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勁強醫生咨詢:156-0089-6344(同微步信)
在中醫中,人體被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疾病的發生往往是臟腑失衡、氣血失和的外在表現。痙攣性斜頸看似只是頸部肌肉不自主地痙攣、歪斜,卻與失眠、氣血不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多飽受痙攣性斜頸折磨的患者,常常同時伴有入睡困難、多夢易醒的困擾,面色蒼白、四肢乏力等氣血虧虛的癥狀也如影隨形。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味能改善這些問題的中藥材,從中醫角度助力身體恢復平衡。
從中醫理論來看,痙攣性斜頸屬于 “痙證”“項強” 范疇。《黃帝內經》有云:“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當氣血不足時,筋脈失去濡養,就如同干涸的河床失去水流的滋潤,變得僵硬拘攣,從而引發頸部肌肉的異常收縮。而失眠,同樣與氣血密切相關。心主血脈,心血充足才能養心安神,若氣血虧虛,心神失養,就會出現失眠多夢的情況。因此,補氣血成為調理痙攣性斜頸、改善失眠的關鍵所在。
在眾多中藥材中,黃芪堪稱補氣血的 “佼佼者”。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等功效。《本草綱目》記載:“黃芪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圣藥,五也。”對于痙攣性斜頸患者而言,黃芪能補氣養血,使氣血充足,濡養筋脈,從而緩解頸部肌肉的痙攣狀態。
同時,黃芪還能通過補氣養血來改善失眠癥狀。氣足則血行,血足則神安。當氣血充盈,心神得到滋養,自然能安然入睡。現代研究也表明,黃芪含有黃芪甲苷、黃芪多糖等多種活性成分,這些成分能夠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環,對神經系統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有助于緩解焦慮、改善睡眠質量 。
盛勁強醫生現于北京仁宣中醫開展診療服務,每周六全天接診,坐診時間為上午8:00至下午5:30。作為從醫近30年的中醫,他深諳中醫辨證施治精髓,尤其在神經系統疾病領域(如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梅杰綜合征、多系統萎縮、運動神經元病、帕金森病等)形成了獨特診療體系。其以"一患一方"為核心理念,通過傳統雙手把脈、舌苔辨識等精準診斷技術,結合古代中藥組方,在控制病情進展、預防并發癥及降低復發率方面成效顯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