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1951年4月,志愿軍39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創造了一出由古兵法帶來的震撼戰績。
他們效仿古代關羽的水淹七軍,利用天氣以及地形條件,讓美軍司令李奇微引以為傲的部隊寸步難行。
他們的秘密武器,不是長槍大炮,也不是技術含量極高的新型武器,而是華川水庫這個看似普通的人工湖。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代軍事戰爭思想和兵法謀略,在這次對抗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高深兵法的積淀中一步步成長的志愿軍將領,再一次讓美國人領教到了中國軍人的強大和可怕,也直接推動了戰局的發展。
非華川水庫
39軍使用了怎樣神乎其神的戰術?在戰術執行過程中,軍中將領又有著哪些過人的思考?
巧用環境,效仿關羽
1951年2月,在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的過程中,中國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隊聯合作戰,創造了橫城大捷的戰績,狠狠打壓了聯合國軍囂張的氣焰。
兩萬多名敵人在這次戰斗中被我軍殲滅,敵軍指揮部也反復品嘗了無能為力的滋味。中國軍人的強大,激起了他們更加強烈的斗志。
若是聯合國軍的戰斗情況再消沉下去,恐怕等不到第五次戰役,志愿軍就能結束戰斗。
為了避免更壞的情況發生,聯合國軍反撲的力度更加猛烈,也給我軍帶來了不少壓力。
在戰場局勢愈發嚴峻的情況下,中朝聯合作戰的增援部隊也在不斷向戰場開進。為了盡量爭取時間和空間,志愿軍司令部決定將我方的戰術調整為運動防御。
這也就意味著,我軍暫時需要躲避聯合國軍的鋒芒,并且在必要的時候綜合評估,適當的放棄一些陣地,向北方撤退。
有時候一味的頑強作戰,不僅沒有辦法取得更有意義的戰果,反而還會給自身帶來不必要的消耗和損失。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次需要持續作戰的戰爭,志愿軍司令部不得不考慮到長期的發展規劃,因此才會在最合適的時機下達最合適的命令。
在我軍向北方進行戰略撤退的過程中,聯合國軍的火力攻擊力度還在不斷增大。
美軍裝備
火力其實是他們最大的優勢,不管是在空中武器還是在地面火炮的使用上,對方的裝備性能都遠遠優于我軍,李奇微這個狡詐如狐的司令,自然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
李奇微
正因如此,即便我軍打算撤退,危機四伏的局勢也并沒有緩解半分。
我們需要派出一部分兵力,暫時拖住美軍進攻的腳步,給主力部隊的撤退爭取時間。利用這段時間,主力部隊可以盡快恢復和調整狀態,為接下來的大規模戰役做準備。
志愿軍第三十九軍,則承擔了這個重任。軍長吳信泉將軍深感責任重大,一刻也不敢懈怠,始終奔波于戰場之上。
當敵我雙方在華川一帶遭遇時,第39軍115師的處境實在算不上理想。
當時敵軍計劃用火力將我軍的前路切斷,把39軍困在華川。他們還將利用補給線與后勤線作戰,全面切斷39軍的資源補給途徑,活生生的把這支軍隊困死在華川。
李奇微這個戰術實在算不上高明,很容易就被我軍看透。但是在戰場上,高明不是最重要的,管用才是最最重要的。
李奇微
事實就是,如果我軍找不到突破的契機,敵人的戰術恐怕會非常管用。
這件事情猶如一塊大石,重重地壓在吳信泉將軍的頭上。他幾乎每一天都在思考,怎么才能在突破困境的同時,最大程度上拖延時間,完成任務。
面對敵我雙方明顯的兵力差距,要想找到出路,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在,吳信泉將軍也不是一般人。
吳信泉將軍
有一天,他們在巡邏和視察華川周圍環境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面積不小的人工湖,也就是華川水庫。
