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清政府一直戰和不定,遲遲沒有對日本不斷增兵的行為作出及時反應。直到1894年7月14日,眼看前線局勢日益緊張,事態難以和平解決,光緒才下定決心增兵,命李鴻章速速籌備。
李鴻章隨即從盛軍、毅軍、奉軍和奉天練軍、吉林練軍中抽調部隊走陸路入朝,同時以一軍走海路前往牙山,接應駐守在那里的葉志超軍。
從陸路入朝的四大軍中,盛軍原本駐守天津小站,由記名提督寧夏鎮總兵衛汝貴統領,這是淮軍當時最大的一支部隊。7月21日,衛汝貴先率第一批盛軍六營由塘沽乘船抵達大東溝上岸,再由陸路赴朝,其他七營隨后分兩批坐船,分別在大東溝和營口登陸再趕赴前線。
毅軍原本駐守旅順,由四川提督宋慶統率,總兵馬玉昆擔任分統。7月22日,馬玉昆帶著毅軍四個營坐船也是在大東溝上岸以后南下。
奉軍原來分別駐守奉天各地,由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統領。7月21日,左寶貴抽調步兵六營、騎兵兩營和炮兵一營開拔起行,經九連城渡江入朝
奉天練軍和吉林練軍則由副都統豐升阿統帶,7月26日,豐升阿帶著正紅旗步隊、正藍旗步隊、盛字馬隊、吉字馬隊自奉天出發。
四大軍出發以后不久,李鴻章就得到平壤電報局發來的急電,說日軍已抵大同江口。李鴻章趕緊命令已經抵達義州的衛汝貴速速進軍,趕在日本之前搶占平壤。
衛汝貴知道此時大軍趕去已經來不及,于是命派哨官曲德成帶著親兵馬小隊兼程趕往平壤,于7月31日搶在日軍前鋒之前入城,并將大同江這一段上的船只全部控制起來。
8月21日夜,日軍前鋒騎兵一百多人趕到大同江南岸,因為沒有找到船只無法渡河。次日在尋找渡河方法時被盛軍發現,曲德成立即帶兵趕到江邊連放排槍,日軍前鋒兵力有限,不知道清軍虛實,見已經暴露不敢久留,只能暫時撤退。
此后曲德成派兵日夜守衛,防止日軍偷襲,直到8月4日,盛軍和毅軍主力先行抵達平壤,之后左寶貴和豐升阿也陸續帶兵趕到,總算將平壤完全控制在手中,掌握了先機。然而此后清軍止步不前,未能將這個先機轉化為實際戰果,最終導致了平壤之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