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24)
湖北省社會學學會青年教師論壇
在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召開
湖北省社會學學會主辦、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承辦的“湖北省社會學學會青年教師論壇”于2025年5月24日在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成功舉辦,來自湖北省十余家社會學教學科研單位的青年學者和來自武漢地區的六家期刊和出版社編輯老師共計100余人參加了論壇。上午論壇主題報告,共有12位青年學者發表了學術演講,下午分為三個圓桌論壇,每個論壇均有40余人參加研討,下午各個圓桌論壇研討氛圍熱烈。經過一天的研討,湖北省社會學青年學者加強了交流,加深了認識,相互啟發,激發了湖北省社會學學人的學術熱情。論壇取得了圓滿成功。
上午主題報告主旨:
第一個環節是開幕式。
湖北省社會學會會長江立華教授在致辭中指出社會學是洞察社會的學問,他對青年社會學人提出四點期待:一是牢記學術使命,解答時代困惑;二是敢于推進學科融合,在本土經驗基礎上提煉理論范式;三是強化能力建設和學術共同體建設,將田野調查和數字技術運用相結合;四是堅持知識分子的公共情懷,做有溫度的社會學。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院長賀雪峰教授首先感謝湖北省社會學會的信任,向各位與會人員介紹了武漢大學社會學院的教師科研與學生培養的情況,指出在大變局時代建立有主體性中國社會科學的重要性,強調要在深刻認識經驗基礎上提煉理論,并號召年輕社會學人加強交流,做無愧于時代的學問。
第二個環節是主題報告,省內十二位
社會學青年學者分享了近期的研究。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桂華教授以“社會治理中的資源分配與形式主義”為題,指出社會治理中的形式主義是治理懸浮化的突出癥候。基層治理的大部分資源投入到創新爭優和防范小概率事件中,忽視了對深層結構性矛盾的關照,造成了積極行政與消極干部的悖論,形式主義工作損耗了大量國家資源。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呂方教授以“數字技術如何賦能鄉村振興”為題,回顧了數字鄉村的連通性視角和包容性視角,提出了包容性數字鄉村的內源視角。通過泉村數字鄉村建設過程的案例,呂方教授強調以質性方法理解技術與鄉村的互動過程,形成數字愿景,打造共同行動網絡。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張楊波教授以“威脅式題目的風險及化解策略”為題,指出構建自主知識體系也應當對社會學方法展開反思。問卷調查包括內部的科學研究規范維度和外部的社會文化維度。威脅式題目是問卷調查的重要問題,包括不同類型,可以從測定程度、三角爭鳴、相關理論、現象學視角等方式識別,由此可以進一步反思邁向方法自覺的路徑。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金小紅教授以“社會理論中失范研究的危機與轉機”為題,指出失范研究逐漸從社會學理論中逐漸消退,而在犯罪學中盛行,但是后者將其等同于越軌行為,忽視了將其作為社會秩序診斷工具的潛力。金小紅教授認為應當從功能范式轉向批判范式,由失范出發反思文明的病理,由此建立對權力的批判,推動多元協商。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曹志剛教授以“空間重構:中國城市社區社會工作的本土模式探究”為題,指出高度流動、異質性強、職住分離是城市社區的典型特征,空間成為理解城市問題的中心線索,可以由此提煉城市社區工作的核心特征。受新馬克思主義啟發,城市社區社會工作可以從流動性中找到社會連接,從異質性中找到文化特質。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王德福教授以“生活轉型與鄰里再造:兼論中國式社區的未來”為題,指出中國式小區是一種特殊的基層社會形態,其主要特征是居住陌生化、生活殖民化、社交休閑化和生存個體化。鄰里之間是一種半熟人社會的關系,地緣社交逐漸收縮,趣緣社交成為主導但停留于淺層,事緣社交是關鍵。城市社區治理可以通過關鍵事件和關鍵群體催化社會建設。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陳頎教授以“‘家’的公共生產與轉型中國:一個政治社會學視角”為題,指出傳統的家庭研究并未和社會變遷結合起來,直到近期才在社會轉型中找回以家庭為中心的研究。在基層治理、農業經濟、社區治理、城鄉社會流動等領域中,家庭的作用都十分明顯。家本位的行動方式和社會公共性建設之間的關系,成為其中的關鍵性問題。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李祖佩教授以“組織經營與非農集體經濟增長”為題,從蘇南地區近年來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經驗現象入手分析了組織經營模式。這種模式以集體資產為基礎,與金融相結合,關鍵在于上級通過人事調控、規則制定、績效評定強化了對村集體的指導,在實現集體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以蘊含了地方債務等風險。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龔為綱教授以“人工智能賦能社會學研究的路徑與方法”為題,分享了社交媒體、數字化圖書、數字化檔案等可供人工智能分析的數據。龔為綱教授以裁判文書數據中的彩禮糾紛、離婚原因為例展示了實體抽取、情感分析、文本聚類、文本分類的過程及結果,與既有的經驗調查相互印證,并展望了在人工智能時代走出個案的方法論意義。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羅峰副教授以“社區服務視角下鄉村治理現代化”為題,指出鄉村治理現代化應當提高目標合法化能力、主體協同整合能力、治理工具與技術應用能力。社會服務的視角在場域維度可以重構鄉村治理單元,在紐帶維度可以整合鄉村治理主體,在接點維度可以銜接國家治理目標和農民內生訴求。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章長城副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會風險與公共規制”為題,回顧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從單模態到多模態,從依賴規則到自主學習的革命性變化,也導致了數據安全等多方面的社會風險。從公共規制理論出發,探討了輕準入和嚴監管、以人為本與倫理先行等基本原則,提出了完善頂層設計、優化治理架構、強化主體責任、創新監管手段等推進路徑。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存地以“基于互聯網新技術的認知操縱和觀念植入”為題,回顧了以傳媒為基礎的信息心理戰,利用科學研究和信息開放實現社會認知、社會觀念影響社會態度再社會行為的逐層滲入。當前互聯網成為信息心理戰的主戰場,大數據分析與智能算法結合。實現了更精細的信息操,因此應當強化跨層治理和受眾側治理。