若是按照常規的作戰思維來考慮,這個人工湖似乎對于我軍作戰并沒有太大的幫助。但戰場最忌諱的就是墨守成規,有時候打開思路,往往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比如吳信泉,他在看到華川水庫之后,想到了三國時期的一個著名軍事作戰案例,關羽水淹七軍。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樊城之戰,指的也就是這場戰役。
公元219年7月,關羽命令手下的悍將鎮守在其他城池,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攻打樊城。當時,樊城的守將是曹仁。
面對聲勢浩大的攻城部隊,曹仁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援軍是他們計劃中的重要一環,只要于禁率領七路大軍及時趕到,那關羽等人的處境,便會像餃子餡一樣無路可逃。
所以,阻斷援軍的到來,在于禁七軍達到作戰地點之前就將其消滅,便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而關羽可謂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連老天爺和漢江水都在幫助他。
時值夏季,雨水偏多,天空陰陰沉沉,大雨已經連綿了十多天,地上的積水更是肉眼可見。與此同時,河水的水位上升,也是肉眼可見的現象。
主將關羽則巧妙的利用自然條件帶給他的優勢,命令手下將漢江的堤壩挖開,放出了被困住的大水。
失去圍擋之后,漢江之水猶如瘋狂叫囂的洪水猛獸,帶著一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向著地勢較低的地方傾瀉而去。
正好,于禁的七路大軍所在的方向,就是漢江水流向的方向。
有時候,自然的力量是人類無法想象也無法抵抗的強大。任憑于禁七軍如何彪悍,如何驍勇善戰,此時面對天險,自然也是無能為力。
他們不僅被困在了原地,還被大水淹沒。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在水中掙扎,又被大水無情的吞噬。
卷起五六丈水勢的漢江大水,幾乎讓于禁七軍全軍覆沒。
這就是典型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關羽大軍甚至還沒有和于禁七軍短兵相接,就把他們全部消滅在了來的路上。
于禁這位將領,自然也不得不投降認輸。至于大將龐德,被殺是他逃不過的結局。
雖然后來的戰場局勢也是瞬息萬變,但至少這一刻,關羽的水淹七軍戰略大獲成功,也給后人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研究價值。
老祖宗的智慧,在特定的時候,給看到華川水庫的吳信泉架起了一座思考的橋梁,讓他想到了最好的辦法。
水淹美軍,戰果理想
既然關羽能夠水淹七軍,那么吳信泉自然也能帶著39軍水淹美軍。
只不過,光是有華川水庫還不夠,他們還得進一步確認雙方所在的地勢高度,以及人工湖水的流向。
幸而天助我也,在詳細查看了作戰地圖之后,吳信泉發現,我軍所處的地帶正好是華川水庫的上游,而敵軍正好位于下游。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開閘放水,敵人便是首當其沖,而我軍則可以最大程度上規避風險。
這個戰略戰術需要謹慎行事,所以他馬上命令偵察人員快速行動調查華川水庫的蓄水量和普遍水位,同時也要把大壩的基本情況摸清。
為了盡可能多地蓄水,他還命人將水庫的閘門全部關閉,減少人工湖水的流失,盡可能提高水位,也增加接下來戰術的攻擊性。
有了地利,天時也來幫忙。
當時正值春季,氣溫漸漸回升,萬物復蘇,冰雪消融。融雪的過程是固體變為液體的過程,也為湖水增加了更多的蓄水量。
看著天空作美,39軍的戰士們心中十分喜悅。這是很好的預兆,預示著他們的戰術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1951年4月8日,39軍的戰士報告軍長吳信泉,華川水庫已經基本被完全蓄滿,湖水也快要到達大壩的頂部。
這就意味著,前期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開閘放水這一行動的腳步,也一點點走近。
