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梁曉聲曾把文化概括為四句話:“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這其中,修養與教養緊密相連。
亦舒也說過:“自愛,沉穩,而后愛人。”有教養的人,往往在舉手投足間,就展現出對他人的尊重與善意。
老祖宗常說“觀其行,知其人”,一個人的教養,從來都藏在細節里,那些不經意的表現,就是最好的試金石。
一、公共場合,懂得收斂自己的言行:不擾人安寧,是最基本的教養
老話說“入鄉隨俗,出門問禁”,在公共場合能否照顧他人感受,一眼就能看出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坐地鐵時,有人旁若無人地大聲外放視頻,或是和同伴高談闊論,全然不顧周圍人皺眉的表情;而有教養的人,即便接電話也會壓低聲音,甚至走到角落,盡量不打擾別人。
就像作家周國平寫的:“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公共空間里,每個人都需要舒適的邊界感。電影院里不踢前排座椅,圖書館里保持安靜,電梯里控制香水的濃度……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恰恰是教養的體現。畢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換位思考,才是對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二、面對服務人員,保持平等和尊重:不把優越感寫在臉上
“看人下菜碟”的行為,最能暴露一個人的真實修養。有些人面對領導、朋友時客客氣氣,轉頭對服務員、清潔工卻頤指氣使,一句“快點,磨磨蹭蹭的”,瞬間讓形象大打折扣。老祖宗早就提醒過“眾生平等”,職業不分貴賤,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
作家三毛曾寫道:“從容不迫的舉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態度,更能令人心折。”真正有教養的人,會真誠地對服務員說“謝謝”,會耐心等待對方把話說完,即便遇到問題也能心平氣和溝通。就像那句俗語說的“良言一句三冬暖”,尊重別人,本質上也是在為自己積攢人品。畢竟,一個人的教養,藏在他對待弱者的態度里。
三、發生矛盾時,懂得控制情緒:不遷怒、不翻舊賬,才是真格局
生活中難免有摩擦,但處理矛盾的方式,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教養。有人一吵架就口不擇言,翻舊賬、說狠話,甚至人身攻擊;而有教養的人,即便生氣也會先冷靜下來,就事論事解決問題。老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懂得克制情緒,才是成熟的表現。
作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提到:“爭辯,是一個人所能做的最愚蠢的事之一。”有教養的人不會執著于爭對錯,而是更在意關系的維護。他們明白“得饒人處且饒人”的道理,不會讓情緒失控毀掉一段感情。畢竟,控制得了情緒的人,才能掌控得了人生。
教養不是刻意裝出來的優雅,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善良與尊重。公共場合的克制、對他人的平等以待、情緒失控時的冷靜,這些細節就像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一個人的修養。往后的日子里,愿我們都能以溫柔和善意對待他人,因為最好的教養,就藏在生活的點滴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