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文旅如此抄襲,勿拿“借鑒”遮羞
文|清哲木
近日,廣東梅州市文旅局因一則宣傳視頻被指抄襲福建省文旅廳2022年推出的沙縣小吃推廣視頻,陷入輿論漩渦。這場“來梅州,享美味”與“來福建,享福味”的“創意”撞車事件,不僅暴露了梅州市地方文旅宣傳中急功近利的心態,更折射出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漠視與行政管理的失職,抄襲事件折射出梅州市地方文旅只想搞“拿來主義”不思進取的短板。
哲木觀察注意到;梅州文旅發布的視頻與福建文旅的《來福建,享福味》高度相似,幾乎達到了“像素級模仿”的程度。兩段視頻在場景設計、演員對白、旁白結構甚至分鏡手法上如出一轍:福建視頻中的偶像劇式情侶對話、自嘲“普通話燙嘴”的方言梗、最終引出沙縣“燙嘴豆腐”的創意邏輯,被梅州文旅直接套用,僅將旁白末尾的“福建”改為“梅州”、“福味”改為“美味”。原視頻導演王朔憤怒指出,這已非簡單的“借鑒”,而是對原創作品的“赤裸裸侵權”。
更諷刺的是,梅州文旅最初在視頻評論區標注素材來源“清新福建 文旅之聲”,試圖以“素材共享”掩蓋抄襲本質,但這一說法被王朔直接駁斥:“這是創意作品,怎么可能是素材?”。顯然,梅州文旅的辯解蒼白無力,其行為已構成對原創內容從形式到內核的全面剽竊。
據王朔透露,當年為了這條廣告,團隊“熬禿了頭”——兩個月否了80個創意,開會時咖啡杯堆成山,最終才用一碗沙縣拌面拍出了“福氣沖天”的意境。誰料三年后,梅州文旅一鍵復制,將“福味”改“美味”,連字幕特效的字體都懶得換新,被網友調侃為“全網最省事甲方”。
面對輿論質疑,梅州文旅的回應顯得避重就輕。其工作人員雖承認“工作疏忽”并下架視頻,卻強調與福建文旅“長期友好互動”,試圖以“合作關系”淡化侵權性質。福建省文旅廳相關人士甚至將抄襲美化為“借鑒得不夠高級”,稱“互相啟發是常態”。這種輕描淡寫的態度,無異于為抄襲行為開脫,暴露了地方部門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輕視。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梅州文旅此前曾因梅龍高鐵開通后的文旅推廣活動“火出圈”,通過改造古城、策劃非遺活動等創新舉措吸引游客。然而,此次抄襲事件卻讓此前的努力蒙上陰影,暴露出地方缺乏持續創新能力,轉而依賴“拿來主義”的惰性思維。
筆者認為,抄襲行為的危害遠超事件本身。其一,它直接侵犯了創作者權益。福建文旅的《來福建,享福味》是團隊歷時數月、修改數十稿的成果,傳播量超2.57億人次,成為文旅宣傳的標桿案例。梅州的抄襲不僅剽竊了創意,更抹殺了原創者的心血。其二,地方形象嚴重受損。網友尖銳評論稱“這是把別人的試卷改個名字交卷”,三明市沙縣區融媒體中心更直接喊話:“蹭流量不如來沙縣蹭小吃”,將梅州文旅推向“急功近利”“缺乏誠信”的輿論審判臺。
更重要的是,此類事件可能引發“破窗效應”。若抄襲成本低廉、追責不力,更多地方或效仿“復制粘貼”模式,導致文旅宣傳同質化,最終損害整個行業的創新生態。
文旅宣傳的核心在于展現地方獨特文化基因,而非簡單模仿。梅州作為客家文化重鎮,本可深挖客家美食、圍屋建筑、山歌非遺等資源,卻選擇抄襲他省創意,實屬舍本逐末。對此,建議從三方面整改:
1:強化問責機制
僅下架視頻遠遠不夠。梅州文旅應公開向福建文旅及原創團隊致歉,并依據《著作權法》協商賠償。上級部門需介入調查,對涉事責任人追責,杜絕“道歉了事”的敷衍態度。
2:建立原創保護制度
文旅部門需設立內容審核專班,引入第三方版權審查工具,避免“無意識侵權”。同時,鼓勵地方通過政策扶持、賽事激勵等方式培育原創團隊,而非依賴“借鑒”。
3.重塑地方文化自信
梅州應立足客家文化特色,如將筀竹村“大地藝術秀”、嘉應古城改造等成功經驗與本土元素深度融合,打造差異化IP。唯有真誠挖掘自身魅力,才能贏得游客長久青睞。
抄襲事件為全國文旅行業敲響警鐘:在“流量至上”的競爭環境中,唯有尊重原創、深耕文化,方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梅州文旅若不能痛定思痛,以此次事件為轉折點重構創新體系,恐將在這場文旅“內卷”中徹底失聲。畢竟,游客需要的不是“復制粘貼”的贗品,而是“獨一無二”的風景與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