第三個環節是期刊和
出版社編輯老師發言。
武漢大學出版社陳帆老師、《學習與實踐》雜志社陶秀麗老師、《理論月刊》雜志社楊幸老師、《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陳萬紅老師、《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李媛老師、《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王婷婷老師分別介紹了各自出版社、雜志社的相關信息,鼓勵青年學者提升研究視野,錘煉研究能力,回應真正的時代問題,參與構建“作者-編者-讀者”的學術共同體。
第一圓桌論壇發言主旨:
第一圓桌論壇由湖北省社會學會會長江立華、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張翠娥教授共同主持,《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陳萬紅、《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李媛擔任評議人。參加第一圓桌論壇的青年學者、編輯老師、博士生共計50多人等結合自己的相關研究和親身經歷針對相關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討論的主要議題包括:
1
青年大學生群體的垂直分化問題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陳文超通過理念-行動-規則的分析框架,探討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垂直分化問題。他認為,理念支配了行動,而行動和規則是否適應,影響了青年大學生的就業情況。《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李媛、《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陳萬紅認為選題非常有意思,并針對論文的框架提出可進一步提升解釋力的建議。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伍麟教授、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張翠娥教授、以及在場的博士生,提出界定大學生就業的成功與失敗,是非標準化的。武漢大學社會學院伍麟教授、楊華教授又同時列舉了調研的相關案例,進一步補充家庭托舉在大學生就業中發揮的作用。
2
縣域養老體系建設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講師何倩倩認為縣域養老體系建設應將縣域養老視為一個整體,本質是縣域養老機構的供需匹配問題。她提出,縣域養老機構應該有梯度和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高端、可選擇,匹配縣域高收入群體。第二個層次是中間、有支撐,匹配縣域絕大多數家庭。第三個層次是低端、有保障,匹配諸如五保戶等低收入群體。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夏柱智教授認為,研究分析單位選擇“縣域”具有重要意義,但仍需進一步厘清縣域的具體內涵邊界。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陳文超認為農民的觀念是“花錢的都是不好的,不花錢的都是好的”,農民會考慮成本,這就導致中端的養老機構選擇不多,而高端的養老機構和低端的養老機構可能爆滿,即呈現出“u”型曲線。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歐陽肅通、《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陳萬紅結合自己家鄉縣城經驗,認為縣城去養老院的群體非常少。社會學院黨委書記柳芳通過講述自己回鄉見聞,提出農村養老可將廢棄小學改建為養老設施的政策選擇。
3
基層考核激勵體制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博士后尹輝煌提出“淘汰賽體制”的分析性概念,認為過去基層的激勵機制是錦標賽體制,后來“從邀功走向避責”,而現在二者都不是,基層激勵機制呈現出“淘汰賽體制”的特征。變化表現在,一是黨口部門行政化。二是弱勢部門被調動起來。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夏柱智指出,當前基層政府“不比誰做的好,而是,比誰做的不出錯。”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楊華教授進一步補充討論了關于縣域領導小組、工作專班、弱勢部門“體現工作”的邏輯。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生劉善彤結合自己調研經驗,補充了關于基層負向激勵轉型的問題。
4
農村離婚問題
武漢商學院講師齊薇薇結合自己的田野調查,指出當前縣域家庭離婚率高的現象,并分析縣域離婚率高背后的原因。武漢大學社會學院伍麟教授展開關于離婚原因的討論,并提出建議從量化研究方法、結合大數據進一步完善研究。湖北社會學會會長江立華提到自己研究團隊正在做的研究,指出當前國家公布相關數據存在困境。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歐陽肅通、副教授陳文超積極參與討論,認為研究可補充縣域階層視角,以及拓展更深層的思考、比如新的家庭形式等內容。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生萬書潤民結合自己博士論文調研和區域比較視角,提出潮州-河南-云貴川的離婚現象與原因存在較大差異,可進行類型化比較研究。
