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鹽城6次,這10道非遺小吃讓我想定居!”
鹽城,古淮夷地也,瀕海枕河,膏腴千里。
自戰國“煮海為鹽”始,鹽宗夙沙氏、膠鬲、管仲之祀綿延千年,
海鹽文化浸潤飲食,遂成“半湯半菜”之妙詣。
三國孫堅創“八大碗”,以燴土膘、糯米圓等八味宴客,
既承淮揚之精,又融鹽民之樸,半湯濃鮮中藏“求賢若渴”“兄弟和睦”之深意。
至元末張士誠起義,肉圓摻糯米以慶功,
漁家刀法魚化吉兆,飲食遂成英雄史詩之注腳。
鹽阜之地,河海交融,物產豐饒。
大縱湖籪蟹橫行碧波,白螺螄只此一域;
弶港生熗條蝦晶瑩似玉,伍佑醉螺酒香沁脾;
更有鄭板橋以鹽水浸肉十八道,化鮮為咸,留得文人風骨在唇齒。
東臺魚湯面以鱔骨鯽魚熬湯至乳白,滴點成珠,200年非遺技藝煮盡江海精華;
建湖藕粉圓子裹五仁于藕粉,咖啡色澤中流轉江南靈秀。
明清以降,鹽商往來,淮揚技法與本土食材相契,催生“鹽幫菜”之變。
八大碗從民間宴飲登堂入室,阜寧大糕因乾隆賜名“玉帶”而譽滿京華,
安豐老燒餅炭火中烘出千年煙火氣。
今之鹽城,既守“八大碗”之古意,又創全蟹宴之新章,丹頂鶴舞處,麋鹿呦鳴時,
一碗土菜猶帶海風,半勺鮮湯盡是鄉愁。
東臺魚湯面
鹽城東臺人的鄉愁密碼,這碗傳承了260余年的宮廷御膳,
用十八里河口的清冽水源熬煮著黃海的味道。
鯽魚與鱔骨在文火中跳起圓舞曲,熬出乳白湯汁滴珠成線,
配上手工搟制的“小刀面”,細如發絲卻筋道十足。
清晨嗦一口面,鮮香直竄天靈蓋,再舀一勺文蛤湯底,
黃海的鮮甜在舌尖炸開,配上現炸脆鱔的酥香,整個人都浸在暖洋洋的煙火氣里。
這碗面不僅拿過巴拿馬金獎,
更藏著東臺人“吃碗魚湯面,賽過老壽星”的養生哲學,難怪能成為省級非遺,
讓每個漂泊的游子想起家時,都先聞到那縷勾魂的魚湯香。
建湖藕粉圓
是鹽城人舌尖上的白月光,這顆裹著200年時光的“茶色珍珠”,
藏著清乾隆年間御廚還鄉的傳奇。
當年湖垛師傅把民間藕粉揉進宮廷點心,皇帝嗦完直咂嘴,
從此藕粉圓成了建湖人的待客密碼。
咬開Q彈的藕粉外衣,糖板油丁裹著桃酥、金桔、核桃仁在嘴里炸開,
甜而不膩的桂花香直竄鼻腔。
老建湖人辦宴席總少不了它,畢竟“藕圓”諧音“偶圓”,寓意比蜜棗還甜。
非遺傳承人單桂洲至今堅持手工搓餡,
說機械做不出這股子韌勁,每天現做現賣,凍過的圓子他都不認。
阜寧大糕
乾隆爺南巡時偶遇這“玉帶糕”,指尖輕捻薄如蟬翼的糕片,
入口瞬間龍顏大悅,白、軟、甜三重暴擊直擊味蕾,當即賜名并納入貢品清單。
如今阜寧人仍沿用古法,選射陽河畔的珍珠糯米,經七遍水磨成細粉,
拌入蜂蜜與桂花蒸制,切出的糕片能透光影,卻柔韌到卷成玉帶不斷裂。
春節的阜寧家家飄著米香,大糕是祭祖供桌的C位,也是孩童踮腳偷吃的年味。
老人們說,初一早晨必須咬口糕才能開口說話,圖個“步步高”的彩頭。
這糕點早不是宮廷專屬,東航航班上常能見到獨立小包裝,
配著清茶吃,糯香在舌尖化開時,
仿佛能嘗到射陽河的水汽與鹽城人綿長的手藝傳承。
伍佑糖麻花
這枚形如雙龍盤旋的小吃,
用百年非遺技藝把麥香、糖霜和植物油揉進金黃褶皺里,
咬下去“咔嚓”一聲,酥脆像碎雪落進茶盞,甜味卻溫柔得恰到好處,
連牙口不好的老人都能嚼出時光沉淀的香。
老鹽城人私藏的秘訣藏在油鍋里:
145℃熱油定型,再轉110℃溫油慢養,火候全憑老師傅手心溫度感知。
這般講究出來的麻花,懸空一尺落地即碎,內里卻無半點白心,難怪能入選江蘇非遺名錄。
若在古鎮茶館遇見它,配盞伍佑醉螺的咸鮮,便是鹽城人待客的最高禮數。
如今這抹琥珀色甜香早已飛出串場河,成了鹽城手信界的頂流。
鹽城雞蛋餅
