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川西高原,在廣袤的康巴大地,有這樣一群“新農人”,他們正用所學知識和創新理念推動高原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形成了新時代鄉村田野的生力軍。近年來,甘孜州注重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引進培育“新農人”600余人,以新生力量帶動農牧民增收,讓雪域高原的鄉村更美、煙火更濃!
把“州外人”請進來
“在我眼里,嵐安鄉自然美、空氣好、民風淳、底蘊厚、風情特、美食多,加上政府優惠政策和大力支持,這里是我心儀的絕佳民宿目的地。”這是田洋對嵐安鄉的真實感受。田洋是從廣元市蒼溪縣來瀘定縣嵐安鄉創業的一名“新農人”,他帶領團隊入駐嵐安鄉,依托貴瓊藏羌文化、茶馬古道、紅軍革命遺址及自然風光等資源,精心打造民宿產業發展集群,把瀘定縣嵐安鄉變成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樣板”。
田洋與嵐安鄉村民座談交流民宿及農文旅產業發展
近年來,甘孜州圍繞建設國際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自然稟賦的旅游資源、紅色文化、傳統村落、多元康巴文化等優勢,大力推動文旅與鄉村建設深度融合,吸引174名州外籍人才來州干事創業,帶動發展民宿、高原農牧等特色產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把“外流人”引回來
今天,90后從任性逐漸走向成熟,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堅實力量。在鄉城縣有這樣一位“新農人”澤仁曲批,一名90后大學畢業生,大家叫他新時代的“豬倌”。大學畢業后,澤仁曲批懷揣對家鄉熱愛,得知鄉城縣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后,放棄大城市的優越生活,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帶領村民一起養豬致富。作為一名有知識有文化的新時代青年,他融入科學養豬、生態養豬理念,創建“隔離觀察、生態散養、科學防疫”全流程養豬體系,創新推行“送種豬+保收購”模式,實現年出欄藏香豬500余頭,年收入突破150萬元,把藏香豬變成了“金豬崽”,帶動162戶村民腰包鼓起來、生活好起來。
澤仁曲批在鄉城縣的養豬場
近年來,甘孜州梳理掌握本地大學畢業生、優秀農民工、退役軍人等信息,開展精準宣傳就業創業政策服務,發放就業創業貸款1447.2萬元,回引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等300余人回鄉創業,讓他們接過鄉村振興的接力棒,成為“共同富裕”的領路人。
把“本土人”育出來
近年來,甘孜州用活用好國家科技特派團、省科技下鄉萬里行專家人才資源,積極引導科技幫扶專家深入鄉村開展科普知識宣傳1600余場次,精準對接家庭農場、農牧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手把手”開展示范培訓、技術指導700余場次,推廣運用新技術、新模式300余項,大力培育“土專家”“田秀才”“新農人”,幫助農牧民提升生產經營能力。
譚愛彬獲得“‘有機之州’工作優秀農業經營主體”稱號
譚愛彬,一位從街頭早餐店老板蛻變成黑青稞種植戶的爐霍縣“新農人”。十年拼搏間,僅有初中學歷的他,黑青稞種子選育屢遭失敗、加工工藝落后低效、傳統晾曬看天吃飯,每一道難關都像高山,在黑青稞產業的技術深水區舉步維艱。正當技術瓶頸關鍵期,國家科技特派團爐霍團大麥青稞產業組長、成都大學副研究員任遠航率隊員踩著泥巴路、帶著“科技百寶箱”走進他的種植基地,從土壤改良到生產線改造,幫扶專家破解了土壤“營養配方”、黑青稞分層研磨和渦輪取粉等6項核心技術,獲得國家專利2項,開發出黑青稞面條、全粒茶等20余款特色產品銷往全國,帶動1500余戶農牧民年均增收1.2萬元。如今,當地老鄉都笑著說:“跟著爐霍女婿干,青稞變成搖錢罐。”
來源:中共甘孜州委組織部人才科
責編:陳思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