5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梁櫻分享了工作論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她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結合《中國教育家庭追蹤調查》量表,對父母外出打工如何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中間變量,展開數據分析。經過數據的清理和建模,還補充一個額外發現,即父母關系不好的情況下,父親外出務工,子女的教育反而更好一些。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夏柱智結合調研經驗,補充討論了農村留守兒童卷入小視頻的“塌陷的童年”。
6
鄉村旅游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生,從居民-游客-文化記憶的角度,分享了關于鄉村旅游的研究思考。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李向振提出,文化記憶的角度有道理,但是提的太多。他建議學者研究討論“是什么”是沒有價值的,要問“為什么”,“為什么這里成了這樣一種東西了?”“為什么年輕人愛去?”“為什么年輕人大量的去?”以及村民和外來資本的矛盾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完善解釋。
由于時間有限,武漢理工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彭子劍、武漢科技大學法學與經濟學院講師諶驍,向大家簡單介紹了自己的教育經歷和工作信息。
最后圓桌論壇進入總結階段。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李媛說:“今天討論的問題,都是真問題。期刊也看重理論貢獻。文章要完整,不僅僅是發現問題,還有解釋,還有對策。例如下午討論的文旅選題,武大學報也有文旅融合專題。選題也非常重要,有個好的選題,能成功一半。”《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陳萬紅說,“下午的議題剛開始是比較沉重的,農村一老一小、離婚等重大議題,大家針對這些議題也展開了非常充分的討論。能夠感受到大家不僅是在做學術,而且對整個社會的關注都很有意義。文旅這個話題,我們學報也在關注。鄉村振興都在一村一品,很有活力。都在發展。下午的學習不虛此行。農村社會與我們學報很多話題相契合,希望大家有相適合的選題,踴躍投稿。”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教授張翠娥總結:“今天的討論非常精彩、激烈!”
最后,湖北省社會學會會長江立華宣布會議結束。
第二圓桌論壇發言主旨:
第二圓桌論壇由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劉成斌教授和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呂德文教授共同主持,《理論月刊》楊幸老師、武漢大學出版社陳帆老師擔任評議人,與會學者40多人圍繞湖北省社會學發展的時代回應性進行交流。
論壇分兩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主要是自我介紹和相互認識。
來自武漢各高校的中青年教師、碩博研究生以及期刊雜志編輯都介紹了自己的工作和學術生涯以及主要研究方向。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呂方教授介紹其近年來對減貧與社區發展方面的研究。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張揚波教授介紹了其對外賣騎手等方面的研究興趣。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李祖佩教授介紹其主要從項目制和集體經濟兩個方面考察經濟發展與治理之間的關系。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章長城教授重點介紹了該院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情況以及對社會政策方面的相關研究。
湖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王慶賀老師介紹了其以社會學視角對傳統手工藝傳承方面的研究。
武漢科技大學法學與經濟學院汪寧寧老師介紹了其對城鄉教育均等化方面的研究興趣。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的李東平老師介紹了湖北省社科院社會學所的基本情況及其對返鄉農民與社會適應方面的研究。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邱婷老師介紹了其對勞工群體以及民族地區產業發展方面的研究。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王德福教授介紹了其近年來對中國城市社區方面的研究。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慧琳老師介紹了其對農村基層黨建方面的研究興趣。
通過開放、深入的交流,與會學者們增加了對彼此的了解和認識。
第二環節主要是自由討論。
議題涵蓋“家”研究、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湖北省社會學發展的時代特點等。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劉成斌教授介紹了華科社會學的發展歷程。武漢大學出版社陳帆老師結合其當前的研究課題,提出對大數據研究的一些困惑。武漢大學龔為剛教授予以回應,并進一步闡釋了人工智能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變革。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陳頎教授分享了家族研究對于理解中國社會的重要價值。《理論月刊》楊幸老師重點分享了“華中村治研究”專欄及欄目特點。華中農業大學李祖佩教授積極回應了在場博士生提出的階段性發展困惑。