面粉與雞蛋在鐵板上共舞,撒一把翠綠蔥花、幾點焦香芝麻,
再刷上攤主秘制的甜辣醬,軟嫩餅皮裹著熱乎蛋香,
咬一口,碳水與蛋白質的雙重滿足在舌尖化開。
從八毛錢一個的樸素年代到如今配料百變的街頭網紅,
它始終是鹽城學校門口、小區巷尾最暖胃的存在。
外地朋友若來,記得加根火腿腸,那咸香交錯的層次,
保準讓你明白為何鹽城人甘愿為它排隊。
鹽城濱海五糧粥
是當地人魂牽夢繞的暖胃記憶,也是外地人必打卡的非遺美味。
這碗粥藏著蘇北人家的實在勁兒,
大米、小米、大豆、花生、玉米五種糧食磨粉蒸煮,
用陶缸配蒸汽慢熬兩小時,米粒熬得透亮如珍珠,舀一勺能拉出綢緞般的黏稠感。
1968年梁士黃創制的這碗粥,把“粗糧細作”玩出了新境界:
分兩次投米讓口感層次分明,入口先是綿密滑潤,
后調泛起玉米的清甜,嚼著米粒還能品出大豆的醇香。
如今在鹽城老街巷口,熱氣騰騰的五糧粥鋪總排著長隊,
配著現蒸的湯包或茶葉蛋,就是濱海人最熨帖的晨間儀式。
鹽城金剛臍
老鹽城人記得,計劃經濟時代揣著糧票排長隊,就為等這口焦香,
剛出爐的金剛臍像朵六瓣金菊,
炭火烤得外皮酥脆如薄脆,內里卻綿軟帶韌勁,堿香混著若有似無的甜,
像咬了一口暖烘烘的陽光。
海安支前故事給它鍍了層紅,當年民工扛著金剛臍奔赴前線,
這六角錚錚的干糧泡水能撐三頓。
如今老爐子換成電烤箱,但郭師傅仍守著古法:
老面發酵十七小時,白糖遇熱焦化成琥珀色糖霜,剪五角還是六角全憑手感。
鹽城蟹黃湯包
是鹽城早茶的靈魂C位,
咬破小口吸溜蟹黃湯,鮮到舌尖打顫的滋味混著淡淡酒香,
仿佛把整個大縱湖的秋日都吞進了肚子里。
傳說諸葛亮為祭孫夫人創制的蟹黃包,在鹽城水網里修煉成精,
西鄉湖母蟹拆出的蟹黃與豬皮凍纏綿,33道褶子鎖住一汪滾燙的鮮。
老鹽城人清晨排隊等這一口,吸管戳破面皮時"啵"的脆響,比鬧鐘還準時喚醒城市。
外地人別被"湯包"二字騙了,這哪是包子,分明是液態的蟹黃瀑布!
輕輕提溜起燈籠般的包子,先嘬湯后吃餡,蟹肉混著豬肉香在口腔炸開,
最后連盤子都要舔干凈才肯罷休。
鹽城人管這叫"鮮掉眉毛",而我只想原地定居。
鹽城麻蝦湯包
江蘇面積最大的城市,灘涂上盛產一種叫“麻蝦”的迷你小生物,被譽為“世界上最小的蝦”。
當地人將這轉瞬即逝的鮮活,封印進薄如蟬翼的湯包皮里,
輕咬一口,金黃蟹油混著麻蝦的鮮甜噴涌而出,雞湯底子裹著細碎蝦肉。
麻蝦離水即死,唯有大豐水系能保其鮮活,老饕們清晨守著漁船,
將現捕的麻蝦與蟹黃、豬肉皮慢熬成餡。奇園菜館的老師傅說,
正宗湯包得用西鄉湖母蟹,膘肥黃滿,和著麻蝦的鮮,才熬得出“湯清不膩,稠而不油”的境界。
外地人總被燙得直哈氣,卻舍不得停箸,畢竟這鮮味,連東臺魚湯面都要讓三分。
大岡脆餅
鹽城鹽都區大岡鎮的百年非遺美食,方正如玉匣,
嫩黃餅身綴滿白芝麻,咬一口滿嘴掉渣,酥脆中帶著麥香與糖油的微甜,
混著若有若無的桔皮清香。
這餅子用土灶樹根慢烤四小時,干吃酥而不燥,泡水軟糯易消化,
老鹽城人揣兩塊在兜里,田間勞作或走親訪友都能墊肚子。
如今成了游子行李箱里的鄉愁,
街角老爐子飄出的焦香,總能把人拽回童年的灶臺邊。
當晨光爬上東臺魚湯面的竹笸籮,傍晚的伍佑麻花鋪子飄出焦糖香,
這座海風浸潤的千年鹽都,正把歷史熬成舌尖的萬般風情。
八大碗里盛著江河湖海的交響,金剛臍上烙著祖輩手心的溫度,
非遺老字號與新派創意菜在街角撞個滿懷。
何不趁著周末,來老巷口要碗魚湯面?
讓彈牙的面條卷著蟹黃湯包的鮮,帶你穿越丹頂鶴翩躚的灘涂濕地。
鹽城的風物,總在等一句"老板,再加個蛋"的熱絡招呼里,
把鄉愁釀成你手機相冊中最饞人的九宮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