細,也依然會有不少的殘留。進入身體,容易引發各種疾病。身體免疫系統不斷受到攻擊,患癌的風險就會增大。
除此之外,竹木材質的筷子、砧板等餐廚具,在潮濕的環境下容易發霉,滋生出大量的黃曲霉素。這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質,在高溫的環境下也很難消滅,對身體健康有極大的危害。
二、長時間不清潔洗碗工具
每次洗碗的時候都要用到絲瓜囊、洗碗布等洗碗工具,每次使用完之后,上面會沾染很多的食物殘渣、油脂、細菌、病毒。
因為洗碗工具經常處于潮濕的狀態,細菌就會在上面瘋狂繁殖。如果每次用完洗碗工具,沒有認真清洗。下次洗碗的時候,就會把上面的臟污、細菌又重新涂抹到餐具上面。
這就會變成一個惡性循環,碗碟永遠也洗不干凈,甚至是“越洗越臟”。長時間使用不干凈的碗碟,就會不斷攝入細菌,出現“病從口入”的情況,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
因此,洗碗工具要經常清潔、消毒,避免出現越洗越臟的情況出現。
三、共用一個洗碗工具
洗碗工具除了要經常清潔、消毒之外,最好要多準備幾塊洗碗布、洗碗海綿、西瓜囊等洗碗工具。
原因很簡單,如果家人有感冒、發燒等情況,用過的餐具就會沾染上病毒。洗碗的時候用同一個工具,就可能會讓病毒殘留在洗碗工具上面。洗下一個碗碟的時候,就會沾染在上面,增加交叉感染的概率。
除了感冒之外,家人有乙肝、肝炎病毒等傳播更嚴重的病菌,交叉感染的風險就會長期存在。
為了家人的健康考慮,一定要分開洗碗,使用獨立的洗碗工具,減少疾病傳染的概率。
四、殘留的洗潔精
很多人覺得,洗碗的時候多放一些洗潔精,可以洗得更干凈一些。這樣的做法其實是錯誤的,不僅浪費資源,還容易出現洗潔精沖洗不干凈的情況。
洗潔精雖然有很強的去油污能力,但是它也屬于“化工產品”。如果碗碟上面經常有殘留的洗潔精,時間長了之后,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導致消化不良、腸胃不適等癥狀,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甚至還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因此,我們洗碗的時候,一定要控制洗潔精的用量。并且,盡量讓碗碟在水龍頭下面沖刷20S以上,徹底把洗潔精沖洗干凈。
五、鋼絲球用力刮洗
鋼絲球是一種很強力的清潔工具,在面對頑固污漬的時候,很多人都喜歡用鋼絲球強力刮洗。這樣做,的確可以把污漬去除掉,但是也會對餐具造成損傷。
要知道,餐具的表面有一層保護涂層。如果涂層被破壞的話,就容易導致食物和餐具的材質接觸,從而產生化學反應。除此之外,保護涂層還有抗菌的作用。
如果餐具的表面被刮出了痕跡,不僅會破壞涂層,還容易讓餐具被細菌侵蝕,增加清潔的難度。當細菌和病毒隱藏在餐具的劃痕里面,下次裝菜、裝飯的時候,就會滲透進飯菜里面,跟著食物進入肚子里。
長期使用受損的餐具,就相當于在沒有防護的環境下進食,會對健康造成一定的風險。
文末總結
洗碗雖然是生活中一件經常做的小事,但是錯誤的洗碗換習慣卻不容忽視。為了家人和自己的身體健康,一定要養成正確的洗碗習慣,把健康風險扼殺在搖籃當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