最后,劉成斌教授和呂德文教授總結了湖北社會學的發展格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以經驗研究為主,研究方法多元;二是研究主題多元,以不同的研究切口共同聚焦時代問題;三是發達的學緣關系,這種學緣關系應該成為相互溝通交流的橋梁,是開拓研究的基地;四是甘于清貧,沒有強烈的生存焦慮感。這些要素的融合可以讓湖北社會學學者在未來作出很好的學問。
第二圓桌論壇氛圍輕松活潑,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大家普遍認為,這次湖北省社會學學會為湖北社會學老師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交流平臺與機會,大家一致認為,湖北省各高校社會學同仁需要通過資源互補、相互交流切磋推動湖北社會學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
第三圓桌發言主旨:
第三圓桌論壇由武漢大學賀雪峰教授與武漢理工大學秦琴教授共同主持,《學習與實踐》陶秀麗老師、《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王婷婷老師擔任評議人,與會學者圍繞基層治理中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展開了深入交流。
論壇分為兩個環節。
第一環節為自我介紹。
來自各高校的青年教師、碩博研究生以及鄉村“頭雁”代表介紹了自己的教育、工作履歷以及主要的研究關切。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大學文法學院的羅峰副教授介紹了自己對基層治理,尤其是鄉村治理的研究興趣。
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高云嬌副教授介紹了其對青少年犯罪方面的研究。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陳薇副教授介紹了其對城市社區及青少年越軌行為的研究旨趣。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的唐胡浩教授介紹了其對農民工研究的關注,席鈺萍老師介紹了其對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的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何菊副教授介紹了其以人類學視角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研究。
來自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的趙珽健副教授介紹了其對邊疆地區,尤其是藏區社會制度及其現代化轉型的研究興趣。
姜俊豐副研究員側重從人口社會學視角展開對青少年和農民工的研究。
湖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的王瀟老師介紹了其在民族關系史方面的研究旨趣。
武漢科技大學法學與經濟學院的肖竹老師介紹了自己對民族地區反貧困及生育方面的研究。
來自武漢大學社會學的胡翼鵬教授介紹了自己在社會學理論的研究關切。
桂華教授介紹了其對基層治理與三農研究的關注。
夏昌奇副教授介紹了自己對宗教社會學的研究旨趣。
蔡磊副教授重點介紹了其對民俗學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興趣。
仇葉副教授介紹了自己對基層治理和土地制度的研究。
李翠玲副教授介紹了其對城市社區的研究情況。
劉天元副教授介紹了自己對數字社會中青少年心理的研究興趣。
通過簡短的自我介紹達到了互相認識、相互了解的作用。
第二環節為自由討論環節。
議題涵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基層治理實踐及學術期刊發表等熱點話題,現場討論氛圍熱烈。以高云嬌副教授發言為引,從胡翼鵬教授對西方理論不能解釋中國事實這一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本土化前提的例證疑惑出發,展開了什么是理論、理論要干什么、理論與實踐關系的討論,秦琴教授和夏昌奇副教授認為理論就是看法與觀點,桂華教授指出理論存在兩種形式,一是溝通與社會、大眾的關系,二是通過分類、編撰形成的知識體系,理論要實現和政策及他人觀點的對話,不斷回應實踐問題,產生重大的政策影響。陶秀麗老師指出理論建構具有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中國的現實具有與西方理論建構時不同的時空形態,因此理論只是輔助和幫助研究的工具和方法。賀雪峰教授進一步用“知行合一”來概括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認為學習西方理論和本土化并不矛盾,需要在理解實踐本身的基礎上對西方理論做到有主體性的吸收,而非“先知后行”,過度拔高西方理論,從而陷入理論先行的解釋困境。結合何菊副教授提出的邊疆研究發表困境,王婷婷老師建議青年學者瞄準專業領域期刊并調整優化選題角度,幫助青年學者有效投刊。與會專家還對基層實踐中常規治理的高位運作、鄉村文化的傳承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論壇尾聲,賀雪峰教授勉勵年輕學者“理論沒有對錯問題,只有深淺問題,片面的深刻恰是學術研究的動力,學者們關鍵是要有膽量,走起來!”他同時表示了對湖北省社會學學科發展的期待。
本次論壇通過深入學術對話,搭建了一個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臺,展現出青年學者在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等國家戰略議題上的學術擔當。與會者均認為這種開放式的學術交流對推動湖北省社會學學科的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