選擇一個合適的放水時機,當然也十分重要。敵軍在夜間通常會放松警惕,降低防御力度,所以4月9日的凌晨,是最好的行動時間。
作戰科的干部本來打算用工兵埋雷炸壩的方式,把華川水庫的堤壩全部破壞,讓已經被蓄滿的湖水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加速度,朝著美軍陣地席卷而去。
但是吳信泉卻認為,炸壩并不是最好的辦法,至少不是為了長遠而考慮的辦法。人工大壩作為水利方面的基本設施,能夠為朝鮮人民的生活帶去許多便利。
如果他們用炸壩的方式將這里毀掉,華川水庫將失去全部的價值。
為了日后朝鮮人民的正常生產與生活,吳信泉舍去了這一辦法,而是派遣士兵到各個閘口,統一規定開閘時間。
這樣一來,水淹的效果肯定沒有炸壩那么好。但是,在大家的計劃中,這也足夠美國軍隊喝一壺了。
4月九日的凌晨,所有部門已經完全做好了準備。隨著指揮部一聲令下,大家同時行動,打開水壩的十多個閘門,看著湖水朝著美軍陣地所在的方向呼嘯而去。
那一瞬間的場景,完全可以用震撼來形容。在人的力量無法達到的某些層級,大自然的力量可以輕松做到。
天地仿佛都已經變了顏色,漫天的水占據著美軍的全部視線,也沖毀了他們已經建好的所有工事。有一些還在睡夢當中的美軍,甚至還來不及睜眼,就落入了冰冷的湖水當中。
39軍的領導干部通過電話監聽著對面的情況,他們聽到了美軍的鬼哭狼嚎,聽到了湖水奔流而去的巨大的轟鳴聲,也能夠從聲音中想象對面的一片狼藉。
事實上,美國人的滋味確實不好受。
由于能見度太低,而且地形地勢十分崎嶇,美軍陸戰一師根本沒有辦法搶險,也沒有辦法快速到達華川水庫,關閉閘門。
即便是足智多謀的李奇微,面對這樣的境況也只能感嘆無能為力。
突破界線,愈戰愈勇
吳信泉用一招水淹美軍,讓整個世界都看到了中國兵法和軍事智慧的高明之處,也讓所有人為之震撼。
他所率領的39軍,是一支百戰之師,不僅勇于承擔最重大最艱險的任務,還能夠以超常的智慧和勇氣,交出讓人滿意的答卷。
1950年12月,39軍就已經創造過不菲的軍事戰果。
當時,聯合國軍接連失利,退到了三八線以南的地區,打算利用臨錦江一帶的天然優勢,構筑堅固的防御工事,阻擋我軍前進的腳步。
三八線是朝鮮戰場上一條非常敏感的分界線,敵人以為,只要退到三八線以南,他們就能喘口氣,也能卷土重來。
但毛主席卻認為,這是敵軍赤裸裸的陰謀,如果僅僅打到三八線為止,我軍和我國在政治上將會面臨很大的不利。
也就是說,志愿軍必須突破臨津江,打過三八線。而39軍116師及炮兵部隊,則成為了這次任務的先行者。
第346團和347團,組建了尖刀連,將之作為插進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與此同時,軍中首長還親自制作了軍旗,動員戰士們積極行動起來。
誰能率先突破臨津江,誰就能夠獲得英雄連的稱號。
1950年12月31日的下午,正是天寒地凍之時,39軍發起了行動。
尖刀連的戰士們兵分左右兩路,一邊快速跑步通過冰面,消滅負隅頑抗的敵軍殘存力量,一邊迅捷行動,跳進了冰寒徹骨的江水當中。
12月的朝鮮溫度有多低,這不用贅述。已經結冰的江水當中有多冷,這更是可想而知。哪怕戰士們的下半身都已經被凍得失去知覺,他們也還是在堅持不懈地向前。
有的機槍手還沒來得及出水,就架起了機槍向著對面掃射。有的排長一邊戰斗,還一邊照顧跌倒的戰友,鼓勵著參戰的所有人。
終于,在所有人的齊心協力之下,這一天下午,我軍攻占了敵軍的前沿陣地,突破了危險重重的臨津江。
尖刀連在戰后都受到了表彰,整個39軍,也在重大任務中展現出了如鋼鐵般堅毅頑強的優秀品質。
39軍一路走來,不愧是響當當的神勇之軍。
結語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戰士們需要對抗機械化水平極高的敵人,還需要克服自然條件帶來的種種困難。
好在,自然也是我們的助手,39軍便是巧妙地利用環境的優勢,來了一出超神戰術,不僅克敵制勝,還給了世界一點顏色看看。
參考:
湖南日報平江將軍吳信泉:抗美援朝 “水淹七軍”
中工網:華川水庫戰斗:志愿軍經典守備戰
中國新聞網
中國軍網這面獎旗,見證志愿軍打過“三八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